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慧 遼寧科技大學
花玉屬于岫中的一種,岫玉與和田玉、藍田玉、獨山玉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玉”。花玉在當今玉器市場的地位逐漸上升,本文以《花開富貴》為例,以材料與玉雕作品的藝術特征、制作工藝以及作品的優缺點為切入點進行分析,探討當今玉器市場花玉的設計制作是否符合規律,以供廣大同人參考。
圖1中的作品是用遼寧岫巖縣岫玉中的花玉來雕琢的,岫玉是蛇紋石質玉石的主要品種,摩氏硬度為4.5~5.5。岫玉中的花玉多產自深山根脈之處,岫巖縣西北部的哈達碑鎮玉石村的中心礦為主要產地,花玉玉質表面呈玻璃光澤,其質地堅實而溫潤,細膩而圓融,色彩斑斕艷麗,結合花玉本身的特色可供創作的題材十分豐富,花玉做玉件以常規產品為主,如仕女、鳥獸、器皿、花卉等,花玉雕刻出來的作品繁多,形式多樣,寓意深刻,在玉器市場的發展前景非常好。該塊花玉質地、顏色都屬于上乘,質地堅實溫潤,色澤光潔。
俏色運用是玉雕創作中的一大特點,好的玉雕師傅結合玉石本身的特色加以設計創作,往往能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花玉色澤極為艷麗豐富,可塑性強,該塊花玉呈黃、白、黑三色,大面積的白色部分被細致雕琢成了花卉,黃色部分被雕琢了一點底部花瓣和花的枝干,黑中帶白的雜色在作品創作中可作的物品不多,但是作者把這些黑色部分雕琢成枯樹干,與花卉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不得不說俏色的運用十分“活”。黃白與黑的料色的運用瞬間把層次拉開了,使作品更具觀賞性,作者利用花玉上的黑使整塊作品有厚重感、層次感,主次分明;用枯樹根的古樸簡潔突出了牡丹的雍容華貴。
作者在初步掌握原料的特質以后,順應料的原始形態、色澤、瑕綹分布情況進行構思。首先,對該作品進行了破型處理,三朵牡丹的型打破了玉石本身的型,花卉為主體,雕琢重點定位為左邊,把花設計為左側大面積區域;其次,構圖上把3朵牡丹位置擺放錯開,使作品既有對比又有統一,加強構圖矛盾的沖突,使畫面更加精彩。本作品把曲與直的對比,粗細疏密的對比安排得很合理,沒有讓花卉成十字形和平行形,遠處的花卉雕琢細小點,把作為主體的、在前面的那朵牡丹設計為綻放得十分繁盛,讓后面的花半遮半掩退到后面去。因為玉雕作品是立體作品,所以層次感對于設計制造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觀看作品時能清楚地直觀感受到哪朵牡丹是主體,哪朵是陪襯。與此同時,作品在空間感的處理上也是凸顯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
在材料方面,作者充分發揮原料的質地美,沒有進行大量切割,也沒有拋棄玉石原有的料色,在全面了解原料的性質之后,以原料形狀、質地、色澤為基點,按材施藝創作了牡丹這一花卉主體。在主體牡丹的雕琢上,作者對牡丹的結構細節觀察得十分仔細,雕琢時,抓住了牡丹的細節進行了刻畫,反映了作者平時豐富的素材積累。本工藝作品在加工制作過程中,輪廓清晰,細節突出,琢磨有力度,規矩,對于牡丹的精雕細琢活靈活現,制作中沒有含糊不清,對花瓣花苞每處細節都做到了精益求精,按照牡丹的自然形象進行了雕琢,玉器表面拋光明亮、圓潤、清晰。
首先,玉石自身的美感,被作者保留得非常好,其沒有拋棄任何一塊料色,精心雕刻的牡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由此可見,作者是精心研究了牡丹這一形象之后才雕琢出這樣的作品,作品用料也十分得當,層次有區分,主體物的牡丹用白來雕刻,陪襯物的枝干用少量的黃色雕琢,底部少面積的黑色被雕琢成了枯樹干,使作品形象生動又增加了逼真感。其次,相較而言,三朵牡丹雕琢得都有點過于飽滿碩大,主次雖然區分開了但是并不是那么明顯,每朵花都精雕細琢反而有點膩的感覺,畢竟有簡有繁才能使觀者更有趣味感。最后,作品花卉雕刻得十分形象,但是主題方面卻缺少新意,花開富貴這一名字過于商品化,整塊玉石以商業化的方式進行創作,缺少了一種意境,讓人感覺這件產品只是件商品,沒有藝術性的感覺,如若能進行再創作,賦予作品藝術感會使作品更有觀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