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軍
摘 要:城市市政的公用事業在城市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城市發展和存在的物質基礎,并且也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主要體現。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場經濟體制的確定,城市公用事業實質及內涵發生顯著變化,對促進城市公用事業起到指導作用,形成嶄新的態勢及增長點。
關鍵詞:城市市政公用事業 產業化發展 問題思考
以往我國城市公用事業受到計劃經濟影響,導致長期處在壟斷狀態,同時缺少競爭力和發展動力,企業不能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并且不能滿足城市發展需求。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在市場化的環境下,我國城市公用事業發生本質轉變,同時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果。
一、城市市政公用事業發展態勢
(一)城市公用事業具備公益性和基礎性特征,在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這部分特征發生變化,呈現新的特征和態勢。主要由“自然壟斷性”向“有效競爭性”轉變。隨著壟斷產生的問題逐漸凸顯,打破現有的壟斷,競爭機制在交通和供水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發展形勢。建立公平的競爭化市場,讓企業成為市場主體,激發健康營業積極性,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經濟最大化,促進城市快速發展。
(二)重視“公益性”基礎向“經營性”發展。現階段,我國遵從市場發展規律,部分公益行業根據經營成本和資源配置,確定服務及產品價格,制定完整的活動程序,選擇綜合評價較高的經營者及投資者,制定有時間規定的特許經營,為人們提供較高水平的服務與產品。借助特許經營,不僅可以提升公益性水平,還能夠強化市場競爭力,達到雙贏的目的。
(三)投資主體由“單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轉變。在開放的市場中,讓政府的“單一”投入向“多元化”方向過渡,首先應該重視向外延伸和拓展,打破當前市場壁壘,做到“走出去,請進來”,加強跨行業和跨國經營,形成以“開放”帶“金融”,以“融資”促“改革”的良性循環局面。隨著我國深入改革,公用事業開始向產業方向發展。從我國部分省市改革成功經驗分析,公用事業已有一定規模,并且呈現出明顯的特征。公用事業發展目標為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實現雙贏,運作方式主要是“公司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這些特點與發展趨勢是公用事業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取得的顯著效果,表明公用事業已向產業化發展轉變。
二、城市市政公用事業特征及動力
城市公用事業是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影響下逐漸發展,并且成為人們在生活中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社會的基礎產業。
(一)產業概念
公用事業的具體概念是建立在經濟學角度闡述的。主要涵蓋了服務行業及產品行業,涉及服務及產品的交換和生產,涵蓋了公用單位和供電供水等多種服務行業,涉及到規劃管理和環境保護多個領域,橫跨服務業、制造業兩個主要產業。
(二)產業特征
基于產業結構分析,公用事業屬于先導產業、基礎產業。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符合人們的根本利益。在生產方面,公用事業的服務和產品在生產過程和消費中處在同步階段,生產周期比較穩定,生產時間長。從運營角度出發,公用事業的服務及產品計劃性較強,產品類型相對單一。從投資角度分析,建設市政工程的投入資金力度比較大,并且回報時間較長,生產性及消費性都屬于雙重屬性。運營結構中,市政工程中的基礎設施有完整的網絡系統和規模效益,形成自然性壟斷。
(三)產業動力
促進公用事業發展的動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工業型”向“服務型”社會轉變,為公用事業的發展提供發展空間。由于我國處于工業化發展時期,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提升,這直接表明市政事業發展潛力大,并且發展空間良好,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消費。2.將科學技術和市政事業相結合,讓市政工程在發展中獲取科技支持。在經濟和知識時代下,科學技術大力發展,有效的促進城市發展進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發展,推動市政工程技術不斷優化完善。將信息技術、高新技術、市政事業三者有機結合,既可以將科學手段應用在工程中,又可以促進更多公用事業發展,形成良好的經濟發展模式。3.經濟全球化促使公用事業在城市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經濟全球化使國家之間經濟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并且基礎設備的消費和資源逐漸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三、堅持走市政公用事業產業化發展道路
公用事業運行機制:公用事業運營機制主要是根據經濟體制,開展產品和服務的消費及生產活動,形成利益紐帶,將特許經營作為聯接的主要形式,形成社會利益、經濟利益共同發展的新型關系,實現市政事業向社會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走市政事業的專業化主要有股權轉讓和托管經營等多種途徑,因此要使銷售與生產兩者間構建完善的利益分配體制,使消費者與經營者分享市政事業利益。堅持走市政事業是動態發展和順應時代發展的過程。現階段,我國市政事業處在發展階段,逐漸向產業方向發展。在市場經濟體系的背景下,在推動城市發展進程的過程中,將堅持走市政事業作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另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破舊除新,打破當前不適應社會發展和建設市政公用事業的因素,逐漸融合合理的元素,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堅持走市政工程的過程中,應該從經濟角度和社會角度、政治角度進行分析。基于經濟角度分析,大力發展市政事業可以有效整合產業結構,提升經濟效益。建立在政治角度分析,發展市政事業,可以有效提高綜合競爭力,用良好的發展態勢面對新的挑戰。站在社會角度分析,在發展市政事業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高度重視社會效益,還需要重視經濟效益,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結束語
城市市政事業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供電、垃圾處理及公共交通事業,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直接影響社會公共利益,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經濟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公用事業在我國城市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從城市公用事業發展態勢、城市公用事業特征及動力、堅持走市政公用事業產業化發展道路三方面,對公用事業產業化發展進行思考。
參考文獻:
[1] 劉劍.城市市政公用事業產業化分析[J].廣東科技,2018(18):20-22.
[2] 張落成,張偉新.城市市政公用事業產業化的問題和對策[J].科技導報,2016(06):62-64.
[3] 張偉新,崔廣柏.城市市政公用事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16(0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