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暉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要以教育為基礎,醫療為保障,使人力資源不斷增值,把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推動哈爾濱市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采取措施使本市農村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可持續性轉化
重視學前教育,加強基礎教育,創新中等教育模式,完善農民培訓體系,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也是農村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可持續性轉化的條件。
1、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機構的數量和質量。支持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農村鄉鎮,在農村辦園點、幼教點,實現農村兒童就近入園;充實農村學前教育崗位,保障農村幼兒教師和城鎮教師在工資、保險、評優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采取農村教師進名園、城鎮幼師送教下鄉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整體素質和保育教育能力。
2、加強基礎教育階段的師資力量,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教育投入的差距。鼓勵城鎮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輪職、輪教,引導城鎮教師到農村中、小學支教。鼓勵村辦小學,使適齡兒童、留守兒童全部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確保農村不出新文盲。整合教育資源,撤并學生少和空置的中學,實行公辦寄宿制學校,方便農村學生就讀。改變農村基礎教育以升學為目的教育模式,加強素質教育和興趣引導,杜絕初中輟學情況。開發農村教育資源,將農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緊密結合,編寫鄉土教材,在小學高年級、初中階段開展農業科普知識課程,培養學生對農業、農村的感情,樹立熱愛農業、投身農業的信念。
3、創新高中教育模式,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業成人教育。第一,打破以升學為目的的高中教育模式,在高中階段開設農業專業知識與技能選修課,對沒有能力升學的學生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對立志報考農業院校的學生,除了在升學政策上應給予傾斜外,還可以采取村、鄉、縣三級助學,合約定向及設立獎學金等多種形式對優秀農村人力資源進行投資,為本地區農業人才回流,農村人力資本累計奠定基礎。第二,辦職業中學,與省、市高等農業院校、農業職業學校聯合辦學,使科學知識教育、農業基礎知識學習、農業專業技能培訓、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既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又提高了農業職業技術水平,學生畢業后,可以順利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
4、多層次開展農民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專業技術素質。首先,對文化程度不高、年齡較大并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精耕細作的傳統的農民,采取學用結合、送教下鄉的培訓形式;其次對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學歷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涉農專業大學生,按照農民所需、生產所需設置專業,調整補充教學內容;還可以把課堂設在田間、地頭和農家,按照農產品的生長季節、周期開展專項培訓;再有,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制定具體的教育培訓規劃,通過中期教育與短期教育相結合、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相結合,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在農業大專院校開設進修班、專修班,為合作社定向培養人才。
二、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配置的投入
1、投資農業專業人才,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政府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整合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農機推廣體系的農業教育資源,吸收農業生產一線的土專家,經過培訓的基層農技人員,建立師資人才庫。地方政府可依托農民合作社、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自辦聯辦農民田間學校和實訓基地,方便農民就近培訓,提高農民專業技能。
2、對農民教育、創業給與政策扶持。農民參加涉農類繼續教育,給與一次性學費補貼;免費享有政府提供的職業教育、實用技術技能培訓。為農業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提供創業支持,為轉業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回鄉務農創業給予補助、補貼和貸款支持等。
3、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吸引農業人才落戶鄉村。政府投入資金,借助媒體、網絡平臺宣傳地方特色、特產,幫扶有條件的鄉村開展特色旅游、農家樂采摘,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對農村生活垃圾、糞污、生活污水進行治理,做到“生態宜居,生活富裕”,吸引農業人才落戶鄉村。
4、政府多選派、配置懂農業、會管理的農業干部及大學生駐村,擔任“村第一書記”,充分利用農業優秀人才為鄉村振興服務。
5、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調整、優化農技推廣人員結構。在農民中組建農業技術員隊伍,吸收一些既懂農業技術又有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民加入,通過適當培訓使他們成為掌握科學種地的現代農業帶頭人;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農業科技人才,解決引進人才的編制問題;對現有鄉鎮農技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和技術培訓,使他們提升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更好地為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服務。
三、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保健的投入
1、推進《哈爾濱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確立地方農村醫療保險立法,盡早實現農村醫療保險全覆蓋。對農村醫療保健進行立法監管,創新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幫助農民抵御疾病風險,推進本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2、通過政策扶持,建立農村醫療機構人才培訓體系。采用市級醫院選派有實踐經驗的專業醫護人員,到縣級醫院、農村鄉鎮衛生院交流任職,對鄉鎮衛生院基層工作者進行面對面,手把手地教學指導,傳授診斷和治療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經驗技術,提高農村基層衛生人員的質量,推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后備力量的長效發展。
3、增大地方財政投入,創新農村醫療三級服務體系改革,促進城市和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的流動和重組。為適應本地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適當整合縣級醫院、縣級醫療保健機構、衛生防疫站、計劃生育指導站、孕產婦和兒童保健站,以及地方病和防疫機構,取代小而全的模式體系,建立醫生專業、精通,醫療儀器先進的醫療機構,即避免重復建設帶來的高運行成本,又滿足了本地農民需求,減少外出看大病、難病的成本。鄉級醫療以發展保健,預防為主,開展醫療健康知識講座,通過健康知識的普及,減少地方病和常見病的傳播和病發;將預防保健與優惠政策掛鉤,吸引農民接受預防保健服務。重視村級醫療保健,采取政府和相鄰幾個村集體合資共建村衛生室的形式,方便農民就近尋醫問藥看小病;發展以縣、鄉鎮衛生院為核心的家庭醫生團隊,為農戶簽約服務;為村衛生室配備網絡,與市、縣級醫院資源共享,利用網絡問診和上門診治等多種方式,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增加農民在農村生活的舒適度和幸福感。
(作者單位:150000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