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娜
稽留流產(過期流產)是指孕婦在妊娠20周之前,宮腔內的胚胎或胎兒已死亡并滯留宮腔內,無法自然排出。流行病學調查[1-2]顯示,我國稽留流產的發生率約為13%,占自然流產的42%,并隨環境污染、生活壓力增大等影響,呈逐年增高趨勢。近年來,心理困擾越來越受到重視,其是一種多因素所導致心理的、社會的和(或)精神的三個層面上不愉快的情感體驗,也是一個情感連續統一體的延伸,能從正常的情感發展成情感缺陷,如抑郁、焦慮、恐慌、社會孤立、存在性危機與精神性危機等[3]。一項針對輸卵管妊娠病人配偶的研究[4]發現,配偶同病人一樣也經歷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對其自身與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目前,國內關于心理困擾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且多集中于癌癥病人[5],其他學科報道少見。本研究通過探討稽留流產夫妻雙方的心理困擾,并分析其相關因素,旨在為改善稽留流產病人及其配偶的心理困擾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診治的稽留流產病人110例,均經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年齡范圍為22~38歲,年齡(29.08±3.81)歲,孕周范圍為9~20周,孕周(14.39±2.93)周,臨床癥狀包括陰道出血、腹痛等。納入標準:B超提示胎兒宮內發育停止;均有明確的停經使;夫婦雙方染色體核型正常;無言語溝通障礙,能獨立完成問卷調查;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內分泌異常、生殖道感染、器質性疾病以及接觸放射線史者;合并婦科惡性腫瘤、嚴重內外科合并癥者;合并原發性或繼發性癡呆者。另選取相對應配偶110名,年齡范圍為23~39歲,年齡(30.10±4.10)歲。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方法
1.2.1 人口學特征收集 采用統一信息采集表,收集病人及配偶的人口學特征資料,包括年齡、婚齡、文化程度、個人月收入、居住地、醫保報銷比例、吸煙飲酒情況、生育史等。
1.2.2 心理困擾調查 采用凱勒斯心理困擾量表(K10)評估個體心理困擾程度[6]。該量表共包括10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以“幾乎沒有”“偶爾”“有些時候”“大部分時間”“所有時間”分別表示1~5分。各條目得分相加所得分數越高,說明心理困擾程度越嚴重,共分4個等級分別為無心理困擾、輕度心理困擾、中度心理困擾、重度心理困擾,所對應分值分別為(10~15分、16~21分、22~29分、30~50分)。據驗證該量表在本研究中內容效度為0.922,Cronbach’sα系數為0.881。

2.1 稽留流產病人及其配偶心理困擾程度的比較 稽留流產病人心理困擾得分為(27.89±5.70)分,范圍為12~38分,其中無心理困擾者4例(3.64%)、輕度心理困擾者8例(7.27%)、中度心理困擾者54例(49.09%)及重度心理困擾者44例(40.00%)。病人配偶的心理困擾得分為(24.41±6.10)分,范圍為11~39分,其中無心理困擾者10例(9.09%)、輕度心理困擾者22例(20.00%)、中度心理困擾者50例(45.45%)及重度心理困擾者28例(25.46%)。稽留流產病人心理困擾得分及重度心理困擾者所占比例均高于病人配偶(t=4.377,P=0.000;χ2=4.805,P=0.036),輕度心理困擾者所占比例低于病人配偶(χ2=6.977,P=0.013)。見圖1。

心理困擾程度
2.2 不同人口學特征稽留流產病人及其配偶心理困擾程度的比較 對指標分層比較發現,稽留流產病人各指標分層后比較,僅年齡、文化程度及流產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年齡低、文化程度低或流產史的病人心理困擾程度較高(P<0.05);配偶的心理困擾程度在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及個人月收入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年齡越小、文化程度越低、個人收入越低,心理困擾程度越高(P<0.05)。詳見表1。
2.3 稽留流產夫妻雙方心理困擾相關因素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發現,年齡、文化程度及流產史是稽留流產病人心理困擾的相關因素(r=0.723、-0.783、0.681,P=0.002、0.000、0.007);年齡和個人月收入是配偶心理困擾的相關因素(r=-0.746、0.729,P=0.000、0.001)。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稽留流產病人及其配偶心理困擾程度的比較/(分,
既往研究認為,心理和生理因素都會導致創傷后病人出現應激障礙,而稽留流產往往給孕婦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造成沉重的心理困擾[7]。本研究發現,稽留流產病人心理困擾得分為(27.89±5.70)分,中度以上心理困擾病人占89.09%,提示稽留流產病人心理困擾以中重度為主,困擾程度高于男性。研究顯示,稽留流產病人存在多種心理問題,其中最常見的為焦慮和抑郁,發生率高達56.2%和37.9%[8]。由于妊娠期特殊的生理變化及女性的性格特點,在為人母希望落空的情況下,病人容易出現悲傷、恐懼、焦慮、抑郁等一系列的負性情緒,并可能較長一段時間內共同存在,極容易造成長期心理困擾程度加重。
由于稽留流產病因的不確定性、病人夫妻雙方家庭傳統教育及觀念、病人個體不同等因素的影響,稽留流產夫妻雙方的情感狀態、心理活動等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在臨床中,常將經歷過高創傷事件病人的配偶稱為“隱性的病人”,可能是由于配偶更多的被賦予內斂、堅強的男性角色認同,更傾向于作為病人保護者而不愿表露自己內心的擔憂,導致他們的心理困擾常被專業人員忽視,更缺乏來自專業人員提供的健康照護服務與專業性社會支持。本研究調查發現,稽留流產病人配偶心理困擾得分為(24.41±6.10)分,中度以上心理困擾者占70.91%,提示稽留流產病人的配偶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困擾。妊娠女性的配偶都沉浸在即將成為人父的喜悅里,而稽留流產對其造成了雙重打擊。研究認為,稽留流產的發生不僅會給病人的生理、心理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同時也給其家庭,尤其是病人配偶造成巨大的壓力和打擊[9]。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稽留流產配偶擔心自己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為人父母,對男性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導致一定的心理負擔。在稽留流產發生后,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生育的希望值,夫婦雙方易將性生活的重點放在生育上,夫婦雙方對懷孕迫切渴望會給雙方都造成壓力及負面影響,導致因生育的矛盾造成夫妻感情問題,易引起爭執,增加生活中的不良情緒。
目前,關于探討影響稽留流產病人夫妻雙方心理困擾程度的相關因素的研究少見。本研究發現,稽留流產病人各指標分層后比較,僅年齡、文化程度及流產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行Pearson相關分析發現,年齡、文化程度及流產史是稽留流產病人心理困擾的相關因素(r=0.723、-0.783、0.681,P=0.002、0.000、0.007)。研究顯示,年齡大于30歲以上的稽留流產患者焦慮、抑郁癥狀較30歲以下者更明顯[10]。高齡孕婦對生育的要求更為迫切,尤其是35歲以上懷孕的女性已屬于高危妊娠,孕婦和胎兒圍生期的危險因素已經增多,稽留流產后,她們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卵巢功能逐步下降,受孕率也隨之降低,給生育帶來困難,尤其是沒有子女的產婦,這些顧慮會給患者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心理困擾,進而可能影響再次妊娠的成功率。研究報道,有流產史患者的焦慮水平明顯高于無流產史者,尤其是無子女者[11]。流產次數過多不僅對患者身體造成傷害,而且再次稽留流產的發生率也會增高,導致患者長期處于再次妊娠的焦慮和恐懼中,產生更多的心理困擾。目前,關于文化水平對稽留流產病人心理狀況的影響仍存在爭議。郤書穎等[10]研究認為,文化水平高的病人對稽留流產的原因、治療結果及再次妊娠成功率等方面考慮的更細致,較多的疑慮使病人更容易產生心理壓力,而黃玉蘭、林碧華[11]研究則認為,文化水平低的病人多存在應對方式不恰當、社會資源利用度低、疾病照顧負擔重等因素,導致心理壓力更嚴重。本研究所得結果我們考慮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低的病人知識面比較狹窄,理解能力差,獲得相關知識途徑少,當遇到突發情況時,應對能力差,應激反應較文化水平高者更嚴重,而文化程度高的病人雖然生育保健知識了解更多[12],反而顧慮和負擔更多,因此,中等文化程度的稽留流產病人心理困擾程度最低,但也不排除由于分層比較后樣本量較少而造成的統計學偏移,因此,本研究結果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確定。
在配偶資料分層比較中我們發現,配偶的心理困擾程度在不同個人月收入方面比較,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及個人月收入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年齡越小、文化程度越低、個人收入越低,心理困擾程度越高(P<0.05)。進一步的相關分析發現,年齡和個人月收入是配偶心理困擾的相關因素(r=-0.746、0.729,P=0.000、0.001)。最新研究發現,家庭收入是現階段影響我國城鎮居民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13]。收入低的稽留流產配偶生活不穩定,將面臨更大的社會壓力、經濟壓力和家庭壓力,這種影響可能轉變為精神因素而造成心理困擾。另外,經濟條件差的人群可能受到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更少,缺少機會將負性的心理狀態進行轉化。而作為家庭中的男性角色,隨著年齡的增長,配偶的生活閱歷逐漸豐富,心理抗壓能力會逐漸增強,能夠具有更多的渠道將所承受的心理負擔轉化為其他方式進行表達[14]。但是由于此類的相關研究較少,還無法進行比較,故本結果還有待進一步確認。
綜上所述,稽留流產夫妻以中度心理困擾多見,且女性困擾程度高于男性;年齡高、文化程度低、有流產史的稽留流產病人或低年齡、個人收入低的配偶可能是發生心理困擾的高危對象。因此,醫護人員在對稽留流產病人進行心理輔導的同時,不能忽略對其配偶的心理輔導,應以夫妻為中心,改善心理困擾,促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