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千秋
摘 要:文章以湖北省武漢市雁中咀村莊為研究對象,客觀介紹了村莊的生存現狀和旅游開發區之間的矛盾以及自然環境污染現狀,雁中咀擁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它的改造對自身的發展還有整個東湖區的建設都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訪問對村莊的人居環境作深入調查,提出“微社區”的規劃理念,改善村莊的交通現狀,同時將綠色設計及可持續發展觀念融入村莊建筑改造中。
關鍵詞:“微社區” 可持續健康發展 綠色建筑
一、雁中咀村莊人居環境現狀
東湖風景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城區,是國家級5A旅游景區。風景區以自然湖泊為中心,四周分布磨山,落雁島等自然景觀;東湖旁邊就是武漢站,東湖隧道穿湖而過,2016年東湖綠道開通運營,為世界級的綠道。
東湖風景區開發的情況和現實又是復雜的,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原始農民臨水而居,形成大大小小的聚落--村莊。東湖景區內沿湖而落得村莊數十個包括雁中咀,廟家咀,筲箕墩,團子山,李家小灣,李家大灣,大家峽等。這些村落發展程度不一,普遍落后,與景區環境格格不入,村落與景區的差距及矛盾日益明顯。
村民占地而居,自給自足,村子對外呈半開放狀態,基本是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員外流,鄉村逐漸空心化,村子內現住人口多為老年,小孩和外來租客。雁中咀這種小農經濟的原始模式已經越來越不利于自身的發展,同時對于整個東湖風景區規劃出發,對其改建就有其必要意義。
雁中咀自身就擁有改建的先天優勢,獨特的地理優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讓其有著巨大的旅游開發優勢和商業價值,東湖風景區每年都會接納游客近百萬次,為其發展提供了潛在的消費力。
二、“微社區”規劃與綠色建筑
2.1.“微社區”概念的提出。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形成的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宏觀社會的縮影。“微社區”即縮小的社區,“微”在這里是指面積規模上的縮小,村莊管理采用社區管理模式。
村子由西向東狹長分布,東部宛如一根卷曲的尾巴,西部與綠道只有數米之隔,正南方與磨山景區隔湖相望,東面是落雁島景區。雁中咀目前有住戶七百余戶,房屋基本為二至三層的磚混結構,以水域和主要交通干道為界,獨棟錯落分布,空間緊密。外部主要交通路線單一,村子被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兩條主干道交叉分割為四個區域。內部道路錯雜,互相交織,圍墻眾多及房屋的無組織坐落,巷口封死,造成道路堵死,交通系統混亂。
雁中咀村落位于東湖風景區內,臨近綠道,與日益開發完善的綠道相比,村落仍保持著原始的村落風貌,大量荒地.空地.私人占有地。交通規劃單一,村子內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簡陋,且管理松散,沒有一定的組織,導致化境污染,土地浪費等多種問題發生。
將整個村莊看做一個長方形,現有從中心穿過的東西向南北向兩條線,作為主要車行道,長方形四個邊圍合組成環湖路,作為觀光步行所用;通過對于環湖路和主要車行道之間的村落進行新的交通規劃,村子內部到環湖路和中心路的道路打通,形成環湖路-主要車行道-環湖路的一條線效果。
對于村子內部交通路線的規劃,遵循原有的建筑軌跡,前期做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將所有可行性道路,可利用空地都做了詳細的記錄。利用可供通行的路線來劃分組合房屋,比如四面相通的道路交織,中間被包圍的房屋形成一個單元,以此類推,每一個單元即是一個“微社區”的存在,包圍“社區”的道路成為聯系環湖路與中心路的紐帶。根據房屋與人口密度進行道路規劃與場地修建,對于空地,荒地進行集中整理,建設為公共服務娛樂區。
“微社區”的設定,一.解決村民與游客在私人區域與公共區域上的沖突,游客進入村莊在“社區”外的交通線上活動,村民在“社區”內進行日常生活活動。二.村居單元化,不復以往單棟管理模式,社區化就比如將以往的5棟集中為一個整體,集散為整,既便于管理,節約人力資源,又有一定組織性。三.依房而生的道路和一個個單元的房屋有著天然的趣味性。四.最主要的是解決了內部交通雜亂的現狀,村子可四面通達,整體開放。
2.2.綠色建筑。雁中咀村莊建筑的處理,采用綠色環保的材料和科學合理的立面設計,使整體建筑環保節能。天津生態城低碳體驗中心。建筑利用季節的自然變化進行采光和調溫,利用可再生能源,裝配節水節能配件及監控系統。相比于類似傳統建筑,整個生態城可節省30%的能源,相當于每年節省171噸標準煤和減少427噸二氧化碳排放,在世界低碳生態城市建設上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三、可持續性健康發展的濱水景觀建設和一體化的商業經營模式
3.1、可持續觀念定位
對于目前的可持續運動沒有一個可證實的起點,這個運動覆蓋了涉及我們與自然世界關系的若干不同的廣泛概念。
19世紀頭10年中期,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和卡爾弗特.沃克斯合作開發了位于紐約的一個城市公園的草皮規劃,這個公園現被稱為中央公園,雖然這個公園大部分是修建在荒廢土地上并且需要大量的工作才能重構地勢,但這兩位藝術家仍然構建出一種相對野生和自然的景觀,為公眾帶來了廣受歡迎的自然感受。
雁中咀除去普通居住所用房,其中還包括農莊,別墅,小型超市,旅游公司,大小養殖場,藝術中心,工作室等。除去建筑用地,大量荒地,空地,私人菜地,湖泊等。房屋一部分自己居住,一部分出租,有常年無人居住房和可拆除房。村內湖泊眾多,呈隊列排序的四方連續形態,擁有變化豐富且綿長的水岸線,濱水景觀層次豐富,但因長期管理不善,呈荒敗狀態。
對于雁中咀地區的濱水景觀設計,更多的保留其原始的獨特的自然野生狀態,在此基礎上進行景觀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區劃分。沿著環湖路做自然生態景觀的布設,種植涵養水土的植被,村內進行綠地恢復,保留原始魚塘的形態,在其功能上進行重新定位。
3.2、一體化商業模式。城市化的發展,城鄉差距加大,村子原住青壯年不得不去外地尋求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加豐厚的薪資,從而村落剩余人口多為老年,小孩及外來租客。村子商業化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鄉村空心化的現狀。
利用當地的水產品養殖廠,種植區,農莊,餐飲,等形成一個由村民自己提供食品原材料,通過大棚種植綠色健康蔬菜和農家飼養家禽供應農莊。同時開放種植地作為游客體驗農家生活的項目,增加農戶的額外收入,同時傳達出生態,綠,環保的飲食理念。
國內,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進行對城市本土化的探索,提出來了增量型村莊或是復興古村落的概念。在尋找城市與村莊之間關系平衡點的同時,注重對于本土文化的探索和環境的保護,加入環保的理念,保護村莊獨特的人文地理優勢,給與設計更多歷史文脈和人文關懷。
村莊的繼續生存與生長,如何避免被淘汰,是當代村莊發展尋找出路必須要思考的。脫離原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對外封閉的狀態,與城市接軌,通過功能區域的重新規劃對于像雁中咀這樣特殊的村落進行逐步商業化處理,讓城市提供消費力,鄉村提供消費資源,既要滿足村莊的生存,又要適應東湖景區的發展,保護好原生態環境。更加理性的因地制宜的制定出每一個有著特殊背景的村落的方案,找到最合適的讓鄉村與城市和諧共存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村落》 李秋香 陳志華
[2] 《濱水景觀設計》 ?日本土木學會
[3] 《可持續的景觀管理》 ?Tomas W.Cook, AnnMarie VanDerZan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