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琪
【摘 要】本文從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文化與翻譯的關系出發(fā),闡述了文化差異在翻譯中的不同表現(xiàn),主要包括歷史中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思維上的文化、生活習慣的差異。從文化差異的視角,論述了如何正確地對待文化視角下的翻譯的“異”與“同”。
【關鍵詞】語言;文化;思維;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230-01
翻譯中存在著許多文化差異。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人民創(chuàng)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這種文化差異導致了他們各自語言的巨大差異。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融與碰撞。中國著名學者王佐良教授在談到文化和翻譯時說:“他(譯者)處理的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大文化。”因此,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如下:
一、歷史文化差異
歷史文化主要是指人類社會不斷繁衍進步過程中長期形成的文明,其中有傳統(tǒng)文化、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英語文明和漢語文明的源頭、背景、社會規(guī)則有很大的差異。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貫穿著整個中國。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許多富有獨特意義的詞匯和俗語,如: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小心眼、白眼狼,鐵公雞等;而在英國的歷史中,人們長期受王室和教皇的壓榨和統(tǒng)治,所以有“國王瘋了,人民受之苦”的說法。英語中的成語和典故大多來源于古希臘神話和圣經,如諾亞方舟、獅身人面像之謎,盜取圣火、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創(chuàng)世紀、地上的塵土等。對于此類翻譯,只有真正地了解相應的文化才能夠將其翻譯得準確合理,將內容完整地傳遞給目的語讀者。
二、環(huán)境文化差異
環(huán)境文明和地理文明是指因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的條件不同而產生的文明。言語的反映蘊含目標語國度的天文知識和與一些相關的表示位置信息的詞匯。因我國處于亞歐大陸,而英國處于歐洲大陸,因為所處位置上的不同,就導致了兩個國家的人對“東風”和“西風”有著不同的看法。在我國,東風是指在遇見困難時或者在辦一件大事的時候有貴人伸出援助之手,使得事情得到圓滿,又指春天來的風,使得死氣沉沉的大地變得生機盎然,不管怎么說,在中國人的眼里,東風都是好的;而在英語中,東風和西風的意思正好相反。西風從大西洋吹來,使得世間萬物又富有了生機,正如雪萊所描繪的西風,這個西風是標志著革命就要到來,表達出了作者對未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就要逃離惡勢力剝削的喜悅之情。
三、心態(tài)文化差異
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是世世代代歷史發(fā)展的結果,這受宗教信仰,傳統(tǒng)文化,開放或保守的思想方式的影響,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思維和文明,因此他們有著不同的觀念、道德和倫理。例如,在中國文化中,我們講究的是團結就是力量,反對個人主義,提倡團隊精神,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講究奉獻與付出,這才是一個人價值的體現(xiàn)。但在英國文化中,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往往取決于這個人自身的高度,自我內涵的多少,提倡的是自我完善。韋伯斯特的“新世界詞典”共提供了141個以“我”為前綴的復合詞,“第九新學院詞典”中這類詞的數(shù)量為484個。這種體現(xiàn)在其他言語體系中是不敢想象的,漢語中就不會有這種現(xiàn)象。因此,“自我”在西方人眼中是有一定位置的。
四、風俗習慣差異
習俗具有廣義的自我定義,它就像文化一樣,有些習俗的存在對于譯者來說是不可譯的。例如,“有些寡婦結婚時候會哭,有些人說他們難過的想死,要尋死覓活,有的人結婚的時候要到男方家里祭拜天地,甚至那些人在洞房之夜砸蠟燭。”如果不了解中國的婚姻文化,西方讀者就不會明白為什么寡婦再婚時會哭,更不用說“尋生、尋死”和“砸花、砸蠟燭”這些詞匯所表達的行為是什么了。另外,如果把“祭拜天地”翻譯成“向天和地鞠躬行禮”,這會給英語讀者在閱讀時造成困擾。如果我們理解“拜天地”在中國是一種婚姻習俗,并將其轉化為“感謝上帝的庇佑”,這樣就會很容易理解了。
五、思維方式差異
在中英兩國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下產生了不同思維方式,中國人講究禮儀與謙遜。即使事實如此,在言語間也會受思維的影響表達出與事實相反的話,比如在中國人眼里受到表揚時往往會回應對方“哪里哪里,我做得還不夠好”。但在英國眼里如果因做得好而得到表揚是理所應當?shù)模灰Y貌地回應謝謝。而受思維的影響,一些漢語被翻譯成了相反的意思,例如:“緊急出口”被翻譯成“危險”,其實是危險時候的安全出口;“膚淺的”被翻譯成“皮膚淺”,其實是指沒有內涵;因此只有真正地用目的語的思維去翻譯,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
六、結論
在面對翻譯過程中一些文化上的不同與差異,我們要做的是在保持原文所表達意思完整的基礎上,結合目的語的文化特點,翻譯出易于讀者接受的譯文。這就需要翻譯者不斷地學習積累,在長時間的翻譯實踐中完善自我的文化積累,提高自我的翻譯技巧和加強對翻譯理論的掌握與運用。
參考文獻:
[1]馮為蘭.淺析母語文化與翻譯教學[J].教育戰(zhàn)線,2009:86.
[2]季羨林,張光.東西方文化議論集 [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3]李逸友.黑城出土文書 (漢文文書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88.
[4]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周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