鄭進 張玲 李兆?!「鹪浮∨斫?/p>
摘要:概述云南本土中醫藥發展源流及歷程,順應時勢,將本土學術流派集合起來形成地域性學術流派,充分考慮內涵及特色,予其賦名,以正視聽,便于整理及推廣。
關鍵詞:滇南醫學;學術流派;命名緣由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5-0001-05在祖國醫學數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扁鵲、張仲景、孫思邈等一大批著名醫家。他們在學術上各領風騷,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各流派相互之間的爭鳴與滲透,促進了中醫的學術發展,使中醫理論不斷完善,臨床療效不斷提高,最終形成了中醫學一源多流,百花齊放的學術及文化特色。
除深受古時經典影響而形成的傳統醫學流派如扁鵲學派、溫補學派、傷寒學派、溫病學派之外,地域因素也深刻影響著醫學流派的形成與發展[1]。由于古代交通的不便利及信息的閉塞,加之地理氣候的差異、人之稟賦的不同、行為方式的不一、所發疾病也各有懸殊,因此,地域性學術流派以地域環境及生活習慣等文化方面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出發點,體現了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地域性特征。其命名皆以山水江河為主,如新安醫學(古徽州)、嶺南醫學(廣東)、孟河醫學(江蘇)、吳中醫學(蘇州)、錢塘醫學(江南)、永嘉醫學(溫州)、湖湘醫學(湖南)、旴江醫學(江西)、紹興醫派(浙江),齊魯醫派(山東)、敦煌醫學(甘肅)、閩臺醫派、海外醫派等[2]。
1 云南本土醫學源流及特點
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動植物種類數為全國之冠,素有“動植物王國”之美譽,加之少數民族眾多,傣、彝、藏、苗、白、哈尼、納西、拉祜等民族均有自己獨特的醫療技術,為本土醫學的形成和發展賦予了鮮明的地域特征。經有漢、唐、明朝三次較大的漢族移民入滇,中醫藥學在云南得以廣泛傳播,逐漸與各民族醫藥文化融合,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醫藥文化,至明、清時已至鼎盛而名醫輩出[3]。
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云南嵩明人蘭茂所著的《滇南本草》問世,開創了云南傳統醫學發展的新篇章,這本我國最早的地方性本草專著,是一部記述西南高原地區藥物的珍貴著作。全書共3卷流傳于世,載藥458種,早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40多年。許多常見的中醫藥都是始載于《滇南本草》,如仙鶴草、燈盞花、川牛膝、川草烏等,卻因地域因素,該書未得以廣泛流傳,后世將蘭茂及其地方性醫學著作所表達的學術思想統稱為“蘭茂醫學”[4]。
彰顯滇南醫學特色的蘭茂醫學主要學術特色有以下內容。
1.1 兼容并蓄、相得益彰 云南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是最有力的粘合劑,對異族文化表現出極強的理解力和吸收力。相對封閉的環境,惡劣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得在此繁衍生息的各民族更加依賴于相互醫藥知識的交流與發展。因此,滇南醫學的發展具備一個穩定的“內環境”,各民族的醫藥知識也在源源不斷地對其進行補充和拓展?!兜崮媳静荨分芯陀涊d了不少來源于彝族藥的藥材(如:滇重樓、滇黃精、滇龍膽、云黃連、金蕎麥等),有的已成為云南地道藥材,并收載入《中國藥典》。
1.2 扶助陽氣,重調脾胃 《滇南本草》和《醫門攬要》中記載了蘭茂運用附子之補火助陽治療的經典案例,“火神派”代表人物吳佩衡先生善用附子來扶助人體陽氣,因而得號“吳附子”。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醫門攬要》指出“浮脈諸病皆責之于腎?!w脾胃強盛則飲食消化,而津液生生不息矣。故古人云,調養脾胃,乃醫家王道?!痹颇厦駠鴷r期醫家李繼昌,姚貞白等也極力推崇調養脾胃之法。
1.3 藥食同源、調治并進 《滇南本草》中記載了大量常見蔬菜、水果、野菜、野果的性味、歸經和藥用功效,其附方也喜用食物入藥。可見,云南本土民族在野生食物的藥用上具有很深的積淀。時至今日,云南人民的餐桌上仍常將天麻、薄荷、魚腥草、刺五加等藥材制為佳肴,充分將食療保健融入生活之中。
2 百花齊放的云南中醫藥
自明清以降,云南名醫薈萃、流派紛紜、學術爭鳴、中西匯通,曾經涌現出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醫家,如全禎、董賜、孫光豫、劉成琨、何慥、楊晫、劉本元、何應達、德峻、王觀、曲煥章、彭子益、姚方奇、戴顯臣、吳佩衡、康誠之等。清光緒年間民間醫者曲煥章,據祖傳彝醫秘方研制而成云南白藥,百余年來蜚聲海外,以其獨特、神奇的功效被譽為“中華瑰寶,傷科圣藥”;民國著名白族醫家彭子益,“用中醫原有名詞,以有原則、有系統、有證據的科學方法”編纂而成其代表作《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被當代擅長以純中醫手段搶救危癥重癥的李可老先生稱為“中醫復興之父”[5];扶陽名家吳佩衡,擅用大劑附子治療陽虛陰寒等證,屢起沉疴,世譽“吳附子”,其扶陽學術思想受到海內外學者的推崇;姚氏醫學流派自清朝中期姚方奇始,傳承八代,計約百余人之眾,對時令病倡導“天人相應、三因制宜”,婦科病重視“肝脾沖任、運轉樞機”,內科病講求“氣化原理”;清代名醫戴顯臣之子戴麗三,重視中醫四大經典及實踐,臨床施治常用“開門法”、“轉陽法”,推崇辯證唯物主義,融哲理醫理為一體,提倡以辯證法作為研究中醫的思想方法;兒科名家康誠之,長于望診,注重扶正與驅邪的關系,立法審慎,補瀉得體,用藥靈活,特別重視患兒病后調理;國醫大師張震,成立疏調學派,強調以肝為主體,脾腎為兩翼之“一體兩翼”的基本治療理念,擬定“疏調氣機湯”為基礎化裁治療多種病證常取得良好療效;傣醫的“四塔五蘊理論”、彝醫的“二氣六路學說”、藏醫的“龍、赤巴和培根三大物質理論”,也均屬中華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諸多醫家及其流派,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形成了云南傳統醫藥學主要的特色和豐富的學術內涵,彼時曾百花齊放,影響深遠。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我國中醫學術特色淡化,老中醫藥專家很多學術思想和經驗得不到傳承,一些特色診療技術、方法瀕臨失傳,中醫藥理論和技術方法創新不足。當今中醫人才的培養模式主要是院校制,建國以前的師承模式長期淡出主流體制之外,使得曾經耳熟能詳的流派發展受到沖擊,中醫流派出現嚴重斷層和脫節,后繼乏人,甚至逐漸湮滅、消亡。
3 “滇南醫學”命名緣由
結合目前國內中醫藥發展形勢,云南本土醫學也應將本省中醫藥源流及特色高度概括,予其賦名,以正視聽,便于整理及推廣。參考全國各省中醫流派命名特點,結合我省中醫藥現狀及特色,建議將云南中醫學術流派命名為“滇南醫學”。
3.1 點明地理環境及區域特色 滇南,即云南省之古稱。在正史中最早出處為洪武二十年(1388年)《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官常典》“賜璽書曰:……命爾仍治滇南”[6],此后《滇南詩略》《滇南月節詞》《滇南山水綱目》及《滇南本草》等著作均以滇南指代云南[7]?!肮诺嵬鯂贝嬖谟趹饑鴷r期(公元前278年-前109年),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東部地區,云南省的簡稱“滇”即由此而來。而八世紀崛起的“南詔國”(738年-902年)也為后人留下了融本地、中原、印度及波斯等醫學于一體的醫藥文化[8]?!澳稀奔粗该魑沂∥挥谧鎳髂喜?,復雜的地貌及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藥物資源和特有的中醫、民族醫學術思想。
3.2 將《滇南本草》這本傳世之作加以推崇,打造本省于“云南白藥”之外的中醫藥名片。該書所錄本草和病癥不限于“滇南”一隅,故雖名為“滇南”,就其地域界定而言,應當是指以今滇中地區為核心,以蘭茂醫學為代表,涵蓋云南省全境的云南中醫學以及民族傳統醫藥的經驗知識體系。從蘭茂所著《滇南本草》及《醫門攬要》所述內容來看,涵蓋了滇地生長的動植物,對千百年來云南各個民族的寶貴醫療經驗進行了一次大整合,奠定了云南境內常見病癥及其預防、診治的基礎,將云南地方性醫學的發展推至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在云南本土醫學之中最具代表性,對后世醫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力。“蘭茂論壇”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是為本省傳統醫學一年一度的交流學習盛會,將著有《滇南本草》的蘭茂醫學推為眾家之首,可謂實至名歸。
3.3 體現了對各中醫流派、各少數民族醫學的兼容并包。 云南省民族文化多元,各民族由于所處地域環境不同、自然資源不同、常見病種不同,治療用藥經驗也各有所長?;诓煌拿褡逦幕尘?、宗教信仰、民間習俗,結合生活經驗、醫學知識建立起來的民族醫學理論體系、解釋體系更是各有差異。這些內容豐富多樣、形式異彩紛呈的民族醫學匯集在一起,共同構成我省傳統醫學的偉大寶庫。充分考慮到本省流派眾多,民族醫藥的挖掘整理研究更是方興未艾,不可囿于門戶之見而閉門造車,故棄稱“醫派”“中醫”等名,專取“醫學”二字以示海納百川之態度。
3.4 契合他學。與滇劇等傳統藝術相一致,特色鮮明又無艱澀生僻之虞,朗朗上口易于傳播,可為滇南中醫人凝聚信念,亦為滇南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重要契機,使滇南醫學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4 小結
“滇南醫學”是以蘭茂醫學為代表,覆蓋云南全境的中醫藥學及其理論指導下的醫療經驗和知識體系。加強對我省傳統醫學學術派別的研究,搶救性地整理瀕臨消亡的名家經驗,總結不同流派形成和發展的成就及規律,科學地評價他們在中醫學發展史上的作用與地位,不僅可以深化對我省傳統醫學學術思想形成與發展規律的認識,而且有助于推動中醫學術理論的研究與創新,最終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我省各醫學流派的學術思想。
附1:中醫學術流派劃分的標準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當代名老中醫學術流派分析整理研究”提出了中醫學術流派劃分的6個標準:
(1)有學術代表人物;(2)有學術傳承人;(3)有清晰學術傳承脈絡;(4)有理論或技術的創新;(5)有代表著作;(6)有臨床實踐與顯著療效。
其中,提出明確中心學術思想的學術代表人物、反映本派的代表性著作和傳承軌跡明顯的人才鏈被公認為學術流派的三要素。
附2:云南近代四大名醫簡介
吳佩衡[HTSS](1888-1971),名鐘權,四川省會理縣人,云南中醫學院首任院長,著名經方大家。于1906年拜當地名醫彭恩溥先生為師,從師卒業后,他1921年來到云南。到昆明后,他以探索學術真理的大無畏精神,沖破了當時的某些市風習俗,在臨證治療中,遵古但不拘泥于古,大膽創新,古方今用,拯救了不少垂危患者,顯示了他在醫術方面的超群技藝和個人膽識,在云南醫藥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這尤其體現在他用“附子”一藥上。附子是毛莨科植物烏頭的側根,中醫認為它主要是溫陽散寒的一味藥,盡管臨床療效好,因其所含烏頭鹼具有毒性,一般稱為虎狼之藥,諸多中醫藥學家用時都是慎之又慎,在中原地區,凡用附子,其劑量多在9克-15克。然而他卻根據云南獨特的氣候地理環境,以善用附子在臨床中治療各種疑難雜癥而得“吳附子”之名。
吳佩衡從事中醫醫療和醫學教育工作60余年。擅長中醫內、婦、兒科學術上尤其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有較深入的研究和造詣,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吳氏學術流派,開創了云南省經方學理對云南中醫事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后人昆明市醫學研究所吳榮祖所長牽頭研制的“附片顆粒劑”,還獲昆明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戴麗三[HTSS](1901-1968),字曦,號徐生,云南昆明人。自幼隨父清代名醫戴顯臣學醫,1919年懸壺昆明,其后四十九年行醫生涯,潛心攻研岐黃之道。中醫臨床諸科中尤擅內科、婦科、兒科,臨床屢起疑難重證,在我省人民群眾中享有較高聲譽。1950年6月應邀出席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返滇后毅然放棄私人診所,是云南省中醫界第一個參加政府工作的醫師。
1955年被國務院任命為云南省衛生廳第一任副廳長、中醫協會主任后,他就竭盡心力地為云南省中醫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作貢獻。他不拘一格降人才,從全省推薦調聘有才能的中醫積極參加政府衛生教育部門工作。創辦了全省性中醫提高進修班,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學員,并積極開展學術經驗交流活動,使當時云南的中醫學術水平在質的方面保持全國中上水平。由于他卓著的工作連續當選為我省一、二屆人民代表,省政協一、二、三屆委員。
戴麗三之所以有較高的中醫學術水平,除繼承家學,還與他重視中醫四大經典重視實踐有關。更關鍵的是他還重視科學的思維方法,推崇辯證唯物主義,融哲理醫理為一體,編寫了《中醫辨證原理》一書,強調要深入探討中醫學的科學性,必須以辯證法作為研究中醫的思想方法,才能領會中醫的實質和特質。如他用桂枝湯,突破了以往只重治外感的觀念,靈活應用可治療外感內傷十二類之多,真正發揮了天下第一方的效用。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醫學思想,由后人總結整理為《戴麗三醫療經驗選》,于1979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榮獲云南省1985年度科技進步三等獎,云南省衛生廳醫藥衛生二等獎。
姚貞白[HTSS](1910-1979),云南昆明人,姚氏醫家第五代傳人。1940-1948年任昆明市中醫師公會負責人,滇黔考試署中醫師考評處處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創立昆明市中醫醫院并首任院長、首批云南中醫學院兼職教授、市衛生局副局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貞白自幼習醫,聰穎過人,苦讀醫經、子史典籍,盡得家學真諦,1930年懸壺問世,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步總結形成了一整套“以陰陽氣血為整體,以氣機變化為辨證經緯,因地、因人、因病治宜”為特點的姚氏醫學流派,為姚氏醫家之集大成者。
姚氏尤擅婦科,針對婦人特點,首重肝脾之中任,認為“婦女以血為本,血生于中,統于脾,藏于肝,注之沖宮,任陰為養;血因氣而動,肝有疏泄調達之功,脾有溫煦散精之力,沖領滲灌之能,而任具當養之權”。故立法之際不驟補,不猛破,不偏于辛燥,不過用寒涼,臨證喜用逍遙散,謂其“深得莊子逍遙游旨趣,性味平和,調治氣血,行中寓補,補中有清,以平淡清靈收功”。故遣方用藥,多以輕、靈、疏、和為特點,每收四兩撥千斤之效。他十分重視“天人相應”之理,通過對昆明地區氣候變化的仔細觀察,1937年與父蔭軒及弟姚濟總結姚氏四時表證用藥規律,創制“姚濟神效散”,在昆明“一年無寒暑,一日有四季”的特殊環境中,治療四時感冒之證,輒多驗效,并暢銷東南亞,深得海外僑胞歡迎。1949年解放大軍進昆,在當時的軍政宣傳資料上曾有“傷風感冒找姚濟”的記載。
貞白畢生致力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精湛的醫技和良好的醫德有口皆碑,曾親自授徒四十余人,創擬“姚氏資生丸”、“姚氏生精散”、“首烏延壽丹”等驗方,并有《翼園醫話》、《姚貞白醫案》等著作傳世。
康誠之[HTSS](1899-1970),字子信,云南省昆明市人,著名中醫兒科學家,曾任云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兒科主任。
康氏生于中醫世家,其祖父康崇德為云南著名老中醫,擅長中醫兒科。他自幼跟隨父親康月軒習醫,18歲自開醫業,從事中醫臨床工作50余年,為云南兒科名家,中醫云:“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意思是婦女的病比男人難治,而小兒的病是最難治的因為小兒體弱,用藥不好把握,更重要的是,小兒不會表達自己的癥狀,故有“啞科”之稱。然康氏繼承家學,除精研中醫四大經典著作外,尤尊崇宋代兒科大家錢乙。臨證時,結合患兒個體特點、長于望面色、審苗竅、驗指紋等,辨證準確,用藥精當,并善于吸取前人方劑中的有益部分,結合自己臨床治驗自組驗方48個,診治小兒痘、疹、涼、瘡都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對麻疹、白日咳、猩紅熱、痢疾、肝炎、腮腺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癱、敗血癥、急漫勝腎炎、腦炎及其后遺癥,肺炎、嬰兒漫哇腹瀉等小兒重癥、難癥的診治多獲良效。并有《康誠之兒科醫案》、《小兒百日咳中醫療法》等論著傳世。為我省中醫兒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并由此而聲譽卓著。
附3:云南省流派工作室、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及師承工作指導老師名單[BT)]
云南省目前獲批的流派工作室10個(排名不分先后):云南吳佩衡扶陽學術流派工作室、云南昆明姚氏婦科流派傳承工作室、云南管氏特殊針法學術流派研究所、云南陸氏氣陰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云南鐘氏中醫肛腸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云南孟氏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云南張氏助孕安胎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云南夏氏強筋整骨推拿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云南羅氏調氣理血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云南趙氏“防治康養”匯通流派傳承工作室
云南省目前獲批的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31個(排名不分先后):孟如名醫工作室、劉復興名醫工作室、張沛霖名醫工作室、康朗臘名醫工作室(傣)、吳生元名醫工作室、張良英名醫工作室、張震名醫工作室、管遵惠名醫工作室、林艷芳名醫工作室、劉以敏名醫工作室、夏惠明名醫工作室、喻安書名醫工作室、陸家龍名醫工作室、康郎香名醫工作室(傣)、陳喬林名醫工作室、蘇藩名醫工作室、趙淳名醫工作室、柏瑪丹增名醫工作室(藏)、羅銓名醫工作室、龍祖宏名醫工作室、易修珍名醫工作室、吳榮祖名醫工作室、管遵信名醫工作室、段其昌名醫工作室、熊輔信名醫工作室、李斯文名醫工作室、朱勉生名醫工作室、趙永祥名醫工作室、呂光榮名醫工作室、沈家驥名醫工作室、鐘傳華名醫工作室。
云南省目前獲批的國家級師承工作指導老師57人(排名不分先后):向·初稱江楚(藏)、李永康、羅銓、管遵惠、張沛霖、戴慧芬、李幼昌、廖浚泉、張浩然、楊柏如、姚克敏、康朗倫(傣)、孟如、莫矜耀、張良英、詹文濤、舒尚義、吳生元、陳喬林、易修珍、管遵信、李春華、巖拉(傣)、龍祖宏、趙淳、劉復興、劉以敏、熊輔信、鐘傳華、段其昌、林艷芳(傣)、蘇藩、李斯文、夏惠明、王光鼎、張震、沈家驥、喻安書、帥燾、陸家龍、趙永祥、呂光榮、吳榮祖、范德斌、周常昆、秦竹、彭江云、鄭進、熊磊、秦國政、葉建州、李雷、張超、林憶平、嚴繼林、朱勉生、郭兆剛。
云南省目前獲批的省級師承工作指導老師74人(排名不分先后,其中19人亦為國家級):向·初稱江楚(藏)、李永康、羅銓、管遵惠、詹文濤、吳生元、龍祖宏、趙淳、劉復興、熊輔信、鐘傳華、林艷芳(傣)、蘇藩、夏惠明、沈家驥、喻安書、帥燾、陸家龍、倪宗伽、郭永章、龍鳳昌、趙永祥、康朗臘(傣)、朱運凱、閃光勛、康朗香(傣)、楊桂華、陳集才、梁兵、和建清、陳國仙、楊仁德、徐漣、丁麗芳、瞿中燦、王敏、楊本雷、張立平、曾國強、張晉云、羅珊珊、王吉侯、梁利金、宮毅、黃文、李澤周、劉楚玉、孫躍農、趙崇清、楊仁德、知青、戴麗冰、文林、何開仁、李琦、余澤云、林亞明、宮毅、周蜻、朱智生、冮順奎、李青、王云川、莊文琪、段萍、王劉英、鐘瓊仙、李洪燕、巖罕單、邱江紅、柏秀英、鐘正秀、鐘麗明、陳予平。
參考文獻:
[1]劉桂榮,李成文,戴銘.中醫學術流派概說[J].中醫藥學報,2013,41(6):1-4.
[2]閆海軍,傅海燕.基于文獻分析的當代中醫學術流派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4):720-722.
[3]張超,楊林蓉,付婷婷,等.試論云南蘭茂醫學流派的學術特色[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13):51-53.
[4]鄭進.蘭茂醫學與云南中醫學[A].云南省中醫藥學會、云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云南省針灸學會、云南省民族民間醫藥學會: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2014:4.
[5]顏文強,張其成.白族醫家彭子益圓運動生命觀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當代啟示[J].中醫藥文化,2018,13(4):81-86.
[6]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云南省志·醫藥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203.
[7]茶志高.《滇南雜志》輯錄明清滇人著述書目的分類及其文獻價值[J].文山學院學報,2016,29(5):25-29.
[8]呂躍軍.方興未艾的白族醫藥文化研究[J].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2017(00):665-677.
(收稿日期: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