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芮

摘 要:隨著高科技的進步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飛速發展,各種領域的交叉融合為當代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藝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架上繪畫,而是多元化、全方位、無邊界的。這也導致商業與藝術的共生共存,精英藝術與大眾文化的界限日趨模糊,藝術的價值歸于對世俗和市場價值的追捧,忘卻社會正義與精神自由。如何在此背景下定位當代藝術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成為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議題。
關鍵詞:商業;藝術;消費;符號
我們看到相互融合的審美時代已經到來,“有域無界”是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大眾對消費社會環境下當代藝術的標準。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中國當代藝術蓬勃發展,普通大眾對藝術關注度不斷提升,藝術脫離了孤芳自賞,不再是僅僅滿足于精英群體的食糧。消費社會下的當代藝術,不再只是原本藝術審美的本體意義,更多的符號意義使當代藝術走下神壇,成為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消費的商品。藝術不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為消費而藝術,是為實現商業價值的藝術。大眾的審美趣味和市場需求使藝術與商品的界限被打破,這對當代藝術的創作與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最終藝術品將由市場和大眾消費傾向所決定。
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有意義的商品成為了社會的主導。符號的差異邏輯成為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即“商品邏輯成為整個人類生活的邏輯,猶如一種迷醉劑,消費邏輯不僅支配著生產的物質產品,而且支配著整個文化、性欲、人際關系,以至個體的幻象和沖動。一切都由這一邏輯決定著,這不僅在于一切功能、一切需求都被具體化、被操縱為利益的話語,而且在于一個更為深刻的方面,即一切都被戲劇化了,也就是說,被展現,被挑動,被編排為形象、符號和可消費的范型。”被符號包圍下的人們,開始對物質及符號意義的不斷追求,在這種無限度的對象征意義渴望的消費下,藝術的真善美的本質存在不斷被大眾瓦解,趨于模糊化、商業化。
一、藝術的概念
當代藝術品是在藝術家有目的的行為下產生的,它不是單純的模仿與復制,藝術品是藝術家心靈產生和再現的美,是藝術家精神力量的全然支配下的產物,并飽含了藝術家全部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訴說。藝術家把感受到的自然之美、精神之暢轉化為富有靈魂的藝術品。因此,藝術品是藝術家勞動實踐的結果,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反映了藝術家心靈的自由。
二、當代藝術的中國特征
在中國當下的語境中,并非把當下所發生的藝術都稱之為“當代藝術”,僅僅是指一部分在當今之時發生的某一形式的藝術,是現代主義以來觀念藝術的各種形態表示。依據高名潞所下的定義,“當代”的含義并非指涉時間的概念,而是成為作品先鋒性意識的行為標準。學界一般認為,凡是有別于傳統藝術,立足于藝術的前沿,且表達更為激進的藝術現象的藝術都可稱為“當代藝術”。
中國的當代藝術經歷了太多的變化和坎坷,20世紀60年代前后自由意識的渴望,到中國式的先鋒藝術運動,一大批藝術家用他們的熱情和執著探索著現代與后現代、傳統與西方、觀念與裝置等思潮。
“文化大革命”對于中國當代藝術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其間涌現出“傷痕”“鄉土”兩股潮流,表達出對人文主義的追求和對人道主義的訴求。 “傷痕美術”竭力通過對災難的重現,表現時代背后的個人悲劇。在這之后,一部分藝術家把目光轉移到下鄉接受教育時周圍的人物,興起了“鄉土寫實主義”的潮流,作品中往往表現的是艱苦勞作的農民形象。
中國藝術在20世紀70年代末,“星星美展”以一個反對者的姿態登上美術史的舞臺,這無疑是對人性壓抑思想解放的復歸。“星星美展”由23個成員組成,展出了國、油、版、雕等163件作品,這是一場由藝術家自發組織的體制外的藝術活動,是一場極具時代意義的深刻的精神反思。
“85新潮美術”運動是中國當代藝術急速發展的重要階段。新潮美術是以當下中國人對走向世界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渴望為歷史背景發生的,以讓美術擺脫政治、重新回歸到藝術的本體表達為目的。從1985年至1989年,這場以藝術為名的思想啟蒙運動就此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這期間出現的藝術群體有“北方藝術群體”“新野性畫派”“廈門達達”“池社”“南方藝術沙龍”等,表達了渴望自由的強烈愿望。青年藝術家們以理性的熱情和沖動,囫圇吞棗式地對西方發展近百年的現代藝術進行模仿,向傳統藝術話語權發出了挑戰。
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現代藝術展”(史稱89美術大展)拉開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真正序幕。1989年2月5日,“中國現代藝術展”在一片興奮中在中國美術館揭幕,開始了為期十五日的混亂和狂亂的展示。藝術家肖魯在這場盛宴中因兩槍而成名,給這次展覽增添了幾分戲劇色彩。觀念的變化使藝術語言產生分化,與之前的展覽不同,89美術大展更像是一個轉折時期的綜合體,即“中國現代藝術展不僅呈現出多元的藝術形態,而且標出了多向的精神分裂。展覽會最大的特點是理性和情感、想象和直覺、意識和潛意識的拉鋸”。
伴隨著復雜的歷史現實,中國藝術悄然產生。難以抗拒西方當代藝術的影響,中國的當代藝術是在模仿、抄襲西方的基礎上展開的。如今,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中國當代藝術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開始關注藝術,走近藝術,藝術與大眾的界限逐漸模糊,由孤芳自賞轉為了彼此互動。消費社會下的當代藝術,不再只是原本審美價值的意義,更多的符號意義賦予藝術品更多商業的元素,當代藝術走下神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消費的商品。藝術不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為消費而藝術。1917年杜尚用“小便池”開啟了現成品藝術的先河,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體現,藝術成為實現商業價值的藝術,藝術與商品的界限被打破,建立在大眾審美趣味和市場需求之上的藝術品將由市場和大眾消費傾向所決定。
三、消費社會與當代藝術
消費社會使得藝術品市場機制逐步完善,藝術品可以像商品一樣自由買賣。當代藝術在“消費”的語境下既要保持其獨特的藝術性,同時又呈現出新的符合消費文化的特點。一件藝術品所傳達的不僅是表象上的內容,更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藝術家所展現的藝術作品,不僅是簡單呈現美的事物,更是一種哲學層面的人文關懷,是對現實的思考與批判。如鮑德里亞所說:“藝術不再是單獨的、孤立的現實,它進入了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因而一切事物,甚至是日常事務或者平庸的現實,都可歸于藝術之記號下,從而都可以成為審美的。”藝術與大眾生活界限消弭,消費時代下的當代藝術更關注最為真實的日常生活領域。
例如,中國當代藝術四大金剛——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作為當代藝術品的生產主體,明星藝術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象,是當前消費市場中消費者購買的動機之一,這種符號性的消費,是全球化經濟發展推動的必然趨勢。2011年,張曉剛的《生生息息之愛》拍出了7906萬港元的天價,登上了當代藝術品價格的頂峰。中國千萬元級別的當代藝術家,儼然成了當代藝術的風向標,他們的名字和作品是收藏家們的利益保障,是當下市場的主流趨勢,是大眾狂熱追逐的對象,是個人品味的最好體現。在不斷刷新和建構消費主體的過程中,其實質就是實現人們對于符號與品牌的消費。
四、結語
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推動下的今天,當下中國社會從生產力到意識形態的各個層面都發生著變化。當代藝術必然會受到其深刻的影響,從而成為可利用的符號之一。一方面,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多樣的物質產品,都為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基礎性保障,科技的快速發展同樣也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全新的創作手段和欣賞方式。另一方面,藝術在消費社會中更迅速地轉換為具有符號和象征內涵的商品。“藝術品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像商品”,藝術以時尚且獨特的運行方式,以極具市場魅力的商品的姿態進入市場。藝術的本體價值的實現取決于它自身的符號價值,藝術自身的價值被其符號價值所綁架,很大程度上這樣的價值體系構成都必須取決于消費社會語境之下市場對藝術對符號的要求。由于社會屬性的變化,藝術在消費語境中也發生變化,其符號價值和文化消費成為了大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沃爾特·格羅皮烏斯說過:“現代繪畫沖破了舊有的原則,已經釋放出無窮啟發仍然等待被實用世界加以應用。但是當將來感受到新的創造性價值的藝術家在工業世界中得到實用訓練的時候,他們自己將會立刻擁有實現這些價值的手段。他們將驅使工業為他們的觀念服務,工業也將尋求利用他們全面的訓練。”當代藝術在消費社會的大環境下,不斷更新著創作者的觀念與意識,拉近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佩夫斯納.現代設計的先驅者——從威廉·莫里斯到格羅皮烏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3]王林.從文化危機到精神分裂——論“中國現代藝術展”[J].美術,1989(12).
作者單位: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