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喬,孫名峰,趙夢龍
摘 要:如今,生態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基本語境,各行各業都不能避開生態理念,人們一直在探尋更加符合如今社會的生態哲學,而將生態學與美學結合成為生態友好型美學或許可以為人們提供一些借鑒。特別是在工業遺產改造方面,人們一直嘗試在工業遺產的改造中融入生態的理念,而這些生態的內涵或許不那么容易被人們所理解,這就需要在美學上對其進行指導和優化。
關鍵詞:生態美學;工業遺產;生態友好型;美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F42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8-0184-01
一、生態友好型美學
1.生態友好型。在維基百科中生態友好型(eco-friendly)又可被稱為環境友好型(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生態友好型是指降低、最小于、無害于生態系統和環境。“環境友好的”理念(Environmentally Sound)是在1992年的聯合國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正式提出,大會還通過了《21世紀議程》,其中有200多處提及包含環境友好含義的“無害環境的”(Environmentally Sound)概念。中國則是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要加快在我國建設“生態友好型社會”。生態友好型社會是建立一種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利益、充分考慮環境承受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形態。這將從生態倫理上使人類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過去的強勢人類中心主義走出來。
2.生態友好型美學。生態友好型美學是在2006年由林托特(Sheila Lintott)撰寫的走向生態友好型美學(Toward Eco-Friendly Aesthetics)中提出的。林托特將美學對于生態的影響進行了細致的分析,認為環保主義者可以通過消除許多有關自然世界的神話和誤解,使個人對于生態抱有更加友好的態度。了解什么是危險的,什么是不危險的,在什么情況下危險是真實的,個體才可以從審美上欣賞表面上不被察覺的信息。因為對環保主義者來說,審美上的吸引力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審美對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選擇極為重要,而這種選擇會從許多的方面影響到生態環境。林托特還認為,除了科學教育之外,對生態友好型的追求既不是不必要的,也不是多余的。相反,生態友好的美學應該與其他專業努力相結合,來保護自然。
美學對于人們的情感是具有刺激作用的,這就使得美學可以成為環境倫理學家、科學家、環境保護主義者等的一個強有力而極為寶貴的工具。但與此同時,現實中的美學與生態學之間的關系卻不是那么的讓人安心,因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生態健康常常被犧牲在審美的滿足上。人們都喜歡美的事物,這就使得在生物的保護上人們更傾向于保護那些美麗的生物,而不是那些在美學上對人們沒有吸引力的生物。這種觀念在生態上是有很大問題的,不僅是在這些動物保護方面美學與生態的關系變得有些緊張,在都市化的城市中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人們更喜歡那些修剪整齊的草坪以及樹籬,但這些都讓我們付出了相當大的生態代價。例如,城市中大量使用割草機修剪草坪、大量的城市淡水用于灌溉(取決于城市)、草坪上使用的肥料、草坪上使用的殺蟲劑等等。積極地審美會使人們對于其產生關懷,這個很好,但我們同時也要學習如何產生正確的結果,而這個或許是我們現在所缺乏的。而且,單純的“關心風景”活動是持續不了很久的。除此之外,人們對于審美也是有偏差的,每個人對于審美的偏好都有不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人更傾向于認為自己喜歡的事物是美的。所以,我們或許都是不誠實的審美者,這個審美的規則反過來也成立。人們討厭的事物在他們的眼中常常是被認為是沒有美學上的吸引力的,這就需要人們改變主流審美,去探索一些新的選擇。
人們對于一些在美學上沒有吸引力的事物或許是來源于對其的恐懼,恐懼使人們沒有時間對該事物進行觀察,從而減少審美挖掘的可能性。減少恐懼會使我們更加的生態友好。減少恐懼的方法可以從科學角度進行部分解決,了解什么是危險的,什么是不危險的,在什么情況下危險是真實的等等。在某種程度上,科學會糾正人們錯誤的判斷,科學合作美學可以進行新的標準探析。因此,可帶領人們走向生態友好型美學的世界。
二、工業遺產改造
1.工業遺產的界定。工業遺產在國際上的界定一般以2003年7月在俄羅斯下塔吉爾通過的《下塔吉爾憲章》中的闡述為主,在其中對工業遺產定義為工業文明的遺存,它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技術價值或社會價值等。包括建筑物及機械、車間、磨坊、工廠、礦山及其舊址,以及相關的加工提煉場地、倉庫和店鋪、生產、傳輸和使用能源的場所、交通基礎設施。除此之外,還有與工業生產相關的其他社會活動場所,如住房供給、宗教崇拜或者教育設施。
2.工業遺產的產生與面臨的問題。城市的邊緣不斷擴張,導致位于城郊的工業區需要搬遷,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產,而工業遺產面臨著拆除新建或保護重新利用的抉擇。土地資源的日益緊張、人們審美的轉變,都給重新使用工業遺產和工業遺產的改造帶來了新的契機。
3.現今工業遺產案例。一是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位于德國魯爾工業區的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國際上知名工業遺產改造案例之一,原場地是蒂森公司(August Thyssen)的梅德里希鋼鐵廠(Meiderich Ironworks),1985年鋼鐵廠關閉,一直到1991年前工廠一直都面臨著拆除還是保留的問題,最終選擇了對工業遺跡予以保留,并賦予其新的功能,而且在景觀美學意義和生態特質上加以強化。在改造這個鋼鐵廠的過程中,設計師彼得·拉茨(Peter Latz)以最小侵擾的策略進行處理,不僅展現了其“文化的再利用”層面的含義,而且對于環境、生態的修復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二是紐約高線公園。高線公園位于紐約市曼哈頓區西部,高線鐵路于1929年開始建設,1934年投入使用,一直到1980年,高線結束了運輸使命。此后,高線公園一直都處于“拆還是不拆”的爭議之中,一直到2004年才開啟了工業遺產改造項目。該公園總共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入口。高線公園在植物的處理上大量選用了在荒廢時期高架上自生的植物,設計師認為,這或許才是這個場地原本所接納的生態環境。高線公園是工業遺產改造與生態結合極為成功的案例,也為工業遺產改造提供了新的視角。
三、基于生態友好型美學的優化原則與策略
1.審美上的愉悅感。基于工業遺產的基本特性,運用景觀設計手法,賦予場地特殊的美感。工業遺產的場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歷史文化的特性、工業文化的特性等都可以加以利用,這些文化特性給予場地不同的屬性,給人不同的審美體驗,利用審美的愉悅感使人們希望再度光臨這個空間。
2.細致的觀察地帶。基于上文所述,很多時候人們并不是不想受到事物審美上的吸引力,而是沒有對事物進行細致的觀察,沒有發覺事物表面之下的信息。所以,有一個安靜而又隱蔽的私密地帶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個空間中,人們可以近距離接觸體驗工業遺產歷史文化以及工業內涵,將人們的帶入到設計者想要表達的空間之中。
3.科學上的輔助。基于上文所述,美學需要與科學合作,科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糾正審美上的錯誤。人們需要科學的積極引導,在工業遺產改造的時候可以將各種信息通過科學的方式展現出來,給予人們一個正面的認識,這或許可以在審美上帶來不同尋常的吸引力。
四、結語
雖然美學不足以以一個革命的形式糾正所有的生態錯誤,但其具有的積極生態效應人們卻不能忽視,因此在生態友好型美學視角下的工業遺產改造同樣可以發人深省。如今生態已經成為了社會大時代下的語境,筆者希望通過哲學思想將生態美學與真實的景觀設計相結合,指導設計者從事設計,以建設更加生態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