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春
玉米是全世界范圍內覆蓋范圍最廣的農作物之一,同時也是我國人民住主食之一,玉米中含有大量營養物質,通過經常食用玉米,能夠促進人體健康發展。同時玉米還可以作為牲畜,用來進行精加工和釀酒,由此可以看出玉米重要的應用價值。為此需要對玉米高產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促進技術的大范圍推廣應用。
一、選種
在選擇玉米品種的過程中,應該挑選那些優質的雜交品種,需要滿足千粒重、穗大粒多等特點。同時還要保證玉米品種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具備良好的耐密性和適應性。在選種過程中還要充分結合種植區域的環境氣候特征,根據當地的土壤狀況和氣候特點選擇能夠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玉米品種,這也是進行選種的首要條件。在選擇品種后,還需要將采購回來的種子實施精選,將其中的發霉、干癟和存在損傷問題的種子剔除,留下一些品質優良、大小一致、顆粒飽滿的種子,如此可以確保玉米顆顆飽滿。選種方法包括機械選種和人工選種兩種方法,而市場中銷售的玉米種子通常都是經過篩選,因此減輕了農民的選種負擔。在正式播種前,還需要將玉米種子放置在陽關下進行2到3天的曬種,其目的是通過陽關照射提升種子活性,可以消除種子表層細菌,降低玉米苗期發病率。
二、播種
在播種中需要先考慮到播種時間問題,通常當種植區域的環境溫度維持在七到八度之間時便可以進行播種,通常時間是在每年的4月20號到5月中旬這一階段進行播種。在平原地區可以將播種時間適當前移,而在山地等種植區域則需要適當延遲播種時間,大概要膃肭7到10天左右。播種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結合當地氣溫狀況和氣候條件。除了要注意播種氣溫和播種時間外,還需要合理控制密植。玉米高產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起到決定性影響的是單位面積內的玉米種植數量和單株產量,這兩種指標同時也能夠互相影響。在確定玉米種植密度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耕作方式、氣候條件、玉米品種特征和土壤肥力等因素。
三、控制密植
密植即玉米的栽種密度,通過對密植進行合理控制能夠促進玉米產量的有效提升。在控制密植時,還需要考慮到玉米產量、土壤肥力、氣候條件和當地種植環境等因素,隨后明確栽培距離,促進玉米茁壯成長。密植控制中,如果玉米種植過密便會對玉米吸收光照產生影響,阻礙玉米實施光合作用。容易出現植株矮小等問題。此外種植過密還會對玉米進行養分吸收產生一定影響,使玉米產量降低。而密植過于松散則會導致土地浪費,增加了管理難度。為此需要對密植進行科學控制,為玉米高產大好基礎。通常在播種松散型玉米品種時,將種植密度控制在每畝2500到2600株即可;種植緊湊型玉米品種時,玉米每畝產量控制在2800到3000株即可;在種植半緊湊型的玉米品種時,將種植密度控制在每畝2600到2800株即可。兩米開墑玉米行距需要控制在50到60厘米,至于在山區種植167厘米開墑玉米時,需要將種植行距控制在45到55厘米之間。
四、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具體包括以下幾種工作,第一是培育壯苗,進行適當栽補。當玉米播種后的一周時間左右,便可以看到玉米出苗,需要在這段期間內進行重點查田工作,對玉米出苗狀況進行仔細觀察,一旦發現田間出現斷壟和缺苗等問題,需要立刻進行移栽或補種,保證每畝維持合理種植數量。等到玉米幼苗長出三到四片葉子時,可以進行移栽,在實施移栽過程中,盡量連帶著藥泥一同進行移栽,從而能夠提升玉米幼苗的成活率,使移栽后的緩苗期得到有效縮短。在移栽時還要針對幼苗實施分級,選擇長勢較好、株形壯大的幼苗進行移栽,在移栽后還要澆灑充足的定根水,促進植物快速成長。
第二是保證充足的水肥供給。玉米株形高大、葉展交寬,具有大量的水肥需求,因此在玉米成長過程中給予充足水肥供應,滿足其成長需求。至于澆水量應該按照土壤水分含量進行決策,合理制定澆水量和澆水次數,以玉米生長實際需求為基礎,盡管玉米具有較大的需水量,但其耐澇能力卻比較弱,一旦出現連續降雨的天氣,就需要做好排水工作,放置玉米進行長期浸泡。玉米施肥過程中需要將重點放在攻苞肥和底肥上,按照玉米苗的生長情況合理施用拔節肥和苗肥。底肥可以使用三十公斤百分十三十五的復合肥,加上1500公斤的人畜糞水,在石灰性土壤和酸性土壤中可以施用1.5公斤鋅肥當做底肥。在移栽過程中還要合理施用定根肥,玉米移栽后成長到五片葉子時,可以施用3公斤碳胺混肥和500公斤糞水當做苗肥。長到6到7片葉子后,施用10公斤尿素和500公斤人畜糞水充當拔節肥。在長出10到11片葉子后,施用15到20公斤的尿素外加1500公斤的糞水充當攻苞肥。如果田間出現早衰現象,可以適當增加5公斤尿素作為粒肥,或施用500克尿素加上150克的磷酸二氫鉀。
第三,需要進行中耕除草。通過這項工作,可以發揮出疏松土壤的功能,提高土壤通透性,加快玉米根部發育,此外還能實現保墑保水的目標,提升地表溫度。此外通過中耕除草可以進一步破壞害蟲成長環境,預防其繼續繁衍,將地下害蟲徹底殺滅,控制雜草長勢,降低雜草對于土壤養分、水分的吸收,為玉米雨有效提供合理的生長環境。
五、病蟲害防治
玉米秸稈中包含糖分因素,進而增加了害蟲侵染風險,同時玉米也是一種多病多災的品種,如果不進行合理防治,容易爆發大范圍病蟲害,從而影響玉米產量。常見病蟲害類型包括紅葉病、紋枯病、大斑病、灰斑病、銹病等。在實施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應該對玉米農田進行定期巡查,仔細觀察玉米長勢,爭取在第一時間發現病害起源,將其抑制在苗頭階段,通過生化、物理等多種方法進行防治,提高玉米自身抗病能力,實現高產目標。
綜上所述,玉米生產過程中存在較多因素會影響玉米產量,為此需要對玉米的成長特性進行深入研究,掌握玉米成長的季節規律和次數規律,對玉米高產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促進玉米技術實現全面推廣。
(作者單位:274109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孟海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