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北京圓明園一角(羅曉光 / 攝)
2019年1月,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成立。這是中央美院有史以來第一個專業從事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研究與藝術創作的學術機構。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明確指示,“這是中央美院參與北京文化建設的重要承載平臺,須舉全院之力支持中心工作。”
圓明園和中央美術學院,分處京城東西,一個曾以古典園林巔峰之姿屹立于世,具有歷史底蘊;一個是目前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屬的高等美術學校,開啟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新篇章。當二者相遇、牽手,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2018年,中央美院建筑學院教授吳曉敏參與了天津大學虛擬復原圓明園蓬島瑤臺建筑群的項目,從天津大學的同行那里得知,圓明園正以成立研究院的方式,積極尋求和一流高校的深度合作。
吳曉敏立即想到,中央美院具有強大的藝術平臺和廣泛的資源,雙方的深度合作有著極大的可行性。
在她的努力下,2018年6月和10月,中央美院和圓明園管理層互訪,三個月后,中央美術學院圓明園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藝術對文創可能產生的加持力,是圓明園對中央美院“動心”的一個重要因素。
2015年故宮文創收入達10億元,令圓明園關注到了文創這片藍海。2016年,圓明園文創科成立,據文創科科長余娜介紹,文創科擁有成員15人,其中設計師10人,此前文創產品全部為自主開發,并無外圍團隊加入;現已上市產品約40款,今年計劃上市新品約50款。
不過余娜坦言,圓明園在文創收益上“目前肯定無法和故宮相提并論”。
“我們起步較晚,現在采取的做法是先整理自己的文物素材資源,把基礎打牢。”余娜說。
“圓明園不比故宮,有豐富且完整的文物實物資源,建筑群完整性也不比頤和園。”余娜說這是圓明園文創的先天缺陷,因此更加需要優質的文創產品,“大家來圓明園看到的大都是遺址、廢墟,只能通過你的嘴來講這里有什么,而文創產品是一個具體的文化歷史承載物,能幫助大家相對容易地接收到一些信息。”
中央美院深厚的設計底蘊,讓圓明園方面對于雙方的合作前景充滿期待——一個顯著的例子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會徽“冬夢”和“飛躍”即由中央美院團隊設計。據了解,中央美院還計劃由城市設計學院教授郝凝輝主持圓明園冬奧會火炬投標項目。
“希望在中央美院等學校的支持下,加快文創的步伐,以故宮為榜樣,奮起直追。”主管文創科的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李向陽說。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圓明園近年來的年游客量約1200萬人次,故宮約為1600萬人次,兩者差距并不算大。
5月28日,吳曉敏梳理了中心成立4個多月來的進展和后續計劃,牽頭組織了一次工作匯報會,圓明園管理處主任李博帶領中層以上干部10余人出席。會上,吳曉敏列舉了中心近20個已開展和擬開展項目,“重生”是其中頗具分量的項目之一。
“將前沿的圖像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和傳統視覺藝術表達結合起來,是‘重生項目的開發思路。”項目主持人、中央美院規劃處處長王川對本刊記者說。
為什么叫“重生”呢?王川說,這個概念是為圓明園量體裁衣提煉出來的。
圓明園的“殘損”特征是國人也是管理方心中的痛,當年的一把大火,將這座擁有精美建筑和無數珍寶的園林毀于一炬,留下的幾乎都是遺址和廢墟。
“未來希望參照孔子學院的模式,打造更多的大學研究中心,這是圓明園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
文物方面,和故宮186萬件(套)的豐厚家底相比,目前圓明園庫房庫存文物僅1萬多件,包括瓷器、玉器、琉璃磚瓦、石器等,但絕大多數都是不完整的。
但王川覺得,換一個思路來看,這種殘損性未嘗不是圓明園一種巨大、獨有的“優勢”,這種“優勢”為發展迅猛的前沿圖像技術提供了寬廣的應用空間——文物的數字復原、場景交互體驗、歷史故事的講述等,均可運用,且施展空間無限。
與市場上的數字技術公司相比,中央美院的優勢在哪里呢?
王川覺得,單純的技術引入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成熟的技術如何服務于文化內容、如何運用新技術進行藝術創新,這才是重點。”
他說,圓明園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包含了皇家政治思想、意識形態、審美趣味、哲學思考等豐富內涵,“如何利用這些內容講好故事,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傳播給公眾,藝術的介入是至關重要的,而這恰好是中央美院可以貢獻的地方。”
目前,“重生”項目已經有了明確思路并已確定了技術框架和實施步驟,實驗室和圓明園管理處的課題合作協議也已簽署。王川的計劃是,逐步為圓明園打造具有高辨識度的交互體驗裝置、高端紀念品、公教活動等品牌成果,形成廣泛深入的傳播效應。
王川向本刊記者談到了一件在“重生”項目中有著重要地位的“寶貝”——《圓明園四十景圖詠》。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是一套絹本彩繪圖,由清代知名宮廷畫師唐岱、沈源等歷經11年繪制而成,描繪了正大光明、方壺勝境、蓬島瑤臺等四十處園林景群,是我國繪畫藝苑里的奇葩。原件現存于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吳曉敏也很關注這套圖集,她已經在構思如何利用這件文物的素材進行文創產品設計。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是大量流失海外的圓明園珍品的縮影。事實上,聯絡海外的收藏機構和收藏者,更好地收集境外流散文物的信息,是圓明園和高校成立研究中心的目標之一,因為各高校均有大量來自海外或留學海外的師生,和海外相關機構有某些聯系。中央美院安排了巴黎第一大學畢業的老師吳昊和倫敦大學學院畢業的老師曹量專項負責此工作,動員美院及外圍相關力量,設法對現存法國和英國等地的相關流失文物進行掃描、復制。
至2019年5月,和圓明園合作成立研究院(研究中心)的高校已達5家,北京大學即將成為第六家。據李向陽透露,圓明園不僅和國內的大學合作,還在積極探索與國外大學的合作,“未來希望參照孔子學院的模式,打造更多的大學研究中心,這是圓明園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我們期待各界學者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解讀圓明園,使圓明園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平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樣板和文化遺產保護展示示范區。”
王川和吳曉敏都為圓明園的這種做法點贊。“不同的研究中心可以互相關聯、互相支撐、成果共享,各研究中心的項目、作品既是本校的成果,也將整合起來為圓明園服務——為它代表的北京乃至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服務,這是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