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燕 柏呈林 高梅
種植業作為農業的重要基礎,種植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能夠推動農經濟發展,反之,種植業結構不合理會造成諸多問題和弊端,影響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限制農民的經濟收入。因此,要根據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進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1、當前種植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滿足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化,提升農業生產力,我國大致進行了三次種植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能力大幅增強,有力促進了農業農村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收入持續增加,消費結構和產業不斷升級,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越來越緊,種植業結構性矛盾開始凸顯。
從本質來看,上次種植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益處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的市場需求,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農作物品種結構不平衡。傳統糧食作物面積偏大,玉米甚至出現了極端性供過于求的情況,相反,棉花、油料等高效特色經濟作物生產下滑,優質飼草短缺。二是農產品品質差。目前市場上的農產品數量、種類較多,但其中低質量的農產品占據了絕大多數,而高品質農產品因為受到生長環境、種植技術、生產管理等的限制,產品總產較少,市場上總體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三是經濟效益差。隨著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不斷上漲,低質量農產品價格較低,而農資、人工等生產成本的不斷增加,導致農民收益偏少,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民種植獲得的受益低于其他行業,正因如此,農村青壯年大量進入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據調查,目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以老年人為主,這就導致適宜農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機械推廣有難度,長此以往,勢必會導致種植業進入一種惡性循環狀態,致使種植業經濟效益持續下降。
2、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必然性及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從實際情況看,當前的種植業結構不僅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農村經濟發展的規律。以往由于過分追求土地產出能力,導致農業資源嚴重透支,生態環境壓力加劇,通過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來改變原來的粗放經營方式,不斷優化種植業產業、產品結構,推動特色高效經濟作物發展,構建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可以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滿足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和消費需要。同時,通過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引導農民發展高效特色作物和農牧結合產業、休閑功能產業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
種植業結構調整能夠確保農業生產的農產品符合市場的發展規律,為種植業從業者帶來直接的經濟收入。其次,種植業結構調整能夠進一步推動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力度,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科技水平,進而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同時種植業結構調整通過推動一二三產融合,提高農產品加工、銷售業在農村經濟結構中的占比。
3、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措施和建議
①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體系,其指的是將農業發展與畜牧業、養殖業等產業相結合,在內部形成小型的生態供應鏈,各個產業之間存在較強的聯系性,從而達到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收益的目的。在推廣生態農業的過程中,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可行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②加快優質農產品品種的推廣
在農產品市場當中,低質量產品無人問津,而高質量農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較為常見。在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高質量的農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推動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就成為了實現農村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前提,其不僅符合市場發展規律,更是幫助農民實現增收創富的有效方式。為達成這一目標,要突出科技創新,加快選育優質新品種,并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廣優質品種,生產更多高品質的農產品。
③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原則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群意識到了綠色、無公害食品對身體健康的重要價值,同時受到資源、環境的束縛,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今后農業生產的導向。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減少農藥、化肥等的應用,推廣節水、節肥、節藥新技術,新機械;同時,要努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升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努力實現農業提質增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④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眾所周知,經過加工的農產品經濟價值會提高,其經濟效益也會隨之提高。在新一輪的種植業結構調整當中,要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率,這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更能夠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同時要樹立品牌意識,在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嚴把質量關,努力開拓市場,當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和市場價值后,地方政府即可將其規劃為地方特色支柱產業,打造地方農業品牌,從而利用品牌的價值,幫助企業獲取更大的市場競爭力以及良好的發展契機。創建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努力提高企業和產品競爭力。
綜合來看,新一輪種植業結構調整已是大勢所趨,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從農村的經濟發展現狀出發,有針對性的制定種植業結構調整方案,順應市場發展原則,落實各項調整政策,推動農村種植業向著現代化、規模化、高效化的角度不斷發展和進步。
(作者單位:1.252000聊城市土壤肥料工作站;2.252000聊城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處;3.252000聊城市農作物新品種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