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甜 高憲春
【摘 要】隨著媒介融合不斷發展,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使得當前媒體在公共領域構建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本研究從公共管理學、新聞傳播學等多角度分析討論當前媒體構建公共領域的現行模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探討利用短視頻新聞這種方式去構建公共領域,并通過上述分析提出對當前短視頻新聞發展及構建公共領域的建議。
【關鍵詞】媒介融合;媒體;公共領域
中圖分類號:G21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223-02
一、我國媒體構建公共領域的現行模式
(一)新媒體成為媒體構建公共領域的新空間。不同于以往傳統媒體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舊方式報道并引發公共議題的“一對多”模式,媒體融合的不斷發展使得公共議題的傳播變成更加快速的“多對多”發散式傳播;同時,不同于傳統媒體構建公共領域的“定時定點”,公共議題在社交網站、論壇、視頻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它們正在擺脫傳統媒體僵化、繁瑣的舊模式。這些新媒體空間及平臺可以向公眾隨時隨地展示其特有的公共性,同時也更加快速便捷地接受來自社會各界不同聲音,將社會大眾的輿論以另一種簡單快速而又全面的方式展出來,從而構成一種“公共空間”。
(二)網絡輿論作為新媒體構建公共領域的新手段。在信息網絡社會,網民可以在各種新媒體平臺針對某一公共事件自由且自主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意見。當某個公共事件、議題引起網民很大關注,不同領域的人都可以對此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互不認識的人也能通過同一新媒體網絡平臺對同一事件進行交流討論,這就形成了網絡輿論,進而形成在同一價值及利益基礎上的公共空間。
(三)網民成為媒體構建公共領域的主體。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媒體尤其是各種新媒體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也使得網民的公眾話語權表達更加自由便捷。在媒介融合不斷發展的今天,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受眾,人人都能更加直接正面地接近不同類型的媒體及各種公共議題,同時網民會主動、自發針對某一事件深入探究及利用微博、微信、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移動互聯網AAP等新媒體平臺通過文字、圖片、音頻、短視頻等形式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建議。
二、構建公共領域的新探索——短視頻新聞
根據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短視頻用戶規模迅速發展,截至2018年6月,用戶已經達到5.94億,占整體網民規模的74.1%。隨著媒介融合不斷深入發展,短視頻正在以其短、易、快的特點占據人們碎片化的時間,部分自媒體及主流媒體在開始在新聞傳播領域探尋短視頻發展的價值與機遇。
(一)用戶生產(UGC)內容的短視頻新聞。這類短視頻新聞的優勢之一在于其制作的技術要求、制作成本都比較低。比如梨視頻,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拿起自己的手機去發現身邊的新聞、故事,通過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發布出去,這里可以看作是公共領域里所說的“私”;但是由此網民進行討論,不同的個體針對同一事件發表看法,越來越多的個體針從不同角度的思考、交流、探討,這就形成了一種公共性社會議題或者社會網絡輿論,由此“公”的領域就逐漸形成。UGC短視頻新聞的優勢之二在于其開放共享性,用戶生成制作的短視頻在其選題制作及后續發布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性。不同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喜好及生活環境、學習工作經歷等等隨意選擇自己想要的題材,制作完成后可以將短視頻新聞傳播到各種網絡平臺與其他用戶共享。
(二)專業新聞團隊打造(PGC)的主流短視頻新聞。這類短視頻新聞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在新聞選題上會更加嚴謹,而且一般以社會、經濟等公共性議題為主;這與哈貝馬斯對于公共領域解釋中的關注普遍利益相吻合,不同于個體用戶生產短視頻,由專業團隊打造的短視頻新聞是由一個團體而共同完成,這代表著他們的選題產生過程會有一定的組織性、專業性、公共性。其實可以看作是在這個團隊內部已經形成一種小范圍內的“公”,通過這個小范圍的“公”傳播出去后成為更大的“公”,從而進一步形成我們所要探討的公共領域。二是由專業新聞團隊打造(PGC)的短視頻新聞在構建公共議題及傳播渠道和影響力等方面相較于用戶生產(GUC)內容的短視頻新聞有更大的優勢。這類短視頻新聞依托于主流媒體固有影響力,使得其內容的生產更加專業,報道更加深入。我們一般認為短視頻雖然相較于長視頻有傳播速度快、去中心化、內容指向性高等這些優點,但是從深度報道方面而言,短視頻新聞的影響力深度和廣度還是沒辦法與長視頻相比的。PGC短視頻新聞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短視頻新聞在這一方面的短板——專業資深的媒體人員往往能用最精準的語言去剖析新聞事件的本質,從而為大眾構建出比較有價值的公共議題。
(三)短視頻新聞傳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我國短視頻新聞發展已經初步形成規模,如新京報的“我們視頻”、北京衛視的“北京時間”、南方周末的“原生視頻”等主流短視頻平臺,還有梨視頻、二更等偏娛樂化、資訊類短視頻新聞。但是在其傳播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由于時長限制,短視頻新聞尤其是UGC短視頻,在對復雜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沒辦法簡明扼要地把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解釋清楚,更有甚者可能會對新聞事件報道偏離事實;再比如網絡短視頻內容生產及傳播的便捷性可能使得一些不恰當的新聞事件成為社會輿論熱點,一旦把關不嚴可能會引導不良社會風氣,進而形成一種“偽公共領域”。
三、短視頻新聞構建公共領域的建議
(一)主流媒體與自媒體共同發力。當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體作為政府的喉舌,作為政府與公眾之間信息傳播溝通的渠道,在公共議題、公共領域構建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主流媒體正在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從技術、內容生產、編排制作等等方面去尋求融合發展,這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各大主流媒體積極順應媒體融合潮流,開發屬于自己的短視頻新聞客戶端,爭取以更加直觀便捷的方式向公眾傳達與大眾利益相關的各種公共議題。將主流媒體與自媒體這兩只武器共同利用管理好,主流媒體引導正確社會輿論、自媒體以正確的方式傳播發展出去,必會走出一條共同協作發展構建公共領域的新道路。
(二)內容為王,重視公眾議題。網絡時代,優質原創的內容始終是各種短視頻新聞甚至各種媒體不斷發展的制勝法寶。同樣,我們在利用短視頻新聞構建公共領域的過程也是如此,在短視頻發展元年,越來越多粗制濫造的、同質化的內容不斷充斥整個網絡社會。有些短視頻新聞的生產者,為了賺取流量,博得眼球,開始人為的“制造新聞”,將很久以前的新聞編一個新的時間地點,換件外衣又重新整合上傳就搖身一變成為了一條全新的新聞。不論作為傳統主流媒體還是新媒體,我們都要善于發現社會底層問題,把社會大眾關心的問題挖掘出來,通過短視頻新聞傳播發展,從而構建一種公共領域。
(三)樹立形象,打造王牌欄目。企業需要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來贏取公眾的好感,從而擴大其在消費者心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樣,作為媒體,我們也要利用優質的內容、專業的素養、極高的新聞敏銳度等去贏得公眾的信任與好感。打造一個屬于自己并有辨識度的短視頻新聞欄目或者平臺,持續產出一些高質量的內容,最大限度的聚集公眾視線,這樣“公”的領域才能逐漸形成并穩定發揮出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露鋒.短視頻作為新聞傳播新方式的發展前景[J].新聞知識,2016(07):38-40.
[2]王曉紅,包圓圓,呂強.移動短視頻的發展現狀及趨勢觀察[J].中國編輯,2015(03):7-12.
[3]匡婷.我國短視頻新聞的發展與傳播研究[D].南昌大學,2017.
[4]殷俊,劉瑤.我國新聞短視頻的創新模式及對策研究[J].新聞界,2017(1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