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近日,徐州政府信息公開網站上的一則通知引發廣泛關注。該通知顯示,徐州市副市長王劍鋒一次性被任命為46個領導小組或委員會的組長、主任等職務。消息一爆出,不少網民吐槽:原來領導們官職如此之多,算起來光開會一個月都開不過來,還干什么本職工作?
對普通百姓來說,這種情況確實難以理解;但對體制內的人來說,就習以為常了。因為身邊這樣的人太多,但凡是個領導,特別是綜合部門的領導,身上沒二三十個兼職,反而是怪事。當下,這是一種慣例,誰在任誰身上就會肩負如此多的官銜,想不要都不行。
如此多的職位有何用?對此,徐州官方回應稱,這些機構都是臨時性的,不單獨設立辦事機構,不增加編制和經費,不涉及干部職級,在達到期限或預定條件時予以撤銷。雖說是臨時性機構,但是一名領導干部擔任的職務如此之多,還是產生了不小的爭議。
臨時性機構過多,這是職場官場的一大特色。出現了問題,特別是焦點問題,有些矛盾突出又一時無法解決,或者是“老大難”久拖不決,怎么辦?臨時機構就出現了。冬天大白菜供應老百姓有意見,會成立“冬季蔬菜供應辦公室”;夏天烈日當頭,久旱無雨,會出現“抗旱指揮部”;春季春雨綿綿,影響了群眾生活,或許會有“春季群眾生活協調小組”。更不要說物價、稅務、食品安全、國企改革、環保、水利、糧食安全這些經常性的工作,各種小組、辦公室何其多,有的甚至超過常設機構。
按照分工,各司其職。臨時機構負責人一般都由上級分管領導擔任,然后配備上綜合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的負責人,這只是一級層面。如果是從省一級層面延伸下來,地市也要相應成立,地市有了縣區必須抓落實,自然也要有。一層層下來,該有多少臨時任職可想而知。
事實上,臨時機構能解決許多棘手問題,化解許多矛盾。這是一個部門或幾個部門難以達到的效果。臨時部門有臨時部門的優勢:領導主抓,各部門統籌協商,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任務可以及時完成,困難可以共同克服。為什么動輒出現臨時機構?歷史經驗是可以借鑒的。
效率高,辦事強的臨時機構令人稱贊,但有一些臨時機構適得其反,不僅辦事效率低下,還把簡單問題復雜化,這不能不引起眾人吐槽,連問為什么了。
簡單的例子。有些問題原本一個部門拍板就可以解決,但有了臨時機構就需要“集體”決議,而“集體”有時很難湊在一起,本來一天可能就可以辦成的事,三天、一個周甚至更長時間不見動靜。原因何在?領導們太忙,無暇顧及。更多更難的事情或許在等著領導們去處理,“情有可原”。臨時機構所帶來的詬病,自然顯露。
成立臨時機構的動機是為了更科學更完善地解決問題,集思廣益,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然而但凡需要成立臨時機構的工作,哪一項也不是簡單、順暢、一蹴而就的,其中存在著復雜、艱巨的矛盾,定是難中之難。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領導干部如果參加這樣幾個“攻堅”機構,有可能靜下心來思考,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對矛盾的化解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如果不分主次,不考慮實際作用,一股腦都參與進去,作用勢必大打折扣。別的不說,幾十個龐大的兼職數量,就令人感覺不“嚴肅”。一些兼職領導干部自己都不知道在何臨時機構擔任何職,接到通知開會還莫名其妙。等到了會上才知道要干些什么,這樣的兼職有何意義?
臨時機構也好,兼職也罷,這都是工作需要,是形勢需要。相信任何一級組織都不會無緣無故、沒事找事去隨意成立一些臨時機構。然而,如何更好地發揮臨時機構的作用,如何完善臨時機構的功能,使之更科學化,更有實際作用,這應該是去努力研究的課題。
人多,部門多,面面俱到,未必是最佳陣勢。俗話說精兵強將,戰無不勝。只有真正調動起每位參與者的積極性,發揮好每個職能部門的作用,臨時機構才會辦事“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