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玥 延安大學
《香山射鼓》既是一首古箏作品,也是一種曲牌的名稱,這首箏曲運用了以前唐朝音樂的曲式調性特征,并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陜西地方的音樂特點。
這一段落,是作者對他所看到的一個整體的大概觀景的描述。它描繪了云彩是那么白,威嚴的廟宇屹立在那兒,翠綠的高山聳立在那兒,還有從寺廟里發出來的人們敲鼓的聲音,在每座山中間來回傳播,意境深遠,美好空曠。于是,作者就用這首箏曲來表達自身對此場景的震撼,也可以說是向往。所以引子部分這里需要注意:“它的彈奏一定要注重感情,注重空曠、縹緲、深遠這一氣氛的營造。”這一個段落出現了很多快速彈奏的撥弦,因此,彈奏時可以使人們仿佛身臨其境一般。另外,在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演奏者一定要在彈奏時把情緒帶到作品中,讓身心得到釋放,這樣才能把作品完美地呈現給觀眾,才會表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結合了西安傳統鼓樂中的曲牌“柳青娘”的音樂。在演奏時,在技術手法上,運用了很多的技巧,還使用了燕樂的音階調式,給大家普及一下,燕樂就是原位4,降7;雅樂是升4,原位7;而清樂是原位4,原位7。后面也會給大家提到,而這里使用燕樂的調式更深層次地表達了人們當時凄涼、沉重壓抑的心情。設想一下,如果天氣出現大旱,那么人們將會沒有任何收成,后果是多么嚴重,引人唏噓不已。因此在這一段落中要注意:體會和理解當地人們那種心里充滿無限惆悵和憂心的悲苦心情,在彈奏時,情緒要飽滿且含蓄,釋放而又不完全釋放,猶抱琵琶半遮面。
另外,演奏時還要注意的是:曲譜中有一個6的上滑音。這里和我們一般所看到的上滑音不一樣,彈法也不一樣,這里要注重指法,我們需要用左手的大拇指來進行按弦,這是典型的陜西風格箏曲,需要讓旋律進行得更加流暢,使上滑音和回滑音區別開來,所以,上滑音就是這兩個音按下去不能馬上松開手,要立馬緊接著彈奏完下一個音,這是唐朝時就有的古箏樂彈奏技巧手法,甚至更為久遠,迄今為止在很多代表性箏樂中仍有這樣的技法出現,并且很有特色。
再有,這一段里出現的3的下滑音,是從4直接松到3,4按下去之后不要動直接右手彈3,然后左手再松手,而不是4按下以后彈3時再往下按。古箏曲目中類似于這種類型的下滑音有很多。
這一段開始,一個刮奏(21小節)上來,給人一種非常有氣勢的感覺,把箏樂連接了起來,樂曲開始進入第二段。平常一座非常低的山大家都要花費4個小時或者一個上午的時間,更何況在那里,山很高,人們爬到山頂,需要有好多天的日程。所以,人們為了能趕上參加廟會,會趕在舉行廟會前的一個星期左右,就收拾行囊開始從山底下向山頂攀爬。山腰上建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廟宇,煙霧繚繞,看起來仿佛和周邊的云彩連成一片,再加上熱鬧的人群朝山拜佛、祈禱的景象以及群山中所發出的轟鳴聲,于是,整個山巒看起來好像世外仙境一般,虛無縹緲,神圣而又莊嚴。
過渡句(34~44小節),作者這部分運用了下行級進的技法把第二段、第三段流暢地銜接了起來。
這一段也就呼應了箏曲的標題——“香山射鼓”。進入這里,以前所用的燕樂調式改成了清樂調式,前面給大家普及過,這里再強調一下,也就是“4還是4,7還是7,4和7都是原位不升降,如1234567”。第45到67小節是廟會剛剛開場的場景。這一部分要求我們彈得慢一些,速度上要均勻。接下來,第68到75小節,這時廟會已經到了第三天,是最鼎盛、最熱鬧的階段。各種樂器,如我們平常所見到的、辦喜事時所用到的樂器,如笛子和嗩吶,還有一些鑼、叉、鈸子、大鼓之類的,一同演奏。這些樂器的配合共同表現了這一空前盛況。
這一樂段作者運用了一種鑼鼓點,通過這個加強來展現出廟會舉行的場景鼎盛至極。這種鑼鼓點在西安地區的鼓樂曲譜中常常出現,還有在這一樂段的結尾處,作者在彈完一句音樂后突然停住,這是一種表現手法。
這首作品不僅需要演奏者有很大的情感,還要有很高的技巧,能將技巧靈活運用,對狀態要求非常高,需要演奏者帶有感情地彈這首作品,從而使作品能感動觀眾,使自己獲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