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洋中蘊含著豐富的漁業資源,近年來大眾對海產品需求不斷增加,海產品價格不斷增長,使得捕撈業快速發展,從而刺激更多人從事海上捕撈作業,同時捕撈作業水域、規模不斷擴大。相比以往,漁船也在數量、噸位上有明顯增加。與此同時,頻繁的海上活動也使得漁船與商船碰撞事故不斷增加,造成重大損失。本文首先介紹漁船的特點以其避讓的特殊性,引入漁船避讓原則和注意事項,進而提出幾點避讓漁船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漁船特點 特殊性 措施 原則 避讓建議
一、漁船特點
漁船種類繁多,通常船型較小,船舶配備設備陳舊,各種技術性能欠佳,動力小,操縱性能不好,且作業時往往集結成群。總體來說,漁船具有以下特點:
(1)季節性、群居性、從事捕魚時,漁船多成群結隊,魚汛期間,尤其是拖網漁船,集結范圍廣,可達數十平方海里。
(2)漁區結隊捕魚的船舶,顯示號燈復雜,燈光閃爍,不易被識別。
(3)漁船捕魚方式多樣,捕魚用具多樣,漁具伸出長度有別。
(4)部分漁民素質不高,對儀器設備操縱不熟練,不清楚《國際避碰規則》,不能按照避碰規則做出相應的行動,更有甚者常常違背《國際避碰規則》。
二、漁船避讓特殊性
漁船還具有以下特殊性,使得在避讓漁船時存在諸多困難,具體總結為以下幾點:
(1)地方漁船習慣有經驗的漁船帶隊,其他船舶則常結成單縱隊伴行,商船避讓一艘,往往需要避讓另外幾艘。
(2)漁船船員勞動強度大,作息不固定,易導致人員疲勞,影響值班瞭望。
(3)漁船間為協調捕魚,往往需要頻繁溝通,通常他們所使用的VHF頻率與商船使用的VHF頻率不同,導致船舶間溝通困難,不易理解對方意圖。
(4)漁民為便于捕魚、協同其他漁船、保護其漁具等原因,航向、航速經常變動,致使商船難以判斷其意圖。
三、漁船避讓原則
根據《國際避碰則》第八條,當船舶為避免碰撞而采取行動時,應及早、積極、大幅度采取行動,且采取的行動應大的足以使得它船能理解其意圖,并能使他船在安全距離上駛過,另外還應細心核查避讓行動的有效性。根據《規則》十八條“船舶間的責任條款”,機動船應當給“從事捕魚的船舶”讓路,從而確定兩者的關系,各自履行讓路和直航的義務并行使相應的權利。另外,避讓漁船的同時避讓其漁網。
四、避讓漁船注意事項
避讓漁船時需注意的問題總結如下:
(1)通常商船按照SOLAS公約規定配備AIS,使得船舶間識別方便,但有些漁船沒有配備AIS,識別起來相對困難。
(2)漁船船型較小,且部分漁船為木質結構,雷達反射回波較弱,不易探測到,另外,雷達經常丟失漁船目標。
(3)風浪大時,雷達雜波較多,調節旋鈕抑制雜波,有可能將漁船回波也抑制掉。另外,風浪較大時,也不易觀測到漁船。
(4)有些漁船即使不在從事捕魚,不是《規則》所定義的“從事捕魚的船舶”,也往往懸掛“從事捕魚船”的號燈號型,然后我行我素,消極等待他船避讓。
(5)夜航時,漁民常使用手電筒或探照燈等發光體照射他船駕駛臺,可能會影響商船值班瞭望。
(6)有些漁船擔心在避讓過程中損壞漁具,而采取護網行為。
(7)沿海一帶的漁船可能受其習俗的影響,常欲搶過大船頭。
五、避讓漁船措施的相關建議
相比避讓商船,避讓漁船存在諸多困難。因此為做到盡量減少與漁船的碰撞機會,減少海難事故的發生,結合以上避讓漁船的特殊性和注意事項,現提出船舶避讓漁船的幾點建議:
①設計航線時,考慮傳統漁區相關因素,可預先在海圖上標出漁區水域,盡量避免穿越,能繞航盡量繞航。
②駛入漁區前,了解漁區周圍情況,結合駕駛員具體情況,合理安排值班人數,加強瞭望,必要時船長上駕駛臺親自指揮。
③避讓時應及早,大幅度進行避讓,并利用船舶儀器設備比如,雷達、AIS、等核對避讓效果,及時做出避讓調整,直到駛過讓請。對于未按《規則》采取行動的漁船,可以鳴放汽笛以示警告,或用VHF進行協調。
④漁區航行,應對漁船可能不按照《規則》采取行動或其護網行為有所戒備。
⑤值班駕駛員應熟悉理解《規則》,同時還應對當地的漁民習慣有所了解。
⑥漁區航行應特別注意漁船的動向和其漁具伸出的方向,避讓漁船的同時避讓其漁具。
⑦值班駕駛員應對船舶相關參數(航向穩定性、旋回圈、保向性等)做到心中有數。還應熟練掌握各種航海儀器設備的操作。
⑧漁船密集區航行,切不可盲目信任雷達,另外通知機艙備車,備錨航行,轉自動舵為手操舵。
結 語
即使是在航運業不景氣的今天,船舶與漁船間的碰撞事故仍時有發生,這其中與多數漁民不懂《國際避碰規則》,整體素質不高,工作環境艱苦,安全意識淡薄等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為改善海上營運環境,減少船舶與漁船間的碰撞事故,避讓雙方均應特別重視其中的人為因素,按照《規則》積極主動采取行動,特別謹慎駕駛。
參考文獻;
[1] 孫文強.船舶避碰與值班.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3.
[2] 丁維明.漁船作業避讓的安全距離.中國航海,1986.
[3] 王威.中國沿海商船避讓漁船淺析.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4] 國際海事組織.《1972年國際避碰規則》,2003.
作者簡介:崔東海,男,1964年,江蘇南通,大專,船舶駕駛,江蘇省海洋漁業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