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晴張陽 房祥雪
摘要:地方戲曲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幾千年來人們生活的寫照。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技術科技的高速發展、多方文化的沖擊,大眾的娛樂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形式。這對于地方戲曲而言,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基于此,為使得地方戲曲能夠永葆生機,應直面挑戰,本文積極探索地方戲曲產業化的道路,以期從內部結構和外部建設兩方面實現地方戲曲的融合性發展。從加強茂腔傳承團隊建設、劇目與時俱迸、培養觀眾市場、建立新型動態發展渠道和行業多元立體化融合發展五個方面對茂腔提出發展建議,在產業化進程中探索地方戲曲的生機活力。
關鍵詞:地方戲曲 產業化發展產業鏈
一、背景概況
2018年膠州秧歌亮相上合峰會燈光焰火藝術晚會的舞臺,但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膠州茂腔少有人知。本文對茂腔的現狀與發展方式進行研究,結合文獻與實地調研結果提出茂腔的產業化發展路徑,為地方戲曲的發展提供參考借鑒,以期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貢獻綿薄之力。
(一)地方戲曲的地位與發展現狀
地方戲曲作為民間文化資源的一種形式,凝聚著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情感,是社會進程的縮影,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生存發展的脆弱性①。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帶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勞動人民的生活變得富足,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使得大眾被新興多元文化吸引,忽視本民族的獨特傳統文化瑰寶;另一方面,工作形式和行業的多樣化,使得戲曲行業從事者基于自身發展,不再以戲曲作為謀生于段紛紛轉行。近幾年,國家和政府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戲曲得到關注,各地建設劇院積極保護地方戲,地方戲曲在探索自身發展道路上困境與機遇并存。
(二)茂腔的基本概況與價值
茂腔是活躍在山東青島、膠州、高密、諸城、安丘、五蓮等地區的幾十個市縣的地方戲曲劇種,被譽為“膠東之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研究茂腔的保護與發展對研究地方戲曲的保護與傳承具有參考價值,對研究民俗文化和戲曲文化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對社會發展具有教育價值與審美價值,對研究戲曲唱腔具有藝術價值與學術價值。
(三)文獻綜述
地方戲曲的檢索結果顯示,我國學界約從1951年開始對地方戲曲關注和研究,主要側重介紹和研究地方戲曲本身,約從1999年開始關注地方戲曲的保護與傳承,約從2008年開始各界學者發表的研究結果量呈大幅度增長,每年關丁地方戲曲保護傳承的研究成果近百篇,但關丁地方戲曲的產業化探索的研究數量屈指可數。
地方戲曲的論文研究主要為發展現狀及原因、保護措施、傳承發展研究三個方面。在地方戲曲的保護措施的研究方面提出重視地方戲曲語言價值(2)(3)與創新劇日④;地方政府發揮主導,加大扶持力度⑤;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提高民間戲曲文化自覺能力⑥;對地方戲曲活態保護,在傳承發展方面引進民間資本,建立戲曲文化產業與其它產業的聯盟,培養地方戲曲的造血功能⑦;重視對地方戲曲傳承人的保護以及青少年的培養等。
二、茂腔的發展現狀與突破口
(一)茂腔在高密和青島的調研結果分析
茂腔受多種因素的交錯影響發展緩慢,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為保證其健康發展和傳承,制訂了相應的發展計劃和實施措施,但茂腔發展仍面臨人才與觀眾缺失的挑戰。
1.政府積極支持,穩步發展。隨著國家與政府對茂腔的重視,高密茂腔劇團、膠州茂腔劇團與西海岸茂腔藝術傳承中心劇團基礎資金不足的問題已初步解決。各劇團已達七八十人,規模可觀,大劇院為茂腔的排練、表演、宣傳展示提供平臺且皆有流動舞臺車提供下鄉惠民演出。膠州茂腔劇團和青島西海岸茂腔藝術傳承中心與學校合作委培招收學員并聘請老師教授,暫時沒有青黃不接的問題。此外,近幾年高密因莫言的影響宣傳、膠州因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與便利的交通以及青島因上合峰會的國際影響力,為茂腔發展提供廣闊市場。
2.觀眾缺失,市場有限。雖然政府斥巨資修建大劇院,但少有人看茂腔,仍存在觀眾主要為老年人、上座率低等問題。在高密及青島地區通過問卷調查和采訪了解到,茂腔聽眾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體,部分人選擇在收音機上收聽,若是有現場演出,表示愿意去聽。當地城市和農村的年輕人對茂腔都比較陌生,由于現代娛樂方式的多元化,在有茂腔現場演出的情況下也少有年輕人去看。
3.人才缺乏,宣傳有限。茂腔相關工作人員雖積極地發展茂腔,但缺乏專業人才、技術人才與創新人才,宣傳能力有限。對丁高密劇團來說,演職員的教育文化背景較低,沒有專門負責宣傳的人員,與互聯網脫離。對丁青島兩家劇團而言,有一定的宣傳能力但缺少創新劇本與拔尖編導。
(二)問題突破口與產業化可行性分析
1.劇團創新與宣傳的初步探索。高密劇團引入京劇的元素并加以改編,做成動畫并刻錄成光盤,創辦“茂腔進校園”活動等。青島茂腔劇團除開展茂腔進校同的活動外還基丁國家幫助,提供下鄉惠民演出與惠民購物卡;上傳茂腔的演出信息和劇日作品在政府正在建設的公眾文化云上;此外還打造秧歌鄉的故事,編排了現實題材新戲《辣椒紅》。西海岸茂腔藝術傳承中心依靠茂腔協會積極開展山東茂腔藝術節并建設“西海岸茂腔”公眾號進行宣傳。各劇團宣傳頗有成效,但宣傳范圍有限,市場關注度不足。
2.產業化發展是茂腔發展的必然趨勢。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實現產業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一些潛在經濟價值較好,市場化可行性較高的“非遺”項目,應該充分實現價值,走白我發展的產業化道路⑧。茂腔具有板腔體的聲腔音樂結構,以主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做伴奏,且是較早使用“反凋”唱腔的劇種。茂腔現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完成惠民公益演出,而政府支持并非長久之計,茂腔劇團的發展應順應時代演進,接受市場的競爭與挑戰。
3.地方特色是茂腔產業化發展的有利條件。茂腔在數百年的發展中形成七大基本特征,包括“鮮明的地域特征,為觀眾所熟知的民俗特征,嚴格的戲曲程式特征,豐厚的兼容特征,獨特的表現特征,直抒民意的代言特征,風格迥異的音樂特征”。茂腔起源丁農村,在農村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莫言在《檀香刑》序言中寫道“火車轟鳴大地動,茂腔高唱起悲風。”茂腔與山東人民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國家的重視,大眾的關注,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需求增加,給茂腔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茂腔產業化發展的路徑
高密與青島如今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觀眾缺失與斷層、專業人才缺失與發展模式困境,雖有初步探索但不夠科學全面。基于此,本文認為實施茂腔的振興應考慮茂腔團隊、觀眾、劇日、宣傳與發展產業化五個面。
為使茂腔的發展保持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必須首先從意識與體制方面著手,創新管理體制并培養相關群體的責任意識與大眾的保護傳承意識,與相關群體白身的發展相融合并行。其次應加強劇日創作,采用多種形式傳承發展,走產業化道路。
(一)加強茂腔傳承團隊建設
1.改變茂腔劇團管理體制與發展機制。完善茂腔劇團管理體制和創新劇團發展機制,明確職責劃分加強相關負責人責任意識,強化茂腔劇團作為發展主體的帶動職能。劇團可按照公司管理模式,有效劃分部門,可增加創作部門與外交部門負責創新、宣傳與合作。劇團的責任不僅僅停留在對原有的茂腔劇日的沿襲和傳唱,還應激發劇團本身的創新發展活力,增強從業人員的創新意識和藝術創造能力。增加商業合作和自我藝術創作,既能夠豐富茂腔的劇日內容,又能夠帶來充足的資金支持。
2.加強茂腔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與素質建設。茂腔劇團應重視傳承責任意識培養與素質建設,保障基本人才資源,優化人才素質。茂腔從業者的素質、技能和責任意識等因素影響著茂腔傳承和發展的成效,影響著大眾對丁戲曲行業的印象。如今茂腔行業存在例如選拔門檻低,因由其他機構委培而缺乏主動性等問題。因此,應首先從源頭抓起,與高校合作,擇優選拔,檢驗其對丁從事茂腔戲曲行業的意愿能力和責任意識;其次,完善培訓、考核、薪酬與人員退出機制,使得優秀從業者在享受政府政策優待的同時擁有自覺白行傳承發展的行為和能力。此外,給予戲曲從業者精神和物質保障,建立健全戲曲文化工作者就業保障與福利制度,給予其相應的社會地位。
3.表演細分,打造專業團隊。各行各業,做到專業化溢出皆體面。基丁觀眾而言,不同年齡段的受眾群體擁有不同的興趣點和感知力,茂腔可以對受眾群體和團隊建設進行結構化分層建設,即有不同類型的專業演員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滿足觀眾需求,更全面與專業化。例如,2015年湖南衛視打造的小戲骨欄日讓很多人耳日一新,小演員憑借專業的表現力贏得觀眾好評。劇團亦可從演員和創作方面打造年輕化的團隊,年輕從業人員更能理解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更具有符合當代精神的創新意識,有利于茂腔對不同受眾群體的融合性發展。
(二)結合時代特征,劇目與時俱進
傳統戲曲的發展想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放異彩,需要從內而外的進行創新和變革,在保留其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的同時,豐富茂腔的內容結構,充實語言表達和發展表演形式,在維持原有的醇厚特色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激發新的創造活力。
1.創新發展具有時代特色的劇目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已有的經典曲日雖然飽含純粹的唱腔和技法,但是缺乏當前的時代特色,使一般觀眾在觀賞多次后喪失好奇心和積極性。經典曲日《小姑賢》、“四大京”、“八大記”等具有悠長的流傳歷史和不可替代的典范作用,但文化語言和牛活情境的變遷使得觀眾難以產牛共鳴,存在看不懂與節奏慢等問題。戲曲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要考慮到原有經典戲曲的傳承,也應當考慮到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劇目的發展。茂腔可加強劇日內容創新發展,從橫向豐富劇日種類和縱向改編經典創作新劇兩方面深化茂腔的內容和文化內涵。
2.創新發展更具有展現力的藝術表達形式。在保留地方戲曲自身唱腔與表現當地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可充分使用具有展現力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時代的發展伴隨著流行元素的更迭,戲曲的發展結合流行元素、運用現代化的科技于段和道具系統更能打開觀眾市場,擴大受眾基礎,呈現更好的視聽效果,激發觀眾對丁傳統地方戲曲全新的興趣。
(三)培養青少年觀眾市場、鞏固開發中老年觀眾市場
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老藝術家是經典,年輕的一代是未來。對丁喜愛茂腔的老一輩觀眾,可鞏同經典,逐漸創新;對丁年輕的受眾群體,制定相應的策略提高興趣,使之產生密切的銜接關系。
1.戲曲可作為學校里的課外興趣擴展課程。在學校進行戲曲文化教育,有利丁發展潛在年輕受眾群體。高密和青島茂腔的發展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茂腔引入校同,為開闊廣泛的年輕受眾群體,需要讓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了解茂腔的戲曲內涵。茂腔進校同不僅能作為課外活動豐富學牛的課余牛活,提升年青一代的審美趣味,還能夠潛移默化中發展新牛的受眾群體。
2.迎合多層次受眾群體的需要。為使更多的人對茂腔產牛南內而外的興趣,而不是被迫接受外在的灌輸,應以多種形式發展戲曲內容。如為老年群體打造經典類表演劇日,為幼年群體制作益智類表演劇日等等。既滿足潛在觀眾求新求異心理,又滿足戲迷朋友對丁傳統戲曲的鐘愛。
(四)建立新型動態發展渠道
茂腔傳播發展渠道太過單一化,宣傳脫離互聯網,表演信息傳播途徑有限,導致茂腔的市場狹小、知名度低。為保證傳統戲曲在信息爆炸時代仍在文娛領域取得一席之地,需建立新型動態發展渠道,緊密跟隨時代的信息發展節奏,結合互聯網工具重新煥發異彩。
1.建立全方位的傳播發展模式。充分結合互聯網與傳統媒體。互聯網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動態多樣性,大眾可以從不同的信息渠道獲知相關信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高效。此外,傳統的官方傳播渠道仍然擁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力,中老年人是電視節日的熱衷觀眾,充分利用電視臺對茂腔進行演播不失為有效傳播方式。對丁現階段的茂腔發展而言,將線上和線下結合起來,協同發展,形成牢同的網狀傳播發展結構,使受眾自覺主動的了解茂腔相關信息。
2.創新發展自媒體創作平臺,鼓勵個體自發式傳播。隨著白媒體平臺的發展和繁盛,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白媒體平臺的商業價值所在,直播、短視頻等形式的信息傳播渠道漸漸占據更大的份額。根據1月29日抖音發布的《 2018抖音大數據報告》顯示黃梅戲、豫劇、秦腔等在抖音上得到了廣泛傳播。在201 8年,借助抖音這一平臺,傳統戲曲文化與新媒體的協同發展碰撞…新的火花,傳統戲曲成為新的流行元素。茂腔可充分學習與利用白媒體平臺帶動民間傳承人白發宣傳,例如演…前在各公眾號、微博、短視頻平臺宣傳;演出時多平臺直播;演出后以文章、照片、小視頻等形式反饋,多層次全方位加大曝光度與提升熱度。
3.結合數字化快速發展。數字化網絡傳播、數字化娛樂服務、數字化新媒體以及相關的數字網絡融合技術顛覆了日常消費文化形式。傳統戲曲的發展應抓住這一契機,深入推進數字文化產業牛態化運營發展,如建立數字化茂腔博物館,在觀看茂腔表演時通過“搖一搖”“掃一掃”了解演出內容與背景等。廣泛應用新技術,全方位融合業態,助力我國數字文化產業快速向前邁進。
(五)行業多元立體化融合發展
戲曲的發展包含著歷史和文化的因素,是戲曲本身與本地區文化產業總體的發展。戲曲文化的發展需要其他產業的承載,茂腔單一的營收方式不足以支撐其長遠發展,應與其他產業聯合獲經濟支撐,打造立體化的多元發展策略。培養受眾群體,將傳統戲曲產業化發展,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拓展多方位的盈利點。
1.與旅游業融合發展。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注重游客體驗與紀念品宣傳,既能充實旅游業的文化內涵,又能帶動戲曲的傳播發展。根據2016年浪潮大數據顯示,57%的山東人的娛樂方式為旅游,除了山東本地的旅游群體,來自省外的旅游人數也與日俱增。同時山東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名勝,這充分說明了山東擁有著巨大的旅游業發展潛力。茂腔作為山東地方戲曲展現了風土人情,是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但是山東的旅游業在文化建設方面的運用并沒有深入。
為促進茂腔和旅游業的深度融合,首先可以建設系列文化旅游項日,提供旅游線路,如在高密建設莫言家鄉兩日游,參觀故居與觀賞茂腔,地方戲曲與當地景點相結合,增加當地旅游收入。其次可打造具有獨戲曲特色的旅游景點,讓游客親身感受戲曲本身的魅力所在,如讓游客參與茂腔表演,強化自身對丁茂腔的理解和體驗,降低大眾和戲曲的距離感,帶來更好的游賞觀感。再者可以創設與之相關的文創產品并開設于T制品和DIY項日。讓游客將這種來自異地的情懷帶回自己成長的地方,用作留念或贈送他人。
2.與制造業聯合發展。單一依靠門票收入和政府補貼無法支撐工資、設備與場地的巨額開銷,可與制造業相結合銷售周邊產品。例如制造具有茂腔特色的卡通人物玩具、特色拼圖、首飾服飾、文具以及化妝品等。建立茂腔戲曲藝術的專屬品牌,將茂腔元素充分融入百姓生活用品當中,既美觀又實用,增強民族歸屬感。
3.與影視相結合,寓教于樂。當今影視行業發展迅猛,茂腔可與電視劇和動漫相結合,通過影視播放擴大宣傳,不同的作品形式滿足不同觀眾需求。戲曲內容多展現牛活故事情節,可充分利用茂腔的故事性撰寫劇本拍攝電視劇或制作動漫;也可充分利用茂腔的藝術性將其融入影視作品里,使觀眾能在潛移默化中接觸了解地方戲曲。
四、總結
本文基丁閱讀文獻與實地調研了解地方戲曲發展現狀以及面對的問題,提出傳統戲曲的產業化發展與形成市場化運作模式。從加強茂腔傳承團隊建設、劇目與時俱進、培養觀眾市場、建立新型動態發展渠道和行業多元立體化融合發展五個方面對茂腔提出發展建議。各個方面相互聯系,共同發展,茂腔導師的聘請、演員的招募培訓、劇日的開發和制作、演出活動的策劃安排、商業合作的協商配置等環節都是產業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將各個工作部分結合起來,結合現代人所接觸到的信息元素,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
在產業化探索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對丁劇日創作,現存在內部人員對制作的新劇日不自信,進而導致劇團內部人員創作能力的缺乏。商業化方面,有劇團表示表示暫時還應以保護為主,踏踏實實做好表演與宣傳工作,不接受投資或者其他的商業化發展。旅游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容易過丁迎合當下流行的元素,從而失去其地方原有的文化底蘊,因追求商業化利益而缺乏地方特色,地方戲曲應充分發揮其獨特之處,不斷融合創新發展,不斷激發游客的興趣點,發展感染力。
國務院關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T作的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茂腔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應避免過度開發,前期以國家政府支持為主,逐漸實現自給自足,在在商業化探索中把握好適度原則。
注釋:
①趙博文.李平.河南曲劇生態性保護之路淺探[J].金田,2015,(4):78-78。
②李首明.論方言與地方戲音樂的互動關系[J].中國音樂學(季刊),2007.04:77-80。
③孫慧雙.發展民族歌劇之我見[J].人民音樂.lggc(07):18-19。
④宋希芝.山東柳琴戲發展傳承與振興研究[J].戲曲藝術2012.05:60-65。
⑤黃敏.鐘有林.新時期我國地方戲曲的分類保護和傳承一基于擴大受眾群體的視角[J].江西社會科學2011.4:208-211。
⑥伍婷婷.釋義學視域中地方戲曲的“傳”與“承”一兼論戲曲傳承的繼承、發展與創新[J].四川戲劇2015。
⑦孫曉濤.論地方戲曲保護和傳承與增強文化核心競爭力[J].四川戲劇201 2.02:58-59。
⑧王松華,廖嶸.產業化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1):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