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舟
摘 要:以區域狀元文化歷史為基礎,以海洋文化為切入點,文章結合地理文化、歷史發展,對順德人多元、開拓、創新的人文精神以及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即嶺南狀元文化的延伸進行了相應探討。
關鍵詞:海洋文化;順德文化;嶺南狀元文化
自古以來就具有創新意識、開拓精神、包容胸懷的順德,孕育了一大批行不束于方圓,思不拘泥于矩,敢于沖破藩籬的優秀人才,且當地的文化敢于創新,取人之長,足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探討順德人文精神以及海洋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順德狀元文化
人才的興盛和當地的文化、經濟、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宋元以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經濟的不斷進步,順德地區交通四通八達,因地理之便,得文化風氣之優,發揚創新、多元、務實、開放的人文精神,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順德縣興造記》記載“民勤生而士務學”,這就顯示出順德具有開拓創新的人文氛圍,對化育人才有著重要作用。
狀元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得狀元者,皆有效力于國家之力,文曲星下凡之名。順德人的文化思想不迂腐、不固守,在注重文風的同時也關注商業發展,可謂是商儒并重、文風鼎盛,宋代以來便出過狀元張鎮孫等等文人。明代時期,順德科舉居廣州地區前列[1]。明至清末,順德共誕生文狀元三名,武狀元一名,文武探花三名,尚書四人,舉人兩千余名,三百余名進士以及百余武進士,以及影響嶺南美術史的大批書畫家。順德的文化發展歷程承載了百余年風流人物的變遷以及沉浮,從側面影響和透露出時代風云之變幻。
順德人極具開拓性的思維,在我國古代是極其罕有的思想,功名并沒有成為順德文人的唯一目標,順德有識之士在追求名譽、理想的同時,也有著行不束于方圓,敢于沖破藩籬的人生境界。陜西監察御史梁元柱,也被稱為直臣梁元柱,順德人。同鄉梁夢環勸他阿附宦官魏忠賢,他憤然寫下一副對聯于大門口:“不懼不憂,君子乃能偱世;患得患失,鄙夫安可事君。”他所作《蒼穹告變疏》,寫“魏忠賢罪惡慣盈,無君無天,人神共憤”。而后有蘇仁山作畫不拘泥于形,李小龍練武不拘于矩,諸多歷史實事,都是順德開創精神的有力見證。順德人奮進、創新、自強不息、令人稱道的事跡,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散發著別樣的光輝。而今日順德令人矚目的發展,和千百年來順德文化的傳承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2]。
明朝實行的“閉關鎖國”,導致中國在海上競爭優勢逐漸減弱,使得我國深受西方列強的剝削以及欺凌。《逍遙游》中寫到“北冥有魚,化而為鳥”,曹操在《觀滄海》中寫到“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表明了中國古人的哲學高度以及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這些精神也是促使中華民族探索宇宙、挑戰未來的勇氣源頭,深受海洋文明影響的順德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諸多貢獻。
二、海洋文化
《順德縣興造記》中記載“(明)正統十四年,惟東涌、馬寧、西淋三都之民離縣遠而瀕海,故傲化而易亂,割此三都而建縣于大良,則可治,于是,巡撫兵部侍郎揭稽集三司議聞于上,取“‘順天之德之意賜縣名曰‘順德”。順德地區氣候溫暖,降水量充沛,且處于河、海交界處,珠江兩大支流皆交接于此。除去部分山崗地區,順德大部地勢平坦,水域縱橫[3]。順德人稱大河通道為“海”,水網交錯、地貌類海的獨特地理環境,為順德的海上交通以及海上貿易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同時也為海洋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漢代始,漢、黎、越、苗人共居于順德,其中人數最多的是越人。西漢時期有南越國,首都為廣州,聲名顯赫的南越國丞相呂嘉,其故鄉便是在順德大良石涌。南越地區人民“以射獵為業”,漁獵是南越人生活之源,當今的順德也保留了諸多南越文化,建筑可見南越人的圖騰印記。順德地區古建筑以鑊耳風火山墻為獨特造型,鑊耳如同鍋的雙側,所以又稱為鍋耳大屋。而建筑周邊的裝飾,常常以水草為裝飾花紋,是當地建筑上常見的圖案,這就可以看出當地水文化的深遠影響[4]。
秦代一統嶺南地區,而后漢武帝平定南越國,中原人民逐漸朝本區域遷移,南越原住民棄漁務農,發展為男耕女織的傳統社會。嶺南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從漁獵逐漸發展為農耕和漁業相結合。順德人民根據地理環境的變遷,農耕方式從最初的圍海造田發展到后來的桑基魚塘,并影響到本地區衣食住行。因此,無論從建筑風格,還是人民的生活習性,都可看出順德文化和海洋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我國地大物博,古代時期我國同時存在農業、漁獵、游牧等人文類型,每一種文化蘊含的是當地獨特的行為方式以及生活思想,每一種文化總有其獨到之處。文化的發展或是因生活所需,又或者是因文化內涵的逐漸深化,但是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各個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會不斷強化相關文化的生活經驗,并且客觀事實以及深遠的傳統內涵會以內在驅動的方式,讓人民群眾的思維、行為逐漸朝著其本源文化發展,所以某地區人民的行為會逐漸趨于一致。內陸文化和大河文化占據了我國絕大部分版圖,但是海洋文化對我國發展同樣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5]。《歷史哲學》中寫到“中國沒有海洋文明”,但是嶺南海洋開發的歷程,卻充分證明了海洋文明的存在。嶺南不僅有著如同西方海洋商業文明,同時也有著獨特的海洋農業文化。追溯至漢代,不難發現南越國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源頭,南越人在三角洲以及當地獨特的水網上謀生,走進大海、熟習水文、善用于舟,很快就掌握了相應的造船技術,在這一點上南越人不僅領先于中原,同時也領先于世界。因為生活習慣、地理環境的差異,南越人道德風尚和民族習性和中原人相差甚遠,物產豐富的江河大海,讓南越人養成了勇于開拓、勤于探索的民族精神[6]。
顧名思義,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由獨特的海洋地域而逐漸生成的文化內涵,其不僅關乎于人們的精神,同時和人們的行為也有著相互聯系。相對陸地文化的保守性以及局限性,海洋文化被賦予了獨特的價值取向,海洋文化也成為了沿海地區人民生活的一種象征,是沿海地區人民的精神寄托[7]。深邃幽暗的海底世界,伴隨狂風巨浪的海面,成為激發人們想象力以及勇氣的源頭,是人們冒險精神最初的體現,海洋的流動性、變化性、寬廣性成為了人們心中積極進取的心靈代表,這也構建了順德人豪邁不拘泥于舊事物的創新觀念。
三、順德人文精神
順德人的思想、行為、精神和海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內質結構分析,海洋文化具有向外的輻射性以及對外的交流性,根據商業以及利益的引導,海洋文化因其自身的開放性以及發展。而從歷史角度來看,海洋文化因其自身的開放性以及拓展性,以其特有的方式體現了政治形態的民主以及法治。南越人作為順德人民的先祖,有著漁獵的高超本領,在生計所迫以及文化影響下,南越人掌握了操舟、戰斗的本領,同時也有部分南越人依靠商船出海謀生。人是陸地動物,所以對人類來說,海洋生活更為艱苦,再加上海上多變的自然環境,狂風巨浪帶來的威脅,無論是出海經商還是漁獵都有著巨大風險,而南越人克服苦難、不斷創新的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發展。順德經歷了洪水等自然災害的侵襲,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南越先民流傳下的精神成為了順德人應對困難的動力源泉,勤勞、勇敢、堅強的精神造就了當地特色化的農業以及商業格局。時至今日,人們也時常稱道順德人不畏艱苦、敢做敢拼的精神,順德人從無到有建立起的商業圈,證明了順德人思維深處的勇于創新的精神,只有想不到,沒有順德人做不到,這也是順德人文精神中值得敬畏的一面[8]。
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多元化和順德人的廣闊胸懷相同,嶺南地區因陸地交通不便,所以文化的發展很少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順德人也因此形成了和陸地人民截然不同的思想觀念。自秦漢以來,中原人口逐漸遷徙至順德,至宋元時期,外來人口的數量超過了順德地區的原住民,但是順德人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吸取了陸地文化之優,結合海洋文化之長,使得人文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一點也從順德的祠堂文化和僑務工作得到了充分體現。順德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代中后期,大小宗祠遍布城鄉,宗祠背后隱藏的是順德人講團結、重習俗的精神,即便是離開家鄉的海外華僑,也在時時刻刻關注著家鄉的發展。
明清以來,順德赴京趕考、漂洋過海出外經商的人數越來越多,對外交流增強,不同階層的人士都在吸取外界優秀文化而謀取進步。其中值得稱道的是,同治年間,順德人就遠渡重洋至美國,將蒸汽技術引入順德,將順德的蠶絲業和蒸汽技術相結合,進而促使順德的蠶絲業發展到了新的高度。1984年,順德大力發展當地的漁業、花卉行業、商業,在舊環境中不斷謀求新的發展。鄧小平于1992年在順德地區說出了震人心魄的言論,即“發展才是硬道理,膽子大一點,步子快一點,思想更解放一點。”
四、結語
綜上所述,順德文化積淀深厚,民間風俗也斑斕多彩,順德人民挑戰未知的勇氣以及欲望成為了順德人處事不驚、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造就了一個不斷進取、不斷開拓的優秀民族。
參考文獻:
[1]李慶新.略談南海海洋文化遺產及其當下價值[J].南海學刊,2017(3):43-52.
[2]吳舒婷.海洋文化與順德人文精神關系探究[J].紅河學院學報,2015(4):53-55.
[3]于營.傳統海洋文化視角下中國與東南亞的交流[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32-38.
[4]王文權.“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海洋文化傳播的民族化敘述[J].當代傳播,2016(2):107-108.
[5]洪剛,洪曉楠.中國海洋文化的內在邏輯與發展取向[J].太平洋學報,2017(8):62-72.
[6]孫吉亭.海洋漁業與海洋文化協調發展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6(4):10-16.
[7]尹伶俐.從文化自信視角對海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思考[J].廣州航海學院學報,2017(1):40-43.
[8]謝崇安.“蛋”民新探——兼論壯族先民海洋文化的考古發現[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6):40-45.
作者單位:
佛山市順德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