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遠
促進農業的發展,除了需要創新生產方式,還要對歷史流傳至今的農業文化遺產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在開發利用之前,首先要做到妥善保護。只有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才能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效能,為經濟發展助力。
1、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
①民眾缺乏保護意識
樹立基本的保護意識是文化遺產得以有序保護的基本前提,保護意識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著直接聯系。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淡薄,導致大量農業文化遺產遭到破壞和遺忘,甚至被拋棄。保護意識淡薄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所面臨的比較普遍的困難。
②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無法充分發揮保護作用
政府主要制定相應的保護政策,是管理者;社會組織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參考,是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而遺產所在的當地村落是文化遺產的直接保護者,也是創造者,更是使用者。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保護主體的保護職能比較模糊,無法發揮該有的保護作用。
③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分歧嚴重
我國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經過千百年歷史沉淀,形成了極具特點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滿足了不同時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需求。這種模式是人類經過長期與自然條件的協調后形成的和諧共生的局面,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保護對象是我國境內存在的重要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學者將農業文化遺產與農業遺產畫上等號,分歧嚴重,勢必影響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④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因地形地勢和交通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依舊存在生產方式比較落后的農村。這些農村受現代化步伐影響不深,因此,保留了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農業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但是這部分地區急需要發展經濟,因傳統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加上政府沒有足夠重視,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沒有經過有效分析,將原本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農業文化遺產全部拋棄,盲目建設形象工程,使農業文化遺產的完整性遭到破壞;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不利于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
2、解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困境的具體對策
①增強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不斷加強對社會公眾的文化保護宣傳和教育,改善其偏激的文化觀念,正確看待農業文化遺產,以此提升文化自覺意識,增強民眾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或者組織可以與農業大學或其他教育單位合作,舉辦文化遺產知識宣講教育講座,增強遺產所在地民眾的思想覺悟,有助于遺產的繼續開發和利用。另外,也可以將遺產保護相關知識整合成冊,融入鄉村課堂,或者編撰具有地方特色的遺產保護教材,將農業文化知識及使用技能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讓當地的學生,也成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堅力量和繼承者。通過不同的方式提高民眾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將文化基因經過傳承不斷變強,突顯時代和現實意義,對農業遺產的長期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②強化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制
政府在保護農業遺產方面起著主導作用,政府不斷完善和強化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機制,為遺產保護工作有序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比如可以由農業部門和文化部門或者文物局共同協作,建立一套完整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機制,涉及內容涵蓋文化及文物保護、農業發展、水力、旅游以及環保等多方面;明確保護范圍和參與部門的職責,協調好經濟發展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最終形成統一完善的保護機制,方便工作人員順利開展保護工作。也可以定期組織文化與農業專業人員,共同編制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未來發展的具體規劃和實施細則,使得保護工作能夠找準關鍵,抓住重點。及時開展地區農業文化遺產調查,整理數據,并建立相關數據庫;也可以設立專門的保護基金,向社會各方募集保護資金,建立一種由多方人員參與的資金募集體系,助力地區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穩定發展。
③與多學科實踐交流,構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序開展,所涉及的學科領域非常廣泛,在工作中需要同時應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多角度分析,采用多種方式實現遺產保護,因此,農業文化遺產工作具有很強的挑戰性。不僅需要熟知農業學和科技史,還要具備農史、生態、歷史、地理、管理以及經濟等多學科知識,這些學科的延伸知識也應熟練掌握。與多學科交叉,建立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關乎著遺產能否被完整保護下來、是否具有再次開發價值的關鍵問題,因此需采取相應的舉措促進保護體系的構建。可以加強與各高校的合作,成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機構,與院校各個院系密切聯系,并探討農業文化遺產學這門學科的建立和發展,為后續的保護工作提供更加穩定的人才輸出保障。
④合理協調,使得文化意義和農業發展意義齊頭并進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日漸突出,逐漸產生了兩種觀點,第一種是要絕對保護,將遺產保護提到第一位,農村經濟發展次之;第二種是優先發展,就是要積極開發遺產的經濟價值,為發展服務。這兩種觀點都是比較偏激的,正確的理念是要努力達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農村經濟發展齊頭并進的局面。政府要從保護地區民眾利益的角度出發,建立起一個由社會組織、企業以及遺產所在地局面共同參與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協調機制,顧全多方利益,化解不同利益體之間的矛盾。在保護和利用方面,可以借鑒吐魯番坎兒井的保護開發方式,當地將坎兒井具有的悠久歷史和技術創新利用,建立了坎兒井民俗園以及坎兒井博物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點,不僅有效了保護了坎兒井的技藝,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由此可見,農業文化遺產不但需要保護,還具有極高的開發利用價值,要協調好保護與開發程度,構建科學的保護機制,才能讓人類千百年的智慧結晶繼續發揮作用推動,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作者單位:844000中共新疆喀什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