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慧 焦典
摘 要:翻譯的產生源語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是同一性向其他者的轉換。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為翻譯搭建了橋梁,而不同文體類型所闡述的內容,傳遞的精神也是風格迥異。追溯到語言誕生之初,翻譯的完整構建是很困難的,而不同文體的翻譯過程也并非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所以對于不同類型的文本進行功能篩選,根據其所應遵循的翻譯原則和標準,力求在目的語中達到與源語語言的功能對等。
關鍵詞:不同文體類型 翻譯標準 功能對等
一、中西方翻譯標準概述
1、西方翻譯標準概述
翻譯是一項極其古老的活動。廣義上來講,西方最早的譯作應是七十二名猶太學者在埃及亞歷山大島上翻譯的《圣經·舊約》,即《七十子譯文》。最早出現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應屬英國學者喬治·坎貝爾,他率先提出了翻譯的“三原則”,簡單概括來說就是要再現原作的意義;移植作者的精神和風格;譯作應有原作的特性。
2、中國翻譯標準概述
從最早釋道安的“案本”,嚴復提出的“譯事三難:信、達、雅”,到傅雷提出的“重神似而非形似”,以及錢鐘書的“化境”,其實總體都是圍繞著“忠實”這一標準而展開。對于內容,譯者要采用客觀的態度陳述事實;對于形式,譯文要合乎語言規范。(孫致禮,2010,9)
二、不同文本翻譯標準
翻譯也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所以影響選擇的過程必定是多樣的。卡爾布勒在《語言論》一書中提出了語言功能的“工具模式”,確認了語言的三大功能:描述、表情、感染。賴斯根據布勒的語言功能理論分出三種文本類型:“重內容文本”、“重形式文本”、“重感染文本”。信息型文本主要傳達內容和信息,主要包括新聞報道和評論、使用說明書、專利說明書等。
1、新聞報刊文體
在英語新聞報刊中,實際應用的文體也是非常廣泛而并非局限于一種,通常
體裁是包括新聞報道、新聞快訊、特約評論等。例如“Qbama to discuss war on IS with G20 leaders:White House”這篇文章屬于一篇新聞報道,題目中的“to”表示一種未發生的將來時態,同時“war”在官方文章中很少翻譯為“戰爭”,所以將“discuss war”譯為“商討戰事”或“商討策略”。此篇文章中還涉及專有名詞,如“IS”,所以譯者需分清楚“伊斯蘭國”和“伊斯蘭國家”的區別,避免錯誤。同時新聞報道和其他類型的一點不同之處在于:它比較注重時效性,所以會先翻譯主要信息,再附以次要信息。
2、論述文體
論述文是書面語體中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文體。論述文更傾向于正式語體的使用,注意用詞的端莊,規范。以“The Stock Market and Ivestment”為例,這是一篇有關股市和投資的文章,而文章中會常見“business、security、buoyant、financial”等字眼,這種經濟詞匯是在各種報刊或雜志上會經常出現,而其含義一般是固定的,所以按照全文的意思,選取合適的含義,順譯下來即可。
3、公文文體
公文文體涵蓋的范圍較廣,通常情況下各種宣言、公告、規章、制度以及法律文書都在其列。其中有一篇是題目為“Protocol”的文章,這種類似國際或者國家內互相簽訂的條約,譯者翻譯時要遵循“忠實、通順”的原則,要做到字字斟酌。
4、描述及敘述文體
廣義上來講,敘述文體包括描述,其大致可分為戲劇性、總結性和概括性敘述。比如以資源環境為主題的“Soil and Livelihoods Erode Without Trees”一文,對海地的環境狀況進行了描述,文章更多的是對土壤進行了闡述。并且若將“Livelihoods”譯為“生存環境”或者“居住場所”,這樣會縮小詞語本身的含義,所以應按照本意將“Livelihoods Erode”譯為“生計受損”,包含人文和自然兩方面。
像法律、報紙、合同和證件這種文章,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就須忠實于原文而不需要其他額外的修飾,即“雅”。(劉宓慶,1998,67)廣告也是一類熱門話題。比如之前,Coca-Cola被譯為蝌蝌啃蠟,可謂是完全的音譯,完全沒有考慮是否適合產品的銷售以及美感,所以其在中國并不暢銷。之后Coca-Cola譯成可口可樂,可謂音、義兼備,歷來被奉為中英翻譯的經典之筆。所以在廣告方面的翻譯應該多考慮創造性,傳達出原者的風格。詩歌也屬于一種特殊的體裁,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賦予了詩歌多種形式。而在西方很少有像中國古代講究文章對仗工整的要求。所以在翻譯詩歌時,譯者應追求“信、達、雅”。在保持原文的含義和通順程度之時,盡量做到古風古韻猶存。(葉子南,2001,14)
三、總結
翻譯中文本類型的不同決定了譯者選擇翻譯策略的標準,而對文本類型的劃分也是基于其語篇功能。漢語和英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所以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需要考慮語序、詞匯用法或者文化習慣等諸多因素。而且對于不同的文體我們也應按照多種標準對其進行分析,可能僅僅是一個單詞也需要譯者再三斟酌。
文本類型決定著翻譯策略,而翻譯標準由翻譯策略來決定,不同文本類型勢必有不同的翻譯標準,這也說明了文本類型理論與翻譯質量評估的一種內在聯系,我們不能用絕對標準來制約文章翻譯,這樣才可以保證翻譯是一種公開性活動而不是拘泥于某一種形式,才能逐漸達成共識。
參考文獻:
[1] 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2] 孫致禮.高級英漢翻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 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