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森
摘要:《論語》是一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學習的經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開創之作,其中許多關于學習的思想為后世開展學習提供了借鑒。《論語·學而》作其首篇,更是可見學習在《論語》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提出了企業學習的五種方式,為企業實現“學道、得道、立道、權道”的經營之道提供了方式方法的同時,也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和績效提升提供路徑與方式。
關鍵詞:論語企業學習 持續發展
一,唯實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在恰當的時候練習,不也是很愉悅的嗎?唯實學,是指企業從現實存在的問題人于以更好、更快的學習過程,即學習的過程就是解決工作難題的過程。唯實學重視獲取知識和學習成果的持續轉化,并且要求學習的效果要得到行為上的改變。除此之外,唯實學也可以說是一種創新的方式,企業通過對原有知識和技術的不斷學習與應用,使知識技術更加明晰化和簡單化的過程中,企業會發現內部存在的新問題,新需求,新不平衡,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構思解決掉這些問題、需求、不平衡,產牛好的效果。這就是企業“溫故而知新”,不斷創新的過程。企業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新知識、新慣例的萌芽,會面臨內部選擇的壓力,此時企業必須明晰問題的復雜性,準確的判斷問題。企業在協調與管理好新慣例的復制與傳播過程中,要鼓勵各個部門積極參與,獲取更多新信息,從而使新慣例制度化,完成企業的適應過程。這一循環過程不僅為企業下一次的學習與實踐做好了準備,而且為新慣例的再次萌芽創造了可依賴的路徑。通過唯實學,企業可以快速的熟知管理流程與經營法則,提高牛產效率,形成學習曲線。同時,強化各業務單位之間的關聯性,改善企業內部運營流程,使經驗應用和慣例建設更加容易和便捷,從而形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過程。
二、團隊學
“有朋白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友從遠方來,與自己切磋學習,不也是很快樂嗎?團隊學,是企業員工之間相互合作、影響和協調的一種學習模式。事物的理想狀態是它們之間的相互調和,而非簡單相加。不同背景的員T組成團隊,互相溝通學習,達到對知識技術的柔性運用,這正是團隊學相互調和的結果。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到系統的思考、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團隊學習和共同建立愿景5項修煉,其中團隊學習與東方注重集體、聯系的文化是不謀而合的。彼得·圣吉提出:相比個人,團隊的行動能力要更加智慧,團隊學習是比個體學習更為重要和有效的方式。在團體學習的過程中,個別成員成長速度快,更容易產生出色的成果;其次,團隊成員具有不同的文化和知識背景,通過不同個體之間的知識交換,主動的影響周圍成員學習,使公司更容易在內部創造出新的知識與新的慣例。最后,相比個體,團隊學習更容易克服學習障礙,降低企業的學習成本。團隊學習,可以促進成員之間的互動并打破其自我防衛,使成員之間得到更好的溝通與交流,增強成員白信,提高自身能力。同時,還能給個體或團隊帶來行為或績效的改善,實現企業解決問題的高效性,提升企業績效,從而促使企業形成特定的思維模式、行為準則、企業文化及價值觀等。
三、持續學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牛氣,不也是有道德的君子嗎?持續學習是企業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丁不敗之地的方法。比如企業開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新方法,或者更新企業的管理制度、推行新的管理理念,都需要企業通過持續學習來獲取吸收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并創造出新知識。企業本身是一項系統T程,它包括了人、組織、決策、資源、技術、溝通等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因素。為了企業的健康發展,企業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協調與整合這些因素,做到“學而不厭”。企業不僅要對自身內部因素進行調整,如企業的文化、思維模式及價值觀,而且也要對外在的要素進行調整,如結構、過程或產品等,做到內有原則性,外有靈活性,日有長進,日有所學,形成企業獨特的學習機制,成為企業自覺的行為。在復雜且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要想得到長久的利潤,必須成為創造需求的企業,必須通過持續學習來察覺顧客需求的變化,洞察市場趨勢,了解國內外發牛的事件對將來的影響。通過持續學習,企業不僅可以提高內部技術與資源的利用率、企業的學習能力以及白我更新能力,而且可以在市場經濟變化時更加隨機應變、識別機會與利用機會,幫助企業創造新的知識與技術并且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運籌自如的面對環境的變化與發展。
四、反省學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諾言?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溫習?為了不斷的提升自己,我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反省學習,實際上是自我檢驗、自我糾錯的過程,是企業更深入了解自己,正確評估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成功常常是用所犯錯誤來總結經驗而得到的。企業要把失敗看作是一種資源,一種學習的機會。企業如果在經營中一味的向前,不時刻反省自己,不關注周圍環境的變化,對顧客的需求、競爭對于的策略沒有敏銳的嗅覺,那么企業遲早會陷入困境。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均要反省自己。反省學習需要循序漸進的找出企業內部存在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改正。企業需要先意識到問題,之后通過觀察各方情況,全面分析失敗的關鍵在哪里、為什么會失敗,從而更清楚更明白的了解到失敗的本質,準確的判斷出事物的相對重要性,以便改正并針對性的制定下一步的計劃與目標,更新與改善運營流程。企業通過反省學習,能夠更好的分析企業內部的優勢與劣勢與外部的機會與威脅,從而在謹慎經營的同時準確把握技術、市場機會,有效的利用牛產要素和牛產資源,完善管理措施,提高企業的牛產效率和促使企業更好的成長發展。
五、標桿學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三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學習的地方:發現優點要學習,發現缺點要改正。不管是選師還是選朋友,我們的標準是擇優。企業選擇的標準也是相同的,即擇優。白1979年美國施樂公司提出標桿管理后,標桿學習已成為大多數企業的學習方式,并在企業的實踐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標桿學習是企業通過尋找與標桿企業的差距以實現追趕超越的過程。企業需要考慮標桿對象的優勢劣勢,學習的難易程度,并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認真分析評估標桿企業,充分的了解企業自己與標桿企業的異同。企業一般會選擇具有相似流程、活動和產品結構的直接競爭對于來作為標桿,因為直接競爭對于的競爭方式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目標市場,而且其掌握的信息及收集的資料具有高度的可比性和相關性,有助丁企業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和策略分析。企業跨產業選擇標桿雖然信息轉換比較復雜,實施比較困難,但跨產業標桿卻更容易取得對方的配合,能夠開闊視野和跳出產業框架的限制,掌握最新的經營方式。在追趕標桿的過程中,企業需要時刻與標桿對象保持和而不同,保持自己的方向與特色。企業如果只是追隨標桿,與標桿企業保持高度一致,往往會喪失白己的特色和專有性,得不償失。此外,市場經濟瞬息萬變,企業的標桿對象必須做到不斷的更新。
在多變與動態的環境下,企業要不斷的學習才能取得競爭優勢,企業的學習速度必須大丁或等丁環境的變化速度,即超過社會進步、知識增長以及競爭對于的速度,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不斷的創新和獲得持續發展的機會。而中國的的“儒家管理思潮”為企業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唯實學、團隊學、持續學、反省學,標桿學,這五種學習方式是《論語》與企業實踐的充分結合,為企業的經營之道和獲得長久優勢提供了方式方法。所以,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合理運用五種學習方式,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從而更好的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樊浩《論語》倫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學詮釋[J]中國社會科學,2013(3):125-140
[2]李紅梅再論《論語》中的教育哲學思想[J]語文學刊,2009( 24):96
[3]曾仕強,曾仕良論語的生活智慧(下)[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馬千里論語的管理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5]汪正楚揭示論語智慧的奧秘[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