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瑞澤 梁欣梓
摘 要:近年來,北京因為其地理位置、文化、教育等優越條件吸引了大量流動人口來京務工發展,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環境污染、“大城市病”、人口承載力超負荷等問題。而近兩年來,北京市出臺了多條流動人口控制政策,欲協調好流動人口帶來的人力資源與北京有限資源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北京流動人口 政策 經濟發展
1 研究背景
北京作為我國首都,一直吸引著流動人口來京務工、學習、創業,每年要接納大量的流動人口。一方面來看,流動人口的出現為北京的城市發展帶來了活力,豐富了人力資源,帶來了消費動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來看,北京人口數量的劇增加重了城市的負擔,產生了負面影響,環境問題、交通擁堵、資源有限等問題也日益顯著。
2 北京市總人口與流動人口現狀
北京市總人口呈現連年遞增的趨勢,從2000年至2015年增長了近900萬,而其中流動人口(常住外來人口占到了)822.6萬人,約占北京市總人口近二分之一。而從2016年北京常住外來人口開始由增轉減,比2015年末減少15.1萬人,跟據2017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預測,2017年北京市有可能首次出現人口減少的轉折點。
3 北京市流動人口政策現狀與原因分析
北京市現行流動人口管理政策主要可分為兩個方面,“外疏—嚴管”, “外疏”的政策工具主要體現為兩種類型:以產疏人、以學控人;“嚴管”的政策工具主要體現為兩種類型:以房管人、以證管人。
3.1 以產疏人是指北京市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淘汰一般性制造業和污染企業,疏解非首都的產業功能,進而疏解依附于低端產業的流動人口
分析其原因除了結合劉易斯二元結構“片面夸大城市資本主義部門吸收剩余勞動能力”的缺陷外,還可以結合人口遷移理論--"推拉理論",將影響遷移的因素分為"推力"和"拉力"兩個方面,“推力”可促使移民離開原居住地;“拉力”吸引懷著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遷入新的居住地。產業優化升級,技術進步將加大產業的“推力”,更多高新產業將產生或是被留住,而老舊、落后的產業將會遷出北京,相應流動人口也會隨產業遷出而遷移;也如托達羅模型的特征,當產業遷出,流動人口在北京就業概率也將減小,會從預期方面減少流動人口的遷入意愿。正如北京近年來環境污染嚴重,將大批污染物排放量較高的重工業企業遷出,相應工人大量遷出北京。
3.2 以學控人是指北京流動人口隨遷子女與北京市戶籍人口子女的教育管理進行雙軌管理,以控制流動人口增長
北京在教育上加大對入學戶籍的把控、提高教育的成本(即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加大了流動人口來京入學的難度,從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流動人口的遷入。
3.3 以房控人是指嚴控房地產開發建設,強化房地產市場管控,嚴控人口規模
近年來,北京減少房地產的開發、提高住房成本,雖然北京有更高的收入預期,但可支配收入并沒有提高也會減弱流動人口的遷入意愿;另一方面來看,住房的壓力也會增大,也打擊著流動人口來京的積極性。
3.4 以證管人是指對流動人口加強證件方面的核查與管理
通過暫住證等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服務與管理,以證管人可以將減少北京流動人口中的無業游民等閑雜人員,減少北京在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壓力。
4 流動人口政策對北京經濟發展的影響
4.1積極影響
(1)在北京過往的城市發展中,產生了外部不經濟,帶來了環境污染與惡化問題,例如多條城區河流受污水排放影響等。因此產生了更多的外部成本。“以產疏人”可將污染性較強的企業疏出,緩解了工業化、城市化引起的環境污染,減少了外部成本;
(2)“以證管人”加強了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將高地位流動人口與低地位人口加以區分,對高地位的技術人才提供了優厚的薪資與待遇條件,防止人才流失;
(3)正如對劉易斯模型的缺陷分析中所言,北京城市中并未實現充分就業,存在著大量的隱蔽失業人口,流動人口的遷出為隱蔽事業的人群提供了更大的就業概率;
(4)“外疏-內控”的措施使北京的各產業更加優化、人口素質有所提升,比較低端的產業、重工業的遷出也是北京更加符合首都自身的定位,更加有助于經濟發展的速度。
4.2 負面影響
(1)北京老齡化問題較為嚴重,不斷地疏散流動人口,減少了勞動力的活力,是一種對勞動力的損失,對經濟發展是有阻礙作用;
(2)北京在對流動人口在教育上嚴格把控,可能會進一步加大教育發展不平和現,有潛在的人才流失問題;
(3)北京大規模疏散流動人口,包括疏散了小區附近流動的蔬果售賣處等,這對社區內腿腳不方便的老人、上班族等人是一種不便,將會增加人們生活中的一些時間成本。
參考文獻:
[1] 段成榮.北京流動人口面臨的困難與對策[J].北京社會科學,2003,(3):68-72.
[2] 任韌.北京市流動人口政策影響分析[J].卷宗,2016,6(2):384.
[3] 童玉芬,王瑩瑩.北京市人口動態模擬與政策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2):170-176. [4]宋潔.基于城市功能疏解的人口政策調控 ——以北京市為例[J].新鄉學院學報,2016,33(10):50-53. [5]王瑜,武繼磊.京津冀協同發展視角下北京流動人口管理政策綜述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5,21(5):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