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芳
摘 要:京劇、民樂、書法、國畫等都是我國文化瑰寶,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學校承載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以民樂文化為抓手,傳承民樂經典文化,讓民樂潤澤學生的美好人生。
關鍵詞:民樂; 傳承; 美好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100-001
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學校創辦于1904年,是為紀念昆山歷史上第一個狀元——衛涇而創辦的一所百年老校。學校遵循習總書記講話精神,以“狀元文化”精髓為引領,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多年來承載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以民樂文化為抓手,傳承民樂經典文化,讓民樂潤澤學生的美好人生。
一、民樂,讓校園孕育美好
學校始終以藝術文化為載體,努力營造民樂文化潤澤校園的氛圍,讓學校成為師生心中最美的校園。每天清晨,踏著經典民歌的曼妙旋律進入校園,開始一天的工作學習,身心愉悅;音樂課時段,全校孩子們歌唱動聽的民歌,吹奏簡單的民族樂器;愉快的興趣活動班時間到了,民樂社團的孩子們走向各自喜愛的天地,二胡、笛子、揚琴、中阮、琵琶、古箏……孩子們吹拉彈奏,漫步校園,耳邊時時縈繞著民樂聲聲。走入校園,圖文并茂的民樂文化廊,深入淺出地介紹民族樂器和民樂歷史。漫步校園,處處彰顯藝術氣息,處處呈現民樂文化,潤物無聲中浸潤滋養師生心田。
二、民樂,讓課程傳播美好
培養“合格+特長”的陽光兒童是我校的培養目標,旨在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合格畢業生的同時,至少擁有兩項藝術特長,其中一項為民樂特長。
1.堅實根基
1993年至今,以“衛涇”命名的民樂學院本著“傳承民樂文化,潤澤美好人生”為目標,歷經20多年,積累了課程實施的基礎。二十多年來,衛涇民樂學院排演的節目先后獲蘇州市、昆山市文藝匯演一等獎,多次蟬聯昆山市第一名,民樂隊受邀參加北京、江蘇衛視等電視臺演出,并接到澳大利亞音樂學院的演出邀請,1000余人次通過了各級別的民樂考級,150多名學生考入專業藝校和高等學府。
2.文化傳承
我校積極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我校“十三五”課題定為《小學民樂文化課程的整體建構與實施》,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讓傳統優秀文化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民樂文化課程”是中華傳統美育課程,是文化素養課程,是藝術實踐課程。本課程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使學生在參與感受中培養自身態度和價值觀,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啟迪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塑造崇高的理想和健康人格,并在對民樂文化內涵的理解中培養文化自覺,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3.課程實施
為了植入傳統文化基因,通過“一吟一唱一學一講一練”為抓手推進課程建設,踐行美好教育,為學生的美好人生奠基。
“一吟”:一二年級吟誦民歌民謠;“一唱”:一至六年級學唱多首民歌;“一學”:一至六年級每人學習一至二種民族樂器;“一講”:中年級講講民樂勵志小故事;“一練”:衛涇民樂學院培養有音樂天賦的學生,練就一技之長。
學校通過“課程普及”的方式讓所有的孩子走進民樂。學校編撰了4本民樂校本教材《民歌民謠》《基礎民樂》《衛涇民樂》《民樂小故事》,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掌握一技之長。全校學生學習《基礎民樂》,通過音樂課教授民歌,使得所有的孩子都會唱民歌;通過音樂課學習民族樂器,一二年級學習口琴,三四年級學習豎笛,五六年級學習巴烏,每個孩子都能熟練使用一兩種小型民族樂器。
學校通過“興趣提高”的方式鼓勵那些有較好音樂天賦的學生,遵循自愿參加的原則參加衛涇民樂院學習。學院開設二胡、琵琶、中阮、笛子、揚琴、古箏等器樂社團,通過外聘專家教師授課輔導和學校音樂教師訓練等方式來促進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培養學生自主積極的態度、合作的意識和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學校教師根據不同學科特點探索民樂滲透教學新模式,成就高效課堂,如:“民樂+語文”:將民樂與語文教學融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表達和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民樂+書法”:將民樂與書法教學相融合,美美與共,在優雅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書法,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樂+美術”:借助水墨畫作品烘托民樂所傳遞的意境,依托水墨畫技法感受民樂蘊含內涵,運用水墨畫筆觸展現師生對民樂的理解。
三、民樂,讓師生享受美好
學校每年組織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如民歌民謠節、器樂合奏賽、繪畫、書法、手抄報、講故事等比賽,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民樂藝術才能,為孩子的人生抹上一道亮麗的底色。長期以來,我校的民樂社團走進社區,走向社會,在互動中和社會人士建立起親密情感,為石小藝術教育贏得良好的聲譽。學校被評為蘇州市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民樂)學校、蘇州市藝術特色學校等,獲得了蘇州市器樂比賽二等獎,古箏伴奏的朗誦隊在昆山市中華經典誦讀比賽小學生組獲得最佳表演獎,每年有50余人次的學生參加民樂考級順利過關。
在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同時,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提升,經過多年的教授,每位音樂教師從不會民樂演奏到自發學習民族樂器再到精通兩三種民樂樂種,成為民樂的行家里手,為學校傳承民間藝術提供了人才支撐。1名老師被評為昆山市音樂學科帶頭人,兩位年輕的音樂、美術老師在昆山市藝術基本功比賽中分獲一等獎。通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很多老師不自覺中轉型為民樂課程的研發者,在民樂系列課程叢書的編撰中,《民歌民謠》《民樂小故事》很好地與語文、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教學等深入地融合,學科間教師因為民間藝術的一脈相承作了深度的探討和合作,教師群體因為民樂收獲成長!
羅曼·羅蘭說過:“藝術的偉大意義,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專業的民樂普及教育不僅意味著更專業的技藝,更意味著更專業的藝術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更加注重藝術教育為孩子心智、性格帶來的積極變化,引導孩子們真正地愛上藝術,愛上民族音樂,民樂讓教育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