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詠梅,夏小鳳,馬子鳳,姜宏
輔助生殖助孕過程中,臨床、實驗室和護理相互輔助,為病人提供一個安全有效的助孕方案,以獲得較好的妊娠結局。臨床醫(yī)生通過個性化超促排提供一定數(shù)量優(yōu)質卵母細胞及改善內膜容受性來提高妊娠率[1-3],實驗室胚胎學家從胚胎培養(yǎng)環(huán)境、操作技術等方面改善胚胎發(fā)育潛能[1-2],而護理方面往往局限于常規(guī)方式方法,對于心理干預是否能提高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 embryo transfer,IVF-ET)妊娠率,目前研究不多,且仍存爭議[4]。有研究認為心理干預能提高IVF-ET妊娠率[5-8],也有研究認為心理干預能有效緩解病人焦慮狀態(tài),但對IVF-ET妊娠率效果不明確[9-11]。因此,本研究旨在對因單一輸卵管性因素行IVF-ET的不孕病人進行心理干預研究,探討心理護理對病人心理健康及IVF-ET妊娠結局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一醫(yī)院因單一輸卵管性因素行IVF-ET治療的病人416例,按病人就診時間分為心理干預組(253例)和對照組(163例)。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方法 對照組病人行常規(guī)護理。對心理干預組病人,在IVF-ET治療全程中除了常規(guī)護理外,還采用信息-知識-信念-行為(information-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IKAP)健康教育模式對夫妻雙方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7]。心理干預組病人于進入周期時(干預前)和新鮮周期胚胎移植前(干預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i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病人心理健康狀態(tài)[12]。
1.2.1 常規(guī)護理方法 對不孕癥病人的身體機能進行全面評估,指導病人合理安排作息及治療時間,調整病人飲食,指導病人遵醫(yī)囑用藥。
1.2.2 心理干預方法 本中心設有心理咨詢室,每周四下午,對納入研究的不孕病人提供2 h咨詢。具體方法如下:(1)為不孕癥夫婦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診療環(huán)境,采用醫(yī)生和護士1∶1配比坐診模式,注意保護病人隱私。對待不孕癥病人,態(tài)度熱情、語氣親切、認真傾聽、耐心答疑,建立良好護患關系。(2)鼓勵病人說出內心真實感受、顧慮及期望。由心理咨詢專科護士在病人治療前運用SAS和SDS對病人夫婦進行心理狀態(tài)調查,使其認識到情緒與疾病治療的相互關系,促使其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遵從醫(yī)囑用藥,合理調整飲食起居、保持良好的睡眠、生活方式和工作節(jié)奏。(3)告知不良情緒對個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幫助其調整情緒,做好心理疏導工作,使其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配合治療。做好不孕癥病人丈夫的思想工作,讓其丈夫在生活和精神上關心體貼病人,使其體會到家庭的溫馨,減輕其思想負擔。(4)安排集體性心理治療,讓其與病友間產生思想共鳴,彼此傾訴、宣泄內心苦悶。并通過病友間相互鼓勵、關懷,使不孕癥病人放松心情,舒緩壓力。(5)邀請成功案例,與不孕癥病人現(xiàn)場交流經驗,增加其信心,使其認識到不孕不育的可治療性和治療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的可預防性。既要有成功的信念,又要有面對失敗的心理準備。
1.3 臨床妊娠評價 移植后30 d行B超檢查,見有孕囊、胚芽和原始心管搏動為臨床妊娠。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病人年齡、不孕年限、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基礎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xiàn)SH)、內膜厚度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心理干預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心理干預組在干預前SAS評分為(47.69±8.70)分、SDS評分為(44.11±6.43)分,干預后分別為(29.81±4.46)分和(23.74±3.71)分,干預后SAS、SDS評分均降低顯著(t=23.77、36.57,均P=0.00)。
2.3 兩組助孕結局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心理干預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天數(shù)、獲卵、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移植數(shù)、種植率、D3優(yōu)胚率及臨床妊娠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n總量顯著降低(P=0.02)。見表2。
在傳統(tǒng)觀念中,一旦夫婦不能生育,女性作為受孕主體,迫于丈夫、家庭的期望和社會輿論壓力,常會導致情緒低落、憂愁郁悶等心理上劇烈變化,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又往往會導致醫(yī)患配合及病人對藥物的依從性產生變化,從而更加難以受孕[13-14]。而基于IKAP模式的新型護理方案,可通過掌握病人文化程度、工作生活環(huán)境、飲食習慣等基本信息,詳細了解病人對不孕癥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并加以總結分析,制訂出相應詳細護理方案。李寧君[12]研究表明,基于IKAP 模式心理干預能夠有效轉變肥胖型多囊性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不孕病人生活方式,提高治療依從性。在本研究中,不孕病人干預前SAS和SDS評分均較高,說明IVF-ET病人的心理負擔重,對病人進行心理干預后,SAS和SDS評分顯著下降,說明此時病人能正確面對病情和積極應對治療,為后續(xù)治療打下良好基礎。

表1 單一輸卵管性因素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病人基礎資料比較

表2 兩組單一輸卵管性因素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結局比較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過度焦慮或抑郁會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激活,從而抑制下丘腦-垂體-卵巢軸[15],表現(xiàn)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催乳素過度分泌,雄激素過多;而下丘腦對壓力的反應所釋放的親皮質激素釋放因子會抑制性腺激素釋放因子的分泌,從而影響IVF-ET治療過程。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干預組病人使用Gn總量要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病人經干預后心理壓力降低,對藥物的反應性得到改善,減少了病人身體上和經濟上的負擔。此外,情緒激動使得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兒茶酚胺過多,引起子宮平滑肌收縮,從而影響胚胎的著床而降低臨床妊娠率[16]。在本研究中,干預組與對照組D3優(yōu)胚率和臨床妊娠率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均有較大提高。
綜上所述,對IVF-ET病人進行心理干預,能顯著減輕病人心理壓力,對臨床妊娠結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