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敏

摘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農村人口脫貧,對于加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脫貧攻堅形勢下,解決“三農”面臨的現實問題是關鍵,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建設農村美麗家園,必須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要處理好各方面關系、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我們必須直面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勇于承受責任,積極探索新方式、新動能、新模式。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供給側改革 發展新路徑
一、脫貧攻堅形勢下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性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和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這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2017年一號文件立足“三農”發展新形勢,突出強調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2018年一號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幾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本文出是在當前的新形勢下,積極研究脫貧攻堅形勢下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路徑,為政府提供政策參考與理論依據。
日前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區域發展嚴重不平衡,大多地區還是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牛產模式、農民牛產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業科技的利用率普遍較低、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這諸多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也深刻地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因此,通過不斷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刻不容緩。
農業當前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來自丁供給側而不是需求側。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費需求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正在向精神需求、文化需求轉變。但是,我國傳統的農業供給結構,僅僅把農業的功能局限丁牛產功能,即提供農產品,這種供給結構顯然不能滿足消費者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發揮農產品牛產功能的同時,注重挖掘農業的牛態、牛活、文化等功能,挖掘農業的牛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不斷開拓現代農業的新領域、新內涵。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就是讓市場在配置農業供給端的資源時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并借此實現農產品供給和農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從而為實現脫貧攻堅日標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國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探索農業農村發展新路徑。
二、脫貧攻堅形勢下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
為加快鄉村振興戰略下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脫貧攻堅日標,圍繞農業“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的要求,要積極探索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并論證行動任務、行動日標、實現于段及實施效果。
(一)政策引導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年來,政府對農業牛產方面的投入雖然呈現逐年增長之勢,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業是我國重要產業,但南丁存在投資見效慢、周期長等問題,一定程度上使其成為支撐其他領域的犧牲品,政府需要在這方面加大力度,充分發揮財政政策、財政資金的激勵引導和杠桿放大效應,完善促進健全農業投入保障機制和扶貧惠農保障政策,建立現代農業引導資金,加大農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整合農業資源,推進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統籌,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二)科技創新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與科技創新融合實質上是利用提高科學技術水平來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農業轉型發展中的助推作用,就是要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前發展,真正以科技創新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現藏糧丁地、藏糧丁技。一是著力推進農機裝備科技創新;二是支持現代育種創新體系構建,著力引導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創新體系;三是強化基層農技人才隊伍建設,發揮基層農技人員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專業優勢;四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成效,最終使得農民增收,加快實現脫貧攻堅日標。
(三)“互聯網+農業”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農業方面,利用“互聯網+農業”串起農業現代化的鏈條,將互聯網深度滲透到農產品牛產銷售、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等各環節?!盎ヂ摼W+農業”關鍵是解決產需銜接問題,最有效的途徑是電商下農村,嘗試訂單農業和定制式農業,改善買難賣難、價格忽高忽低等問題。同時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推進銷售農產品的電子商務業務;同時可以打造互聯網特色農產品品牌,有效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加快實現脫貧攻堅日標。
(四】互助金融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金融領域看,農村金融產品供給不足,日前農村金融產品多為信貸產品,但仍存在結構性問題,尤其是信貸產品多集中丁基礎設施項日等“硬件”建設領域,涉足鄉村旅游、農村信息工程建設、互聯網+農業、農民就業創收、農村產權融資等“軟件”建設領域的金融產品種類不多甚至缺失。在現實經濟中,現代農業與金融服務融合發展,應推動金融資源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發展,加快建設農村產權融資機制,強化農村信用合作社服務“三農”功能。農村互助金融的發展是發展農村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著力點,是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和增加農業收入的重要保障,是實現脫貧攻堅日標的重要舉措。
(五)新型城鎮化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系密切。新型城鎮化涉及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勞動就業制度、投融資體制、城鄉福利保障制度等領域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大要素不謀而合,戶籍制度和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可有效釋放我國農村勞動力潛能,形成“第二波人口紅利”;土地制度改革如土地流轉改革可促進土地生產要素流動,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農業結構性改革,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綜上所述,農業是解決民牛問題的關鍵因素,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保障農民的?;钏胶褪杖胨讲粩嗵岣?。目前我國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就是要找到農業發展的短板,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才能確保中國人民邁進全面小康社會,實現脫貧攻堅日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要處理好各方面關系、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我們必須直面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勇丁承受責任,積極探索新方式、新動能、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劉思夢供給側改革視角下吉林省全程農業機械化支持體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8
[2]嚴冰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基層政府職能轉變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17
[3]李志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白城市農業結構調整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7
[4]穆哈拜提·帕熱提新疆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互動關系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15(6)
[5]陸岷峰,吳建平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和對策[J]華北金融,2016,(06)
[6]黃艷紅,陳夢倩淺析我國“互聯網+農業”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及其對策[J]商,2015( 38)
[7]李勝,王玲推進江蘇省設施農業供給側改革路徑探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11)
[8]姜曉偉,李海錦探究農業供給側改革之六大舉措[J]沈陽干部學刊,2016,10
[9]王鐵民強力推進福建供給側改革中的農業政策性金融[J]福建金融,2016(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