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鼎
越來越多的人對國際政治的關注度逐漸增高,并關注討論當前與國際政治有關的時事熱點。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提到了,在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發展的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人民參政議政程度的提高,對周遭世界格局的關注度增加。這是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對一門學說或是現象的研究,要想吃得透,最終還是得回歸理論本質。要想對國際政治問題有一個更加辯證客觀而不是盲目的理解,必須要對基本的理論加以熟悉與建構,從方法論出發研究并思考問題,才能更宏觀地了解問題,才能更準確地看清問題,才能更正確地解決問題。
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發展中,出現過很多理論流派。他們都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擁有自己的學說基礎甚至歷史傳承。而在眾多理論流派中,又有三大理論流派獨樹一幟,各自擁有鮮明的特點。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亨廷頓提到近代國際關系研究以來,研究者廣泛應用范式思維進行思考。雖然簡化的范式不能說明世界政治中發生的一切問題,而且存在許多例外,但“范式比其他任何競爭對手都更能說明重要的現象”;“它是思考國際事物必不可少的出發點”。因此,近代國際關系理論中三大流派又被稱為三大范式,并被用以廣泛解釋國際事務中的諸多問題,引起全世界眾多一流學者的辯論。本文主要從國際關系理論三大流派中的現實主義流派為大家做簡要介紹與梳理。
如今,提及修昔底德(公元前460-公元前400),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修昔底德陷阱”。誠然,以他名字命名的一種理論或現象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廣泛認可,但修昔底德從未在他的著作中提及過“修昔底德陷阱”或“陷阱”等描述(在今后的推文中將詳細介紹修昔底德陷阱的由來)。修昔底德是雅典的一名歷史學家,十將軍之一,在一場歷史重大戰役: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由于戰術失誤,他被革職流放。也正是因此,才產生了第一本較為完全記錄這次“古代世界大戰”的作品:《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在本書中,修昔底德從個人、國家政治和權力結構出發,對整場戰役的參戰國在各參戰階段的政治、謀略等作出詳細描述。他貫穿全書的思考研究國際問題的方法論,被后人總結為“復雜現實主義”,而他也被稱作現實主義思想的奠基者。
馬基雅維利(1469-1527)和霍布斯(1588-1679)也是現實主義思想的理論奠基者。在《君主論》中,馬基雅維利較為完整的闡述了他所認為的君主專制理論,從“人性本惡”的基本假設為主要依據對當時的國際事務進行探討與研究,將政治學中道德的成分分離,而將權力作為國家法律、政治的依據與準則。霍布斯則更為直觀的表達了自己現實主義的觀點。在《利維坦》中,霍布斯在第一部分便就自然法闡述人類這個物種生來便具有諸如“保護自己、追逐利益”等自然行為,他認為,如果在無政府狀態(或弱政府),人類自身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與他人發生沖突,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穩定發展,主張公民應當主動讓渡自身權益,簽訂契約,構建一個由主權者領導的強大政治體制。利維坦本指一種威力巨大具有毀滅能力的巨獸,霍布斯用其代指“君主專政體制”,并主張國家意志代表個人意志,個人權力集中為公共權力,才能避免自然會產生的無窮無盡的斗爭。
隨著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關系理論的研究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用現實主義框架足以解釋許多戰爭行為與外交策略,因此現實主義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
漢斯·摩根索(1904-1980)的《國家間政治》一經出版便引起軒然大波,成為他最著名的傳世之作。在本書中,他將現實主義明確確立為理解國際關系的基本途徑,并提出了著名的古典現實主義六原則:
1、政治現實主義認為,像社會的一般現象一樣,政治受到植根人性的客觀法則的支配。2、以權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幫助政治現實主義找到穿越國際政治領域的道路的主要路標。3、利益和權力的重要性一直存在,但具體內涵受政治和文化影響。4、不能混淆政治與道德的界限,普遍的道德原則不能以其抽象的公式運用于國家行為,而必須滲透到有確定的時間和地點的具體客觀過程中5、政治現實主義拒絕把特定國家的道德愿望等同于普天之下適用的道德法則。6、政治現實主義和其他學派之間的差異是真實的、深刻的。
基于現實主義六原則解釋世界政治中出現的廣泛問題得到了學者們的普遍認可。摩根索的現實主義也被稱為古典現實主義。直至今日,摩根索的六大原則仍然對新現實主義的研究方法起到指導作用。受其影響,二戰后許多美國政治家都采用了現實主義的方式進行國際政治行為,基辛格、喬治·凱南(遏制政策)等都受其影響。
當然,摩根索的古典現實主義也存在爭論點。他僅以人性出發思考國際問題,以人性本惡的假定出發,以常量研究定量,未考慮到變化中的國際政治對人的決策所產生的建構作用與影響。
1979年,肯尼思·沃爾茲撰寫的《國際政治理論》成為新現實主義的代表著作。他同樣基于國家是國際關系中的主體,并認同各個國家間處于無政府狀態,且無政府狀態會導致沖突與暴亂。在本書中,沃爾茲對系統和結構進行了闡釋,引入系統論、控制論對國際政治進行解釋,國家的行為受制于結構中的排列,在系統方式構造下的國際政治系統是其結構與單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隨著結構的改變,單元在系統中的布局也會隨之變化,由此導致新的預期。因為對結構、變量等的演繹方式的引入,沃爾茲的現實主義又被稱作“結構現實主義”。
在新現實主義框架下,還有兩種存在分歧的對立理論流派:防御性現實主義與進攻性現實主義。防御性現實主義者認為,國家是理性的,但正是因為國家是理性行為體,因此在采取政策之前會仔細衡量政策行為所帶來的利弊;攻守理論的限制,無政府狀態反而會限制國家采取最佳策略即采取防御狀態,盡管國家間可能因為安全困境而加劇沖突,但在多數情況下此類情況是不會發生的,多數情況下國際秩序是趨于平穩的,這也就對以往現實主義觀點中無政府狀態是導致沖突與暴亂的原因進行了反駁。同時,防御性現實主義強調國內政治與國家采取國際政治策略產生影響,國家間的內部差別會導致國際行為中的差別。
而進攻性現實主義則忽視國內政治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認為國家在國際政治中的行為受國際局勢的影響,因此是不會有太大差異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的代表者是約翰·米爾斯海默。冷戰結束后,在民主和平論、歷史終結論的狂歡中,米爾斯海默出版了《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對后冷戰時代的國際關系理論進行了規范與解讀。他認為,“國際體系是一個險惡而殘忍的角斗場,要想在其中生存,國家別無選擇,只得為了權力而相互競爭”。國家追求權力的最大化,主要因為以下原因:
1、國際關系體系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仍將處于無政府狀態。2、大國本身具有進攻性武器。3、大國永遠無法掌握其他國家意圖。4、生存是大國首要目標。5、大國是理性行為體。
大國間權力配置與追求的博弈類似于囚徒困境,博弈者都設想如果對方追求最大化權力,那么己方若放棄追求,則會付出最多的代價。因此,所有國家都追求權力最大化,才是博弈的納什均衡。
米爾斯海默所提出的進攻性現實主義與摩根索的古典現實主義和沃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都有相同的理論依據,但在具體認知方面大有不同。米爾斯海默的觀點更加符合進入21世紀以后的世界局勢。進入21世紀以來,911恐怖襲擊、伊拉克戰爭、中東動亂、極端恐怖組織的崛起,20世紀末期西方世界的狂歡逐漸湮滅,取而代之的是對過去的反思、現實的緊迫與對未來的擔憂。
現實主義是國際關系理論中的一個主流分支。它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完美的解釋國際事務中的國家行為,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新的事物并不能被囊括。因此,新的理論流派誕生并被接納。20世紀末期,自由主義或理想主義的重視與建構主義的興起又為現代國際關系理論增添了新鮮的活力。但作為基于人性和自然法出發的現實主義,在自誕生起數千年來依舊占據國際關系理論中極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