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旭 謝群
摘要:從1997年中國保險信息網的搭建運行到2013年眾安在線的設立,再到如今四家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與眾多第三方互聯網保險平臺的共同成長,我國互聯網保險在經歷了起步、探索和創新階段后,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文章總結分析了目前學術界關于影響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的驅動因素的研究成果,在需求側、供給側和監管側三個層面分別予以詳細闡述,以期引導和促進我國互聯網保險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保險 運營模式 發展評價 驅動因素
一、互聯網保險的界定
作為一種產品,一種商業形式,互聯網保險的概念是辯證的、發展的,無法像自然科學一樣用嚴密的數學語言嚴格的給出互聯網保險的準確概念,這樣做也沒有任何意義,概念只是我們描述問題的一種T具。同時,互聯網保險是保險在互聯網場景下的延伸,本質上依然是對風險的管控,是和傳統保險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概念,無法與傳統保險割裂開來的。但是,作為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我們必須要清晰的界定所研究問題的范圍,我們以定義的形式來描述這一界定。鑒丁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的不同,不同的研究者對丁互聯網保險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使用最廣泛的定義是站在互聯網平臺這種新的營銷渠道的角度來描述的。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其印發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中將互聯網保險定義為:保險機構依托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技術,通過白營網絡平臺、第三方網絡平臺等訂立保險合同、提供保險服務的業務。《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2016)中提…互聯網保險是指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公司或者網絡公司通過互聯網平臺為客戶提供線上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湯英漢認為互聯網保險就是保險公司或保險中介機構通過互聯網為客戶提供保險產品及服務信息,實現網上投保、承保、核保、保全和理賠等保險業務,完成保險產品的在線銷售及服務,并通過第三方機構實現保險相關費用。這幾種觀點都是將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營銷渠道來定義互聯網的,并不關注風險標的和傳統保險的區分。這種角度可以稱為保險的電子商務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II月28日中國保險信息網為新華人壽促成的第一單網絡保險業務。
另一種觀點是站在合同形式的角度來考量的。譚媛媛、孫蓉等人認為互聯網保險,一般是保險人先進行保險產品相關條款的設置,然后利用數據電文將其放在網絡上面,然后由投保人點擊網頁來進行同意,最后完成投保和承保和契約成立以及牛效的整個過程。互聯網保險的本質是以契約的方式利用互聯網技術得以完成的。在合同形式的角度定義互聯網保險,可以研究其法律適用性、利益沖突等問題,從而為建立健全互聯網保險的監管體系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瓦聯網保險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按照研究的角度,對丁影響因素這個領域當前的研究主要在需求側、供給側和監管側三個角度展開。
(一)需求側的研究
消費需求的增長是助推互聯網保險發展的有利條件。李勇斌在廣西對群眾隨機進行問卷調查,最后使用二元選擇模型對是否有互聯網保險需求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收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網絡購物頻率與互聯網保險購買需求顯著正相關。沈真如在其學位論文中,定性的將影響互聯網保險的消費需求因素分為與傳統保險一致的一般因素和與互聯網特征相關的特有因素。
綜合前人的研究,有以下幾個因素顯著影響互聯網保險的消費需求:
1.經濟因素。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的是一個地區人民的財富水平,提升整個國家的財富水平以及收入狀況對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有著顯著的影響。第二,通貨膨脹會抑制保險發展。通貨膨脹不但會給被保險人利益造成損害,導致其購買保險的能力降低,導致保險保障的實質降低,抑制保險方面的需求。也會導致保險人利益出現損失,增加其營業的費用,資金累計速度會減慢,保險金也會貶值,給其融質收益造成影響,導致保險公司經營的成本增加,資金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外流,影響保險財務的穩定,給保險業健康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第三,國內外學者都認為城市化水平與該地區的保險業增長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城市化的進程客觀上增加了風險的數量,進而增加了保險需求。
2.技術因素。首先,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是互聯網保險發展的必要條件,2018年上半年,中國網民規模已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7.7%。互聯網保險的市場前景較好。研究表明,互聯網普及率與互聯網保險保費的增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再次,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能夠充分挖掘潛在的保險消費需求。基丁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發現,保險公司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客戶,挖掘與客戶相關的全部信息。這樣,在進行營銷的時候就可以精準地捕捉到客戶的需求并提供優質貼心的服務,提高客戶的粘性,從根本上顛覆傳統的保險需要依靠業務人員的人海戰術這種效率低下的銷售模式。
(二)供給側的研究
1.持續的產品創新能力。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互聯網保險供給側的產品創新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當前呈現出保費規模持續增加和保險公司虧損并存的局面。盧琨在研究中發現互聯網保險產品結構失衡、同質化嚴重是出現虧損狀態的重要原因。通過對網絡用戶的深入分析,互聯網保險公司推出更多碎片化、場景化和定制化的產品才能維持長期發展。可見,持續的產品創新能力是促進互聯網保險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2.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的普遍應用。保險基于大數定律,測量的風險單位數量越多,實際損失的結果會越接近根據概率統計的損失的可能結果。保險公司利用在個別情形下存在的不確定性將在大數中消失的這種規則,來分析承保標的發牛損失的相對穩定性。大數據技術的運用使得保險理論進一步完善,精算數據更加準確,從而更加合理的制定保險費率。總之,保險科技在產品供給側的普遍應用能夠推動互聯網保險深入發展。
(三)監管側的研究
有效的監管是互聯網保險健康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2015年,為了規范互聯網保險業務經營行為,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互聯網保險業務健康發展,中國保監會印發《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這是目前為止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非常重要的規范性文件。理論與實業界的研究認為要結合互聯網的特征和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形勢在一下幾個方面加強規范引導和制度建設:
第一,監管要與時俱進。對丁現行監管政策和互聯網保險之間存在的不適應、不協調的地方要著力進行調整。比如互聯網打破了時空限s制,借助互聯網平臺,實際上已經打破了保險機構不得跨區域經營的監管規定。同時,逐漸彌補對丁基丁互聯網業務產牛的新的風險的監管空白,比如信息安全的技術標準,消費者隱私信息的保護等。
第二,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保險數據共享平臺。基丁大數定律的保險產品在互聯網模式下更加的依賴數據,依賴數據進行定價精算、依賴數據進行需求探測和新產品開發等。大數據是互聯網時代保險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關系行業運行效率的核心要素。它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只有盡快搭建集中開放的官方數據平臺,整合歸集業內保單、險種、賠案、風險因子和損失率等數據信息,并代表行業統一繼承對外,與交通管理、社會保障、健康醫療、征信體系等相關領域實施對接,才能真正實現數據共享,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
三、總結與展望
在當前學術界已有的研究中,要么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進行微觀視角的分析,要么是從宏觀經濟面上進行整體的分析,很少站在互聯網保險企業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隨著監管的深入,保險公司運行的數據越來越多的開放共享,行業積累的數據也越來越多,在互聯網保險公司的層面進行公司治理、財務風控和產品創新等角度的分析將是今后研究的一個方向。另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IT技術的深入發展也給以大數定律為基礎的保險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新技術在互聯網保險中的創新應用也將會是今后研究中的重要一環。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2015
[2]中國保險行業協會2016中國保險行業發展報告[R]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6
[3]湯英漢基于分層回歸的中國互聯網保險驅動因素實證研究[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 05):34-41
[4]曹云波,姜家祥大數據時代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的機遇與挑戰——以“眾安在線”為例[J]財會月刊,2015( 08):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