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蕾,朱春燕,劉莉娜
小兒靜脈輸液是兒科治療的重要手段,穿刺成功率可影響輸液療效。病兒因年齡小、表達能力與自控能力差,護理依從性弱,因此,在護理與治療過程中存在較大的護理風險,易降低護理質量[1]。在小兒靜脈輸液治療中,如何處理與規范各種護理風險為現兒科護理面臨的重要問題[2]。為進一步探究環節質量控制應用于小兒靜脈輸液治療中的護理效果,本次研究選取92例病兒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環節質量控制護理,對比其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無錫市兒童醫院收治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病兒92例,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各46例。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納入標準:(1)接受靜脈輸液治療;(2)病兒監護人或近親屬均知情并自愿參加此研究;(3)意識清晰;(4)無先天性缺陷。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嚴重疾病;(2)溝通障礙;(3)臨床資料不全;(4)心腦血管疾病患者;(5)認知、智力障礙。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護理人員教會近親屬護理基本事項及相關注意事項,給予藥物幫助。觀察組行環節質量控制,具體環節如下。

表1 兩組靜脈輸液治療病兒92例一般資料比較
1.2.1 知情同意環節 護理人員履行告知義務并遵循《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時將病兒病情、醫療風險和醫療措施等告知病兒及其家屬,及時認真解答其疑惑,構建護患信任的橋梁。此外,護理人員將小兒靜脈輸液治療中家屬的配合措施、輸液病人須知及輸液流程等懸掛在明顯的地方,并發放該院編寫的知情同意書和小兒靜脈輸液注意事項。且護理人員通過培訓掌握溝通技巧并提高與他人溝通交流能力,最后,護理人員密切關注病兒及其家屬的心理需求,耐心、認真地解決其需求,站在病兒角度上充分理解和支持病兒,給予其合理、有效的幫助,增加護理依從性。
1.2.2 靜脈穿刺環節 若病兒存在糾紛隱患或血管條件差,為確保穿刺成功率選擇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穿刺,可降低糾紛發生率且減輕年輕護理人員的壓力。且護理人員定期參加培訓,逐步形成不同能力的技術能手。
1.2.3 靜脈用藥環節 護理人員為避免發生差錯,嚴格遵循查對制度,教會病兒及其家屬共同參加“三句話”查對方式,即“請核對病兒姓名及床號”“這組用什么藥,藥效如何?”“這是第幾組?今天一共輸液幾組?”。通過采用查對制度,護理人員降低因工作忙輸液多而加錯藥的現象,將被動告知轉化為主動告知,促進落實告知工作。
1.2.4 輸液巡視及巡視對象 護理人員加強輸液巡視,重點觀察病兒輸液有無外滲、輸液速度、體位是否正確、有無空氣進入或輸完現象,并加強巡視宣教。且護理人員明確巡視重點對象,重點關注病情危重病兒、有過敏史(包括對輸入多巴胺、化療藥、青霉素等特殊藥物過敏)的病兒、發熱病兒。且護理人員掌握藥物外滲、輸液反應、高熱驚厥、藥物過敏性休克等突發事件的應對預案,若出現突發事件,立即執行風險預案。
1.2.5 持續質量改進 護理人員建立護理溝通本,檢查護理工作完成情況,若當天出現問題立即解決并記錄在溝通本上,標明責任人。第2天護理人員上班后立即查看溝通本,檢查自己或他人護理工作中是否出現問題,及時警示自己或改正,每天由護士長檢查并記錄整改后情況。此外,護理人員每周自我評價1次,對于存在的問題持續改進,確保工作質量。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投訴情況及護理缺陷。投訴即病兒家屬投訴至醫院的事件;護理缺陷參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3]。(2)對比兩組護理風險發生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有無肢體狀況、瘀斑、青紫;液體腫脹、外滲;局部皮膚狀況等[4]。(3)采用該院自制的調查問卷進行護理總滿意度調查,分A、B卷,A卷包括護理人員是否告知藥物作用、是否說明配合要求、是否介紹注意事項、巡視是否及時、護士態度,采用是/否作答,滿分100分。B卷包括您還有什么要求、您最滿意的和最不滿意的護理人員是誰、您的建議是什么。非常滿意:80~100分;一般滿意:60~79分;不滿意:<6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

2.1 投訴情況、護理缺陷比較 觀察組護理投訴、護理缺陷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病兒92例投訴情況、護理缺陷對比/例(%)
2.2 護理風險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制動肢體皮溫、青紫瘀斑、腫脹、外滲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病兒92例護理風險發生率對比/例(%)
2.3 護理總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接受靜脈輸液治療的病兒92例護理總滿意度對比/例(%)
注:a示與對照組比較,χ2=11.220,P=0.001
小兒靜脈輸液治療為臨床用藥的重要途徑之一,是護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搶救病兒的重要方法之一[5]。病兒由于哭鬧、害怕、掙扎等降低穿刺成功率,而高超的小兒靜脈穿刺技巧可減少病兒病痛,獲得病兒家屬的信任,有助于構建良好護患關系[6]。由于病兒不易配合,靜脈輸液難度較成人大,護理人員需選擇合適的靜脈,如暴露明顯的靜脈、易于固定的靜脈或長于針頭1/3的靜脈[7]。在小兒靜脈輸液治療中應用環節質量控制模式,可不斷查找護理風險,通過合適的處理措施,持續質量改進,修正輸液流程,不斷增加護理人員的能力、防范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及法律意識,從而使護理人員可主動查找護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并積極參與護理管理,主動采取措施應對[8-9]。環節質量控制可有效規避護理風險。
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在對觀察組病兒穿刺前向病兒及家屬講解穿刺難點、要求及配合方法,使病兒家屬了解穿刺流程,幫助和配合護理人員[10]。護理人員密切關注病兒及其家屬的情緒和心理變化,耐心、認真地滿足其需求,以其角度給予充分的同情、理解、配合、幫助,及時解答其疑惑[11]。若病兒存在糾紛隱患或血管條件差,由高年資護理人員進行穿刺,且高年資護理人員帶、幫低年資護理人員,幫助其掌握好穿刺技巧,從而提高護理質量[12]。因此,環節質量控制應用于小兒靜脈輸液治療中可降低護理投訴、護理缺陷人數(P<0.05)。
護理人員在靜脈用藥環節中嚴格落實查對方式,執行查對制度,加強巡視觀察病兒,一旦出現突發事件立即處理[13-15]。通過溝通本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寫整改措施并互相借鑒,確保工作質量,降低護理風險發生率,提高護理總滿意度。
通過全面的環節質量控制的臨床應用,有效降低了小兒靜脈輸液治療中護理風險發生率,提高了兒科專科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