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飛
摘要:語文是小學的主要科目,是小學生必須必須學習的課程,而識字是學習語文的第一步。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識字是學生閱讀和寫字的基礎,是學生學習文化的開始。課程改革逐漸深入, 部編教材的普遍使用,對學生識字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積極探索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策略, 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和能力。本文根據目前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最后將提出的策略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 識字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2-0206-02
一、 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愛玩、好奇心強,是低年級小學生的天性。傳統的識字教學枯燥乏味,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取得良好的識字效果。低年級語文老師應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欲望。例如,上課借助生字卡片游戲檢查學生的生字掌握情況,學生們課前準備好生字卡片,上課按照老師的指令,將這些卡片分成兩排,老師說一個生字,學生們迅速找出那個生字,看誰找的又準又快,游戲結束后,學生們邊讀生字邊收好生字卡片,通過生字卡片游戲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生字,又可以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生字掌握情況。老師還可以把字編歌,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例如:“十下一橫便是土”“木上有撇便是禾”,等等。還可以玩猜字謎的游戲,如:房子上有一點是什么,是寶蓋頭。通過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學生的識字興趣被激發起來以后,他們會主動識字,識字的積極性很高,識字也就變得容易了,效果還很好。
二、把握識字規律,實施科學識字方法
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兒童識字與成人識字不同,兒童識字根本不會像成人那樣去分析、理解字的偏旁、部首、表音、表意、象形、意義等各種內部結構關系,而是把一個個漢字當成一個個完整的、由若干線條組成的“圖形”來識記的,是一種“整體模式識別”。因此,我們不能忽視了兒童這一識字規律,應因材施教,實施科學的識字方法。例如部編版一年級上冊《口耳目》這篇文章,學生需要認識“口、耳、目、手、足”這五個生字,而其中“口、耳、目”三個生字的識記,就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圖形”來進行識記,因為這三個生字屬于象形字,象形字就是按照事物的形狀描繪而成的文字。把它們當成一個個完整的圖形進行識記,既把握了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規律,又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
三、拓展學生識字途徑,增加學生識字量
(一)在閱讀中識字
1.清楚低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定位
低年級識字教學有一個原則:“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意思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一個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記生字,是隨文識字,而不是孤立地識字。在閱讀中識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還能減輕老師們的教學負擔。因此,低年級課文識字的策略是“寓識于讀”。
2.寓識于讀
要把識字寓于讀課文的過程中,借助于課文注有漢語拼音的優勢,力求在讀書的過程中認識生字,充分發揮學生整體感知事物的能力。要在課文的具體語言環境中感知和認識這些生字,不能脫離課文進行孤立的識字教學。
(二)在活動中識字
1.通過讀書比賽,增加學生的識字量
老師可以利用上課時間或者課外活動時間組織讀書比賽,讀的準確、流利的同學可以獲得積分卡,學生們對積分卡感興趣,這樣就會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從而增加學生的識字量。
2.通過制作識字小報,增加學生的識字量
老師鼓勵學生用識字小報的形式記錄自己在家認識的生字,識字小報可以一周做一張,一周評比一次,做的好的同學可以獲得積分卡,用這種方式激勵學生多讀書,雖然說用這種代幣式的獎勵不好,但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幫助學生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在低年級使用這種方法還是不錯的。
(三)在生活中識字
1.教師引導學生識生活中的字
字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漢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商場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時認一認漢字;在逛街時留意一下路邊的漢字;旅游時關注一下城市名和景點名,這些都是學生們認識生字的資源。
2.老師教導家長參與學生識字
老師可以要求家長有意無意地問孩子,這個字是什么,那個字怎么讀,對孩子不認識的字要耐心指導,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
四、靈活運用識字方法,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一)互助激趣法
學生提前準備好這節課需要認識的生字卡片,同桌進行互動。上課復習生字時,可以借助這種方法。同桌之間互讀生字卡片上的生字, 當自己手中的生字卡讀錯而對方讀正確時, 由對方糾正讀音, 并將生字卡片交給對方。剛開始可能同桌之間的卡片數量會相差很多,但是認讀一段時間后,卡片數量就會相差很少,直至數量相等。以此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二)歸類識字法
從漢字的造字法來看, 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 都有一定的規律。教學時, 我們如果能夠幫助學生進行適當的歸類, 既對學生提高識記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又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例如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就引導學生對生字進行歸類識記,帶“氵”偏旁的生字基本都和水有關,帶“扌”偏旁的生字基本都和手有關,帶“艸”偏旁的生字基本都和花草有關等等。在這個歸類的過程中,學生還會認識一些課外的生字,拓寬了學生的識字面,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
(三)加減換偏旁法
加上偏旁組新字, 去掉偏旁組新字, 換上偏旁組新字。引導學生將新學的字與之前學過的字產生聯系,在學習新的生字的同時,復習以前學過的字,進行對比記憶,可以提高學生們的識字效率。
作為新一代的一線教師,在識字教學中不能總被傳統的教學思維束縛,應勇于創新,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識字水平,創新識字教學方法,不斷優化教學策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學生主動識字的意識,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顧平.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有效策略的多元化[J].教育教學研究,2012.
[2]徐惠君.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十法”[J].江西教育,2018,北京:(12):4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