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峰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與全面建設生態文明持續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滲入到農業當中。由此,綠色生態循環農業開始成為農業發展的新態勢。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不僅可以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同時促進“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而構建相應的標準化體系,則可有效保障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穩定發展。因此,應當利用標準化加快建立綠色生態循環農業。以下就是筆者對此的分析與論述。
1、農業發展嚴峻形勢
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存在更多的環境污染及能源消耗問題。在環境污染嚴重及能源需求量日益增長形勢下,我國農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在保障糧食、經濟作物生產質量與產量的同時,大幅度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及對能源的消耗,我國將有關農業的增產提質與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究提到了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同時,也將建立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納入了國家重大發展規劃當中。
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每年產生的秸稈不低于八億噸、禽畜糞便不低于二十億噸,而農村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近似四億噸,而這些“廢棄物”大多都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此外,現階段農業生產中仍舊常發生過度依賴以農藥為主的化學藥劑的現象,一旦發生病蟲害,人們就噴灑化學藥劑,久而久之,病蟲害產生抗體,而人們則繼續噴灑農藥,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這樣不僅嚴重影響了糧食、經濟作物的質量和產量,也對環境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在此情況下,河道、湖泊水體中溶解氧含量大大減少,不可降解的有毒有害成分增多,從而形成難以治理的地表、地下水污染。因此,不僅要發展綠色農業,還要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對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進行有效利用,使之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2、標準化對建立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積極影響
①實現“變廢為寶”
一方面,農業生產中的禽畜糞便轉化成糧食、經濟作物的有機肥,大大減少了農藥、化肥的用量,而廢水污水通過污水處理技術被再次應用到農業生產中,有效降低了水資源的損耗。另一方面,農戶不再是單一生產的個體,而是被集中在一起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作用,這就為農戶創造了可見的經濟收入,從而促進了精準扶貧、防止農戶脫貧返貧工作的順利開展。
②強化源頭控制
通過對標準化的有效利用,農業生產中產生廢棄物、殘次品的源頭得到有效控制。具體表現為,由于提高了市場中的農業生產經營企業準入標準及廢棄物排放標準,再加上執法力度被大大加強,所以相當一部分企業建立了環境保護意識,對自身管理模式進行有效調整,并與農民聯系到一起,采用宣傳培訓的方式提高農民的綠色生產知識與生產技能。
③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立
在推動農業標準化的過程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并建立了許多有關農業生產節能環保的制度與管理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從而促進了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立。處于資源消耗量日益增長的發展大環境中,各地政府更應當緊隨國家的腳步,基于國家出臺的政策法規及制度管理辦法,結合地方實際對地方生態農業發展進行合理地規劃與布局。
3、利用標準化加快建立綠色生態農業的有效措施
通過設置循環農業示范區加快建立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體系、生態體系以及經管體系,促進生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以及農業服務業轉型升級和一二三融合發展。以現代化物流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技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此外,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機械化、自動化與信息化,增強生態農業生產能力與抗風險能力。同時,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生態、經濟效益共同發展,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組織化、規模化以及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業轉型升級。
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的重點是與企業、農戶、基地合作,形成“基地+企業+農戶”的農業發展模式,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并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快形成綠色生態生產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必須將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品牌和農產品質量提升當做是農業工作重點。以廣西河池市部分縣區為例,廣西河池市南丹縣探索發展循環農業,以“四全”為抓手,構建科學有效的農村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同時,以“三化”發展為目標,實現結構調優、產品調準、產業調強,并以“兩改”為保障,夯實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基礎。有數據顯示,南丹縣實施產業全鏈條追溯以來,已經建立了巴平米、六龍茶、紅心獼猴桃、瑤雞、畜牧養殖場等13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4個合作社入網中國質量追溯品平臺,全縣13家“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和71家農藥經營店納入監管平臺,實現規范化管理。另外,南丹縣“三品一標”基地面積已經達到全縣耕地23萬畝面積的41%,產量66605噸;認證產品綜述33個,其中綠色食品12個,2018年獲證5個,新增面積6110畝,占認證總數的36%,社員和基地農戶均增收560元。還有,南丹縣已經建立了蔬菜、特色水果、瑤雞、肉牛等標準化種養示范基地30個,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園、點)84個,已獲得自治區人民政府認證的示范區71個,建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示范區13個、綠色防控技術展示區6個,推廣“稻-燈-魚-油菜”種植模式10500畝,推廣稻-燈-鴨-油菜”種植模式35200畝,綜合增加值達6000多萬元。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環境污染及能源消耗問題依然存在,且呈現出越來越嚴峻的發展趨勢。因此,應當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的構建,利用標準化加快建立生態綠色循環農業,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過程中,有效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對能源的過度消耗。但這并不是某個層次群體的責任與義務,而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547000廣西省河池市綠色食品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