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鍇
【摘 要】說傳統戲曲是一種遺產,人們一般不會有太多的爭議,但是說戲曲是一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接受的。事實上,人們已經習慣把“遺產”和金錢、房屋等物質相聯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為人們研究戲曲提供了新的思路,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看戲曲,我們就會發現,在戲曲的傳承、活態、價值和生態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特點。對這些方面展開具體研究,是戲曲研究發展的新趨勢。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研究
中圖分類號:J8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046-01
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進行研究
對于物質傳承而言,就是在戲曲應用中對于舞臺具體物件的傳承,傳承人對于祖祖輩輩使用過的各種舞臺器具在更新換代中將其保留下來進行有效保管和存管,以及再次對于工具的使用,對于這些傳承過程中的器具來說,往往其特點都是靜態不動的,傳承人對其進行保管只能是保管或者是再使用,不能夠對其進行一定的更改[1]。比如戲曲中的道具以及各種文物出臺的相關文件、各種樂器等,這樣的物質遺產只能是用于展出和研究,也都屬于對物質的傳承。
對于非物質的傳承而言,這種傳承指的是對戲曲的唱曲方式、表演方式以及舞美設計等的傳承,戲曲從業者對于上代人流傳下來的經驗心得體會進行一定的總結,從而在表演方式上不斷進行創新,從而讓戲曲得到更加廣泛的發展和傳播,從而做到戲曲在傳承過程中不斷發展[2]。另一方面,對于非物質遺產來說,其特點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動態的傳承。在對以往的戲曲研究過程中,首先都會從戲曲的作者、演員等基本方面開始進行研究,知曉這方面的歷史特點。在對劇本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過去的研究分析我們往往注重的是文學劇本部分,并且通過對比分析,知曉在不同的時代其呈現出來的形式是各異的。從而通過這些方面來讓我們對繼承關系進行思考探究,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中,對于戲曲是怎樣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戲班之間進行傳承的,卻沒有更多細致的研究。在對時代演員的狀況及歷史進行考察時,很少會對具體傳承過程有所思考。對于非物質遺產的傳承而言,至少需要有三個方面的研究,一是如何進行傳承,其方式是什么;二是對于傳承人的研究,傳承人的基本信息狀況;三是繼承了哪些具體內容。
二、價值系統的研究
在聯合國的相關組織中,通過出臺相關文獻確定了如果要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要滿足這些方面的價值體系。一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作品的特殊價值體現出來,在文學方面能夠體現民間傳統文化的特殊價值。二是在出臺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在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就明確提出,要讓他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同樣的認同感和歷史感,進而在發展過程中對于發展文化的多樣性的表述。事實上,我們在對戲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需要保持這樣的一個觀點狀態,即在民族遺產中戲曲作為一種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戲曲的研究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發揚光大。但是,在過去,我們對戲曲其實并沒有進行過多的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清楚知曉對于價值體系而言是需要主體和客體相互之間的肯定和否定的,戲曲的價值體系中,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從客體的角度看,戲曲的價值就是讓主體的各種需求得到一定程度上面的滿足;從主體的角度看,戲曲的價值就是使人們在觀戲的過程中需求得到滿足。對于戲曲來說,只要其中的內容和屬性能夠讓主體的需求得到滿足,那么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這樣的戲曲就是有價值的。
在研究戲曲的價值時,我們不能只是從主體或者客體方面出發,應該要將目光放大,從整體出發。可以從一個具體的實例中進行分析。如在廣東有一所業余皮影戲班,在當地來說也是有一定的名氣,每年都有固定的時間進行演出,其主要工作人員都是退休的職工或者是當地的農民。從皮影這一主體上來講,整個表演包含了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群。對于他們來說,皮影戲的價值需求都是不一樣的[3]。而從客體方面來分析,皮影戲中的各種表演其實就是為人們提供一種價值的滿足,價值的滿足就是價值關注的具體對象。在目前來說,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民族遺產的號召之下,當地的皮影戲對于當地經濟的發展有了一定的促進,這也是他們的價值追求。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知道內在價值決定了戲曲的發生和存在。只有通過其內在價值才能夠對戲曲形成一定的影響。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的出現,促使我們對戲曲本質和戲曲研究進行重新思考。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看戲曲研究,就會發現我們以前忽略的問題。思考這些問題才能為今后的戲曲發展開辟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范小虎.城鎮化進程中地方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與對策——以“天下獨一戲”安徽阜南嗨子戲為例[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3):89-91.
[2]張秀麗.論“送戲下鄉”對安徽省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38(03):125-128.
[3]周愛華.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