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友
摘 要:隨著我國的人口不斷增多,老齡化人口加劇,越來越多的老年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針對失能老年人更是如此,面對這些不能行動自如的老年人,加強對失能老年人的身心照顧是非常關鍵的。而且要最大限度的保障失能老年人的整體利益,使其享有應有的權利;本文將著重探討關于增能視閾下失能老人機構養老的社會工作介入問題,希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增能 視閾 失能老人 機構養老 社會工作
針對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上的弱點,也是社會上的焦點。失能老年人也是這個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加強對失能老人的關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代所趨。失能老人的養護問題不僅體現在養老機構床位供不應求,更體現在其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在整體上有所提高。因此在這里要特別強調廣大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幫助改善其現狀。
一、增能理論簡介
增能主要是通過外部干預增強個體的能力以及對權利的認知,以削弱無權感,進而提高社會參與度。所謂的增能理論的最終目標也就是要達到妥善解決失能老人的贍養問題,以提高社會的認知度、參與度為準繩,旨在幫助失能老人尋找內心歸屬感,增強幸福生活指數。增能路徑主要包含著三個層面和兩大模式,三個層面是指個體層面的自我效能和權利感的提升、人際關系層面的社會資源及社會支持網絡構建;以及社會層面的社會決策參與、自身訴求表達、社會公平的爭取。根據這三者的不同,其對應的有以下兩種模式:個體主動模式和外力推動模式,個體主動模式指的是通過個體自身增能的主觀能動性,以挖掘或激發個體增能。外力推動模式主要是指通過外部力量來促進個體的增能,并且在內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實現持續增能。以上這些理論一直是作為廣大的社會工作者工作的準繩和參照點。
二、增能理論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失能機構養老服務的可行性
增能理論作為社會工作的主要分析機制,在社會工作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與此同時,要掌握好增能理論,不斷為社會工作者帶來福祉。增能理論主要是通過外部手段來增強弱勢群體的力量,讓弱勢群體在社會上同樣享有普通人一樣的權利,不斷提高養老院的服務質量和設施水平。本身由于養老院的生活相對來說是比較閉塞的,社會廣大群體若是不大力參與,那么養老院的生活完全是處于被動的狀態。因此在增能理論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機構的可行性點之一主要在于改善失能老人的弱勢地位,人性化的服務主要在于將以往的關注物質層面轉移到精神層面,大力提倡關注失能老人的內心生活,強調失能老人在社會和個體當中的平等地位,改善失能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狀態??尚行渣c之二將失能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作為社會工作服務關注的重點對象,根據失能老年人具體的家庭情況、經濟狀況以及社會地位形成調查報告,然后根據分析出來的結果滿足不同失能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三、社會工作介入失能老人機構養老服務的個案實踐
濟南市社會福利院位于濟南市經十路22892號,始建于1948年,占地30畝,建筑面積12510平方米,主要職責是為濟南市內五區的“三無”老人、智障人員和社會上有入住需求的老人提供專業化和親情化的服務。目前在職員工均在300名以上,主要的專業護理和療養人員占據大多數,提供的床位共占據2450張,基礎的功能設備在353臺,在未來可能根據每個失能老人的不同需求,所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也會進行細致的劃分。
(一)預判失能老人機構養老常見的非醫學問題。失能老人入住機構最常見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由于年齡大,突然轉換到另一個新的環境,可能會產生身體或者心理上的不適,這個時候失能老年人可能會發生由于心理不適產生的身體上的疾病。若是失能老人突然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下,需要相關的家庭醫師或者是家人的陪同,以方便隨時梳理心理上的問題,然后讓失能老人從內心接受新的環境。這時需要社會工作者加大關注和引導,以便失能老人能接受家屬陪同,提高心理歸屬感。
(二)做好不同角色和職能的切換
2.1活動組織者。濟南市社會福利院結合老年人不同的差異化需求,根據老年人的不同興趣組織老年人參與不同的社區文化生活或者是戶外娛樂生活。社會文化生活一般主要包括書法、競賽、棋牌、文字、閱讀等等,通過這些活動能增加每個老人的參與感,雖然身體上存在著某種缺陷,但是以上這些活動都跟身體上的缺陷無關,積極組織這類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戶外娛樂活動當中,主要組織的是戶外茶會、戶外釣魚或者是戶外賞春等活動。
2.2服務提供者。福利院的服務質量在當下必須要有保障,根據服務質量的高低直接能判斷出整個福利院能為失能老人提供的基本保障。因此在福利院的日常生活保障上除了要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外,還要積極組建公共服務區域,以滿足不同失能老人的特色化需求。比方說有的老年人在休閑時間愿意多做做戶外運動、聽聽輕音樂或者是古典音樂,那么就積極組建不同愛好者加入,以幫助失能老年人在精神生活上填滿空余,增強對社會的認同感和家庭歸屬感。
2.3資源的整合者。濟南市社會福利院在并未引入社會工作之前,本身在福利院內部就組織了一些比較常見的精神文化活動,用來增強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引入社會工作后,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逐步的增多,因此將通過社會工作實現對外對內資源的有效整合是至關重要的。在資源整合的過程當中,要格外注意到將對接外部社會團體和資源,以做好充足的準備來提升老年人接待工作的質量,以滿足不同老年人在社會志愿者參與服務的時候,提高對志愿者的滿意度和彼此之間的信任度,方便失能老人在個性化服務當中社會歸屬感在提高。
(三)成效。在通過社會工作的不斷介入之后,養老工作的質量也明顯在提高,在濟南市社會福利院當中能體現的是為失能老人提供的服務質量明顯有所上升,可以清晰看出通過組織各種精神文娛生活后失能老人從被動局面,轉為主動局面,而且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精神狀態。但是由于在社會工作實踐當中存在著志愿者人數不多的現象,這是目前有待改進的地方。
四、增能視角下失能老人機構養老社會工作介入的路徑研究
(一)立足優勢視角重新審視失能老人。失能老人無論是在家庭當中,還是在社會當中都屬于相對來說比較弱勢的群體,對失能老人加強關注和照料是每個社會工作者都應該要做的事情,幫助失能老人在喪失了自理能力之后,還能忍受身體上的特殊性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失能老人不能在社會上獲得和普通人同樣的地位,不被受到重視是常有的事情,立足于增能視角下,將老年人的個人價值充分挖掘出來,增強個人魅力,尋找到個人價值,重新找回自信。
(二)以精準識別失能老人及家屬需求為起點定制增能計劃。在對失能老人展開深入的調查之后,失能老人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也在進一步得到深入的挖掘,挖掘出老年人實際的需求從而根據外界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將為其制定出有特色化的個性需求方案,并且將失能老人的個人需求放在首位。失能老人的個性增能計劃的定制主要依賴的是個體身體狀況、心理狀態以及社會活動能力,多數老年人在這些方面都存在著普遍的訴求,將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這些需求放在首位定制計劃是關鍵。
結束語
總而言之,失能老人在社會上是屬于弱勢群體的那一部分,關注失能老人在社會上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需求,是在增能領域下社會工作者當下的主要任務。同時做好失能老人的心理工作是比較關鍵的,由于心理上出現問題導致身體上出現嚴重的疾病的個例是數不勝數,因此關注廣大失能老人精神生活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每個社會工作者工作的出發點。
參考文獻
[1] 周慧. 失能老人精神慰藉的個案工作介入[D].南京師范大學.2016(34)
[2] 呂浩然. 維漢老年人的互助養老方式及其社會支持系統的比較和闡釋[D].浙江大學.2018(23)
[3] 張秋平. 養老機構中半失能老人心理適應不良的個案工作介入[D].長春工業大學.201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