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蘭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中醫護理模式對消化不良患者護理效果與滿意度的影響。方法:將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消化不良患者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中醫護理模式,評估兩組護理效果和患者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82.5%,卡方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χ2=5.000,P=0.028);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75.0%,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0%,卡方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χ2=6.275,P=0.013)。結論:開展中醫護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護理效果,提高患者滿意度,建議臨床予以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消化不良;中醫護理模式;護理效果;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7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6-207-02
消化不良是內科常見多發病,病因多與飲食習慣改變、精神因素、胃動力障礙、生活節奏加快等情況有關。消化不良患者多有惡心、失眠以及早飽等癥狀表現,生活質量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本病發病率高,患者大多缺乏重視,或者自行購藥服用,即便就醫接受規范治療,也存在療效不持久、易反復、依從性低等問題[1]。臨床研究表明,治療消化不良的同時開展有效護理干預,可以鞏固臨床療效,改善患者滿意度[2]。本研究主要探討分析中醫護理模式對消化不良患者護理效果與滿意度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消化不良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兩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0~53歲,平均年齡(39.6±7.5)歲;病程1個月~4年,平均病程(1.3±0.4)年。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53歲,平均年齡(40.2±6.7)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3年,平均病程(1.5±0.2)年。入組對象均符合消化不良臨床診斷標準[3],既往3月內無促胃動力藥物服用史;排除顱內壓異常、嚴重急性病癥、消化道梗阻、認知功能障礙、依從性不良及嚴重精神疾患者。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線特征近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內容涉及遵醫囑用藥、提醒患者治療期間應注意事項、定期登門或電話訪視。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中醫護理模式,內容如下:(1)情志護理。中醫觀點認為,心理因素與消化不良的發生存在密切關聯,此類患者常以肝郁氣滯、氣血不和為主要表現。治療期間患者往往出現焦慮暴躁、發怒、不依從等不良情緒,這些負面情緒不斷積累,容易損耗人體正氣,對疾病恢復造成不利影響。護理人員應結合“七情”進行分型,針對患者心理狀態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譬如優化病區環境、鼓勵病友交流、播放舒緩音樂等等。(2)飲食護理。按照病理類型辯證施護,胃陰虧損型患者應側重于理氣止痛,囑其多吃雪梨或者蜂蜜;肝郁氣滯者應側重于疏肝理氣,可多吃香菇、柑橘等食物;脾胃虛寒者則重健脾益胃,桂圓、紅棗是很好的補益佳品;飲食積滯則應消食導滯,可多吃蘋果、山楂;肝胃郁熱者應和胃止痛,可多吃山藥、荔枝等物。平時指導患者多吃易消化食物,若癥狀比較嚴重則以流質飲食為主,堅持少吃多餐原則,不吃或少吃粗糧以及刺激性食物,緩解胃腸負擔。(3)艾灸護理。取穴內關、足三里、神闕,采用隔姜艾灸法護理,將生姜切成2mm厚的姜片,敷貼在待灸穴位,放上艾灸盒,至患者皮膚變紅即可,治療時間大約15min/次。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4~5]
參照文獻標準評估兩組療效:臨床癥狀徹底消失,12周無復發,判定為顯效;臨床癥狀基本緩解,12周內無復發,判定為有效;不符合上述標準者均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為顯效率、有效率之和。另采用我院護理部自制問卷評估患者滿意度,共涉及服務態度、護理能力、服務主動性、工作責任心以及總體評價五個維度,單項分值1~4分,評分不超過17~20分,判定為滿意;13~16分判定為良好;得分12~7分,判定為一般;得分6~1分,判定為不滿意。護理滿意率為滿意率、良好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對本次研究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采用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皮爾斯卡方χ2檢驗計量資料,P<0.05時提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評價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卡方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75.0%,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0%,卡方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P<0.05),見表2。
3 討論
消化不良常作為并發癥與一些基礎疾病共同出現,單純性消化不良則主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對于此類患者,臨床除了予以規范藥物治療,還應積極調解患者不良情緒,從日常飲食入手,搭配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來改善患者癥狀,促進患者康復。
中醫學理論認為,情志不遂會引起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結合情志理論為觀察組患者提供情志護理,將患者做好分類后開展情志疏導,糾正其不良情緒,使之保持健康心態,樹立治療信心。同時施以飲食對證調理和艾灸護理,從而溫補體內陽氣,達到溫散寒凝的效果。艾灸足三里能健脾理氣,加快胃腸蠕動;艾灸內關可發揮和胃止嘔的作用;胃腸盤曲匯于神闕,因此艾灸神闕穴也是中醫臨床治療胃腸疾病的常用方法。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和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7.5%、95.0%,明顯高于對照組82.5%、75.0%,卡方檢驗提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χ2=5.000、6.275,P=0.028、0.013),提示本次護理方案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開展中醫護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護理效果,提高患者滿意度,建議臨床予以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延華.中醫集束化護理干預在重癥胰腺炎胃腸功能障礙中的應用效果[J].光明中醫,2019,34(06):953-955.
[2]鐘燁麗,王曉珊.中醫護理聯合自擬溫胃散在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應用[J].慢性病學雜志,2018,19(06):733-735.
[3]魏婧,薛茹蕓,丁兆艷.優質護理干預對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9,28(01):234-235.
[4]高紅鑫.中西醫結合護理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缺陷發生率的影響[J].光明中醫,2018,33(14):2129-2131.
[5]劉建紅.中醫特色護理在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四川中醫,2018,36(11):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