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露
【摘 要】揚琴自傳入我國后,深刻影響了我國音樂發展史,尤其是其在戲曲中的運用,更是豐富了戲曲的情感表達,給觀眾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和視覺體驗。
【關鍵詞】揚琴;音樂;戲曲;伴奏;藝術
中圖分類號:J632.5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098-01
幾十年的歷練我更加深入了解揚琴在戲曲伴奏中的重要性。它讓戲曲伴奏的效果更加良好。為使揚琴在戲曲伴奏中發揮出更好的效果,需要不斷增強其整體的藝術表現力,更需要我們伴奏員在進行伴奏的同時要不斷進行思考和研究,熟練掌握戲曲音樂的節奏變化、旋律起伏和情緒的轉換,提升自身的音樂修養、理論修養和專業知識以及藝術的感悟能力。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揚琴對戲曲的影響都是重大的,對于推動戲曲創作以及優化戲曲伴奏都有著不可小覷的意義,將其稱之為“戲曲中的瑰寶”也不為過。從幼年起我便與揚琴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柳琴戲簡介
柳琴戲是活躍在蘇魯豫皖交界的一個地方劇種,又稱“拉魂腔”。主要伴奏樂器有柳琴、揚琴、二胡等。從唱腔的視角來看,柳琴戲屬于高腔音樂的范疇,主要由民間說唱音樂演變發展而來。因此,觀眾可以從柳琴戲中明顯感受到其說唱性的特點。它的音樂風格具有高亢樸實及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特色。柳琴戲的曲調比較靈活而多變。各種板式都是1/4節拍。現在的慢板已經改良為3/4節拍。眾所周知,唱腔從開始到終止的這個過程中,切分音是使用較多的,由此也使得觀眾在聽柳琴戲的過程中,能夠明顯感受到節奏的變化,明顯體會到柳琴戲與其他戲曲在節奏上的區別。
二、柳琴戲的發展
對柳琴戲的伴奏我們順應時代的發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一改往日的齊奏,采用柳琴戲伴奏音樂進行協調搭配,結合劇情內容讓伴奏風格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豐富音樂的感染力。戲是主體,伴奏是襯托,揚琴要與樂隊融為一體,對劇情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伴奏中一定要靈活處理好音樂的“靜”與“動”、“強”與“弱”、“含蓄”與“激情”的關系,充分發揮自身對揚琴藝術的修養和對音樂的審美觀。
三、柳琴戲演奏技巧
例如,由著名導演謝平安老師執導的精品劇目《孽海花》一劇,其中有一段揚琴獨奏音樂,即第三場敫桂英與王魁在海神廟離別時的場景。在戲曲中常用于唱腔前的音樂部分如下。
(插入樂譜)
6,i丨56i7丨6,i丨5624丨3丨2,6丨54丨33432丨7,3丨235丨6丨丨
敫桂英唱:求神靈保郎君春風得意
念憐他勤苦讀三更燈火五更雞
奴從此深鎖重門繡簾緊閉
一程程風朝雨夕算君歸期
王 ?魁唱:孤身做客三千里
敫桂英唱:一日思君十二時
在此演奏時我精準運用揚琴的演奏技巧,把自己融入到角色和規定的情景當中,通過琴聲恰到好處地運用節奏的長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聲音的虛實結合,音色的剛柔濃淡等技巧把二人柔情蜜意、萬般不忍離別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一名合格的演奏員怎樣才能準確地在劇中表達情感?我認為,不但要擁有嫻熟的演奏技巧,更要培養富有歌唱性的演奏能力。為此,演奏員在演奏過程中要著眼于戲曲的感情和韻味,將其融入到樂器演奏環節,提升戲曲的表現力和魅力。只有這樣,才能夠與戲曲人物融為一體,具有感染力,并且打動觀眾。
藝無止境。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一定要不斷挖掘揚琴的演奏技藝,去掌握和理解各個曲調的特點。為此,戲曲演奏員可以在互聯網終端尋求相關的資源,也可以虛心向老藝術家求教,體會到戲曲伴奏的魅力。一些老藝術家常說“會唱才會拉”,能唱的比演員還要好,伴奏起來演員和樂隊的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如魚得水。老藝術家之所以能夠快速融入到戲曲伴奏當中,生動形象地為觀眾帶來豐富的演奏節目,是因為老藝術家永遠都保持一顆學習的心態,愿意與演員進行良好的交流以及溝通。
除此之外,在音樂創新性不斷加快的現階段,演奏員還應當多加思考問題,從多個角度來分析自身存在的缺陷,不斷完善和提升自我的伴奏技術和演奏水平。演奏員要加強揚琴以及其他樂器的實踐應用能力,真正做到樂器之間的融合以及創新,使自己在演奏過程中能夠游刃有余,準確無誤地為觀眾呈現優質的演奏作品。演奏員只有完全投入于音樂與唱腔中,才能真正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真正做到琴人合一,相得益彰。
四、結語
戲曲藝術在中華民族音樂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對于音樂愛好者而言,既要吸收借鑒戲曲中優秀的因子,也應當充分汲取外來因素中所蘊含的營養,不斷革新自身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水平。本文就揚琴在戲曲中的應用展開了闡述,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為音樂愛好者使用揚琴和創新戲曲提供相關參考。相信在理論界以及音樂愛好者的努力下,揚琴會邁向更高的發展層次,我國音樂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會提升。
參考文獻:
[1]宋楠.柳琴戲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探析[].當代戲劇,2018.
[2]李萌.柳琴戲的發展過程及存在的問題[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
[3]王夢瑤,王丹,金皓月,穆曉麗.“互聯網+”模式下徐州柳琴戲的現狀與轉化創新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