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綜合材料觀念的多樣化加深,在當代藝術的發展系譜里裝置藝術、觀念攝影、視覺藝術等都顯現出多元發展的綜合材料展示特性,在平面與立體、時間與空間、個展與群展的綜合實踐中,體現出材料觀念性在當代藝術多維發展中的趨勢與主要特征。在涉及當代藝術中綜合材料的滲透和應用的激烈爭論中,重要的不是受限于何種材料、何種方法,抑或是糾結于畫還是制作,而是藝術家對世界的洞察力及其在有限思維空間中探索無限的能力究竟如何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綜合材料;當代藝術;價值解析
中圖分類號:J211.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140-02
當代藝術的發展,常常伴隨著對繪畫邊界的一次次試探與突破不斷前進的,時至今日,材料藝術的語言、媒介、形式與觀念仍在推陳出新。雖然作為傳統藝術的繪畫形式意味、技藝、手感乃至思想性,仍對許多藝術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但純粹架上繪畫多少被視為一種保守并趨于邊緣的藝術樣式。在涉及當代藝術中綜合材料的滲透和應用的激烈爭論中,重要的不是受限于何種材料、何種方法,抑或是糾結于畫還是制作,而是藝術家對世界的洞察力及其在有限思維空間中探索無限的能力究竟如何思考的問題。而且,隨著綜合材料觀念的多樣化加深,在當代藝術的發展系譜里裝置藝術、觀念攝影、視覺藝術等都顯現出多元發展的綜合材料展示特性,在平面與立體、時間與空間、個展與群展的綜合實踐中,體現出材料觀念性在當代藝術多維發展中的趨勢與主要特征。
以當下極為盛行的綜合性展示為例,一個走在時代前沿的個展或群展,最終總要圍繞當代藝術觀念展開藝術探索和理論研討,其中綜合材料式藝術探索展示的途徑與手段豐富多元,讓我們耳目一新。上海群展“越界”是基于繪畫的同時探索當代藝術多元發展的嘗試。展覽通過二十六位藝術家在不同語境下的實踐,挑戰傳統框架和途徑,策展理念建立在對當代藝術的媒介、語言、圖像及觀念的微妙延展做出判斷。展覽的效果出人意料,同質的差異性和異化的統一性成為展覽的兩條詮釋路徑,時而平行,時而交叉,使這個展覽看上去頗有些迷幻色彩。入口處,李青的織錦作品“用現實的雙目來攝取現實中的幻象”,為展覽定下基調,繪畫上的圖示、痕跡、標記或表象并不意味著它要揭示繪畫的真相,而應建立在藝術家的主觀意識之上,藝術家對畫面或簡或繁的處理,代表了他們對當代藝術世界的認知角度。莊輝和旦兒以各種花布樣式為主角,創作了版畫《中國綢緞》,旦兒還創作了身穿花內衣的女人《無題》,兩組作品并置展出,巧妙地吸引觀眾的看點。在吉磊的繪畫《倒影》、黃宇興繪于床板上的《氣泡》以及倪有魚的《蓬萊》中,都多少帶有一種類似于迷宮效應的視覺游移感。畢蓉蓉的作品《時間的灰度》是一個詩意的隱喻:果綠色的筆觸在輕盈的帷幕上散落、飄蕩,窗外的外灘風景若隱若現,抽象與具象難分難舍,現實與幻象合二為一。展覽的主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繪畫形式和材料的實驗與突破”,但顯然,此類展覽不只滿足于對藝術常規化的討論,策展人更期望觸及到關乎當代藝術本質的話題,如藝術思維洞察力、當代視覺結構、當代藝術發展主體與客體及其關系。
有些作品的構思和形式具有游離于內心體驗和反復試驗再現的效應,主題性和私密性融入其中,在其強烈視覺背后,觀者深刻體會到當代藝術的思想性和觀念性。這與綜合材料恰當運用到藝術作品思想層面具有直接關聯,此類作品大多蘊涵對文化和社會以及人類存在現狀的深層思考。與往常展覽不同,在仁廬舉辦的陸揚個展即是一場令人不安的秀,不斷挑戰禁忌,試探人們對于癌癥的底線。不同類型的媒介包括玩偶裝置、熒光上色的癌細胞標本、錄像裝置、霓虹燈與繪畫展覽空間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一種醫院的氛圍。初見時,這些癌細胞或淋巴結似乎真的如玩偶般“可愛”,但逐漸人們會覺得“不太好”,甚至“心情焦慮”。為什么觀眾會有這樣的體會和心理活動呢?為什么陸揚要做這樣的作品?《臨床醫學的誕生》中法國哲學家??抡J為實證主義的提出和科技的發展如現代醫院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和理解,陸揚對福柯研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這本書序言中的一句話:“此書與空間、語言、死亡有關,更與眼見有關,教人直視?!?/p>
在當代藝術表現途徑中,綜合材料藝術實踐蘊含著突出的時代特點和中國傳統人文關懷,這些特征使藝術作品極富視覺感染力。與傳統藝術表現手法存在較大反差,打破了傳統單一和固有的平面樣式,綜合材料藝術家使用的媒介材料呈現出多元化特點。作為一位活躍于當代藝術界的先行者,美籍華人藝術家鄭學武曾經做過不同材料的裝置作品。從最初運用壓、印、拍、敲、擦、寫、噴、貼等多種手段“動手做”平面藝術作品,享受“做”的樂趣,再到近年三維空間中自由和隨心所欲,最終他還是在“紙”這種再普通不過的材料上找到了做裝置的新感覺。新的裝置作品選擇的紙材取自中國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報紙,通過卷和搓的方法使每一張報紙變成一個紙卷兒,再著以清漆使其光亮,美觀之外也是防蟲咬和防潮濕,而后每八十根紙卷兒一組編結成為簡,這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并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載體一一竹簡的樣式,他稱其為世紀文本。世紀文本的完成歷時兩年,共使用十二萬張報紙,編成一千五百個簡,另配套制作有相應的明式老榆木書案十件和三十個老榆木的民間木箱,它們古樸典雅,既用以展示文本,同時也是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當記者問他為什么選擇報紙作為材料表達主體時,他說所有發生在當代諸如文化、科技、政治、經濟等大事;明星是非和家長里短等無聊事,這些足夠多的時代信息,統統承載在薄薄的一張報紙中,當今天成為過去,這些報紙已然是歷史書。他認為世紀文本是記載歷史的特殊的書,這里面裝滿了這個時代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但觀眾又無法去讀它們,卷里內容只是一種存在而已,存在于文字與非文字、閱讀與非閱讀的悖論中。藝術家選擇書案和木箱作為世紀文本的最終歸屬,是因為它們與簡從來就有著密切的關系——書案乃讀書之用,箱子用以藏書,每一個展開的簡都是一幅單元文字組成的材料個體,所有的藝術材料集合將呈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體驗。“世紀文本”除了在專業的美術館、畫廊展出,還歷經曲阜之行。原本這套裝置作品的靈感就是來自于春秋時代的竹簡,人們世代參拜孔林、孔廟、孔府,時至今日,當作品置身其中,油然而生出跨越時空的諸多思考。當觀者帶著莊重的心情和嚴肅的態度觀看作品,與傳統文化對話時,曲阜地理位置的象征意義使作品更具有“行為裝置”的意味。從文化的角度說,世紀文本滿載著當今世界的無數信息置身于神圣之地曲阜,與古老的傳統文化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與交流。
當代藝術發展中的材料運用與拓展,已經成為當下很多藝術實踐者研究的課題,但在具體的作過程中,每位藝術家運用材料的方式和對材料的解讀各不相同,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隨著實踐者對媒材藝術語言的研究與學習的不斷深入,他們對材料的駕馭也更加嫻熟,材料內涵和藝術價值在當代藝術中也被更加準確地傳達出來。在人類歷史與文明沉積背景下,綜合材料在當代藝術發展的價值解析蘊含了豐富的人文情懷和哲學含義,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當代語境的獨特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心懋.綜合繪畫——材料與媒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2]孫志曄.校企協同與高校應用型藝術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8.
[3]徐淦.裝置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4]張元.材料與表現[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