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崢 徐琨鵬
摘 要:在常州大運河文化產業帶建設歷史背景下,分析南市河歷史風貌區及周邊地段的現狀,從空間垂直界面、“線型”空間、“點型”空間三大部分分析南市河街區的建筑外部空間結構特點,并從整合碎片建筑記憶的角度切入,對南市河整體街區后續保護與更新設計作出“四大功能性分區”,給出調整方案規劃。
關鍵詞:歷史街區;民居建筑;運河文化
南市河,由吳王夫差在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開鑿而成,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大運河中最年長的河段。當時這條水道,由文亨橋入西水關,經東西下塘,穿城后出東水關蜿蜒向東,算得上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水上交通通道。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政府重要保護規劃對象,重點保護范圍2.5公頃,目前已將保護修繕工程列入實施計劃。
一、常州南市河街區現狀分析
(一)常州南市河歷史風貌街區現狀
總體來說,南市河保存了較為完整且富有江南古巷特色的風貌格局,脈絡清晰,現存若干頗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遺跡,例如清末民初古建筑李伯元故居(市級文保單位)、何伯元宅、華伯平宅等。還有醫學祠碑和一系列保存完整且精美的雕花門樓,河南岸保存有楊氏雕花戲樓,是晚清古典庭院建筑,為省級文保單位。這些歷史文化遺跡都是非常值得政府和民間共同去保護和愛惜的國家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南市河歷史風貌街區的很多民居古建被強拆改建,整個歷史街區正處于一個加速衰敗的“困難”境地。有些原住戶為增加居住面積而改建、加建,破壞了原有院落格局,導致局部空間肌理凌亂,天際線缺乏有規律的節奏感。還有,相當數量的傳統民居住房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存在大量安全隱患,急需給予保護與修繕。由于原始建筑空間尺度緊湊,居民生活空間擁擠,現代化生活設施很難在此實現。
(二)南市河周邊地段空間形態現狀
常州南市河歷史風貌街區位于常州市老城區中部偏南的地段,地處市中心繁華位置,南臨護城河,西面直通商業中心南大街,東連常州歷史文化街區青果巷。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市政府重點改造與保護對象,街道原有空間肌理保存完整,歷史古跡眾多,具有良好的歷史研究意義和更新保護價值。南市河雖然部分空間形態保留不如其完整,但是空間形態特征和它保持了同一性。同時南市河緊鄰南大街商業區,扮演著傳承歷史與當代文化的重要角色。
二、建筑空間結構分析
運用圖底關系分析常州南市河歷史風貌街區垂直界面的構圖形式和虛實變化,總結分析南市河傳統民居建筑的立面組織規律,可以挖掘這種外在形式包含的內在深層意義。南市河沿街空間界面是江南水鄉傳統商業街道與生活街道特征相互混合的街道景觀界面,地域特征表現極為明顯。
(一)空間垂直界面分析
1.沿街立面
沿街立面以上宅下店和前店后坊的商業店鋪空間形式為主要原型,構成關系表現為以相似組合界面為主,穿插組合為輔。街道功能從原來的商業街道向生活街道自由演變,現在沿街建筑總體整齊劃一,局部呈凹凸變化。在保留了傳統商業街道界面洞口面積大于墻體面積,且洞口布局呈并列連續排布等規律外,還表現出跳躍感和節奏感。檐口高低起伏,兩層建筑特征表現為基本上層墻面洞口橫向復制,洞口在連續的墻面中形成規則的圖案,下層洞口形式較為靈活,總體來看,呈線性排列,趣味性十足。
2.沿河立面
沿河建筑屬于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建筑,均是1~2層沿河而立的形式。幾棵古樹排列其間,與建筑交相輝映,不僅增加了綠化,提高了私密性,還與南市河共同形成了一道充滿安寧、幽靜的沿河景觀。界面以高低不一的穿插組合為主,洞口面積較沿街立面小,且排列隨意,具有較強的不規則性,但通過虛實對比關系點綴了單調的沿河墻面。總體來說形成了更為內向封閉的構圖形式。檐口線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增加了層次感,豐富了天際線。比較遺憾的是后來違章加建的小房截斷了沿河走廊,破壞了街巷統一立面,破壞了整體連續性。
(二)“線型”空間形態與功能特征
1.街巷
本文將常州南市河外部空間要素中具有線性特征,在軸線緯度可并行延展,諸如河道、街道、巷道等的空間統稱為“線型”空間。街道作為歷史街區劃分分界之一,是研究建筑外部空間很直接的結構部分,人們對歷史地段的基礎印象就是通過街道去感知的。它作為組織景觀的首要手段,與街坊、店鋪、民居等其他要素共同構成街道環境的整體景觀形態。通過閱讀這種城市歷史符號我們可以感受到水鄉集鎮發展的文化脈絡和街區生活中的人及其社會關系、行為心理、長期積淀的文化內涵等。
南市河歷史風貌街區具有江南水鄉街道普遍具有的特征,街道建設呈自然生長狀態,雖然沒有明確的空間限定領域,但是街道與兩邊的建筑空間排列得很有秩序感,疏密相間,外部空間的街道與居民室內空間相互滲透,形成了相對較好的外部空間秩序。整個風貌街區圍合感很強,街道、巷道和弄堂空間分化合理,節奏清晰。街道空間尺度和比例緊湊狹小,給人較強的安全感。
街道不僅滿足了傳統意義上住戶的交通功能,同時還成為商品交換、鄰里交往、戶外活動的場所。斜陽西下,嬉戲的孩童、倚在墻邊聊天的老奶奶、圍成一堆下象棋的老爺爺,都使歷史街區遠離了市區的喧囂,充滿了平靜的氣氛與濃重的人情味。
2.弄堂
作為序列較小的街巷空間,弄堂是出現在巷道向街坊鄰里內部延伸的部分,在序列空間中屬于最狹窄的交通空間,具有內向、封閉和幽靜的特點。南市河歷史街區主體巷弄垂直于南市河河道,細小弄堂大多已成零碎布置,與周邊圍合建筑成斜線,或是折線,起到一定方向的引導。沿河街坊中各院落間通往河邊的窄弄,是人們日常汲水、洗衣服的通道,也是游客坐船上街道的地方。也有一些陪弄和穿堂弄,有時兩者相互結合使用,有的人家經過一段陪弄后緊接著是穿堂弄,有的人家是相鄰兩戶人家中間有一條陪弄,中間隔著山墻,陪弄不設窗,光線幽暗,主要是方便鄰里住戶的通行。
(三)“點型” 空間形態與功能特征
1.水埠頭
街巷通過水埠頭連接陸路交通和水路交通,并將兩種實用功能不同的空間結合在一起完成與外界的交流。南市河歷史街區基本都是半公共式的,即設于鄰里之間,供鄰里各戶人家汲水、洗滌、停泊船只等,活動者以婦女為主。鄰里單元一般以8~12戶為中心,位置一般設在二級巷弄與臨河街道交匯處。并且河岸砌有整齊的石欄駁岸,防止河道水漫河壁坍塌。河埠頭作為鄰里交往以及行為心理上的連接點,增加了鄰居間情感對話與日常溝通的機會,體現了強烈的鄰里歸屬感,為城鎮景觀增添了濃重的生活情趣。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河埠頭原有的商業與運輸職能慢慢退化,主要職能不再是停泊卸貨、運輸舟楫,而是供原始住戶生活取水之用。
2.街巷節點空間
街巷節點是街巷空間執行交匯、轉折、分叉等職能的媒介,它是隨周邊建筑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重組和變化而生成的,節點空間的存在,構成歷史街區完整的交通體系。當建筑外墻發生凹凸或者轉折時,街巷空間就會改變方向,轉折處的處理分為平移式、抹角式、切角式等幾種方式。由于解放后民居加建擴建的單元比較多,很多住戶為了自家空間使用的合理與最大化,自主改動建筑空間的外墻,使得原本節點空間呈碎片化發展。另外,節點空間的擴張通常可以與住宅門戶相關,作為自家門前地,可開辟為綠化、家務、納涼、休憩等微型活動場所。
3.天井
天井作為江南民居建筑形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天井不同于院子,雖然也是前后房屋與圍墻圍合而成露天半開放空間,但是天井一般與正屋等寬,往往被主人加頂納入室內空間使用。不僅增加了室內使用面積,同時由于采光良好,還可作為室內庭院使用。“序列式”天井是將多進房屋中前后間圍合或者像四合院那樣,由前后廳堂和兩側廂房共同圍合的矩形空間。這種典型空間界定最明確,形態也最封閉,使用空間相對較小,在整個歷史風貌區中分布最多。
三、保護與更新設計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歷史背景下,風貌區的保護不能脫離這條主線而獨立存在,它必須跟上大運河文化帶統一精神的步伐而不斷更新,并以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優勢在新時代中贏得更為扎實的生存價值,與時俱進。南市河毗鄰青果巷歷史風貌街區,作為青果巷的延續,在使用功能和外觀形態上應該結合青果巷的歷史與現狀。由于青果巷的“搶眼”,使得南市河顯得略有“邊緣化”,但是這樣寬松靈活的環境反而可以將南市河打造成一個以商業服務、文化展示、餐飲娛樂與尋根古跡相結合的帶有傳統人文特色的濱河景觀帶。
在保護開發的過程中,為保留原有民居建筑整體風貌,可以繼續使用前店后宅和上店下宅的居住與商業模式,修繕部分破落建筑以保持外立面的統一性與協調性。同時需要將本區域東西兩部分街區重新規劃和整合。譬如,可將較為整齊和完好的民居建筑群結合水埠頭和駁岸經過修繕打造成濱河傳統民居建筑觀光與民俗文化體驗區域,可將常州鄉土風情的特產與活動植入其中,恰好與青果巷現代水鄉文化有所區別。戲樓與牌匾是南市河風貌區的一個特色,可以復原楊氏戲樓功能,可以以它為核心結合錫劇形成一個常州傳統民間曲藝文化區域,讓民間老藝人和戲迷可以有固定的文化交流地點和活動安排。南市河南岸民居建筑雖相對零散與破舊,但是也有幾處政府標注的完整民居建筑,因此可以結合現代商業打造成一個以餐飲售賣和輕娛樂為主要用途的休閑活動區域。
參考文獻:
[1]阮儀三,劉浩.姑蘇新續——蘇州古城的保護與更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何云姝,鄭炘.再現江南傳統街區活力——以常州南市河歷史風貌區保護與整治規劃設計為例[J].建筑與文化,2009(10).
[3]常州市政協學習與文史委員會.關于常州古運河歷史文化保護開發利用的調研報告[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4).
作者單位: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