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洪偉
馬鈴薯,又稱為土豆,是現階段僅次于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糧食作物之一。馬鈴薯作為茄科茄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極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其和營養十分豐富。馬鈴薯在栽培中適應性比較強,特別是在高寒地區栽培,也可以獲的較高的產量,可以說是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探究寒地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防治病蟲害的發生,提高馬鈴薯產量,是現階段人們研究的重點。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一、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1、選擇優良品種。應給與高度重視選種,應選用脫毒、優良品種,這是實現馬鈴薯高產的前提。在選擇時,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考慮品種具有穩產、高產、早熟、抗病性較強的特點。除此之外,還需要保證所選品種既能夠露地種植,又能夠保護地栽培。近年來,一般選擇的品種為“克新12”、“東農303”、“尤金885”、“克新16”、“紫花白”脫毒種薯等。以上品種產量高、品質和經濟效益好。
2、選地和整地。馬鈴薯適應范圍較廣,對土壤等要求不算太嚴格。但地塊的選擇對提高產量、品質仍十分重要。最好選擇地勢平川漫崗地,且土層深厚、結構疏松的輕壤土,而且是PH值在5.6―7的酸性土壤。注意馬鈴薯不能與茄科作物輪作。重迎茬往往會造成病蟲害加重。為保證馬鈴薯植株生產苗壯,在封冬前需要進行整地。整地可以調節土壤中的水、熱、氣、肥的狀況,強土壤熟化、增加活土層,可為馬鈴薯的高產奠定良好基礎。
3、切塊和催芽。為了促進馬鈴薯塊莖內外氧氣的交換,以便盡早發芽,在馬鈴薯種植時,需要將原薯切成塊種植。但這樣做往往容易出現缺苗或爛種的情況,導致品種退化。因此,需要注意幾點:一是對切塊用具進行嚴格消毒,避免傳病;二是選擇縱切,以保證每個切塊都有頂端優勢芽眼;三是剔除病薯。在播前進行催芽,是實現馬鈴薯防病豐產的關鍵,不但能夠使馬鈴薯早熟,提高產量。而且還可以淘汰病薯、爛薯,降低田間病株率,實現全苗壯苗的目標。
4、科學用水。馬鈴薯對水分的需求在不同階段有明顯的差異,具體情況是:播種時需要保證土壤底墑充足,否則,根系不發達;馬鈴薯生長中不同階段對水分的需求有所不同,幼苗階段一般不需要澆水,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證地溫的提高;在發棵階段需要保證充足的水分,也就是說該階段需水量大,需要地上帶動地下生長;而在發棵后則需要控制水分,以便是馬鈴薯及時進入結薯期;而結薯階段需要使土壤始終處于溫潤狀態,因此該階段對水具有較大的需求量,主要是加快薯塊膨大速度,達到高產的目標。
二、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
馬鈴薯的病害有多種,常見的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和黑莖病危。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使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需要掌握常見病害的癥狀及發生規律,采取相應措施,以促進馬鈴薯優質高產。
1、早疫病。(1)癥狀及發生規律。馬鈴薯早疫病病原菌屬半知菌類。病菌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產生孢子,由風力進行傳播。早疫病通常比晚疫病發生早,但其生長傳播速度較慢。早疫病主要表現在葉緣處有褪色的枯黃組織。隨著受害部位的擴大,病斑逐漸發生變化,由黑色小斑點逐漸變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圓。馬鈴薯早疫病發生的條件主要是在缺肥、氣溫偏高、植株缺水、生長衰弱的情況下。(2)防治措施。①加強栽培管理。為了提高其抗病能力,要注重水肥的供給,以保證植株需要的水肥條件。②收獲后為了減少翌年初侵染源,要進行深耕滅茬。③加強病蟲害防治,在馬鈴薯封壟后,可使用保護性殺菌劑——百菌清7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灑,每隔10天噴施1次。在田間發現早疫病癥狀時可每7天噴1次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共噴3次。
2、晚疫病。(1)癥狀及發生規律。馬鈴薯晚疫病在各個生長期均可發生,且危害十分嚴重,黑龍江省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的嚴重期是在開花前后,而且是在涼爽、潮濕的氣候條件下容易發生。病原以菌絲體的形式儲藏的種薯中越冬。但如果溫濕條件持續,它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期發生,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會進行再度傳染。馬鈴薯晚疫病的癥狀也存在地區和氣候的差異,在潮濕的環境中,受侵染的塊莖表面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也就是會呈現出凹陷的、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的區域。(2)防治措施。①確保種子健康,做好種子處理,最好是選取單收、單存、單藏種薯。②開花前后定期噴施保護性殺菌劑,③根據天氣狀況,及時采取預防措施。當環境有利于病害發生時,要進行系統性防治,可每隔7天噴1次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要預防新生葉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尤其在植株快速生長期。
3、黑脛病。(1)危害癥狀及發生規律。馬鈴薯黑脛病主要侵染莖和塊莖,而以幼苗最多,該病屬細菌性軟腐病害。其癥狀表現很明顯,主要表現為病株矮小,心葉黃化、卷曲,以及莖基部及根部變黑、腐爛。病株多半死亡。病薯產生黏液,有臭味。馬鈴薯黑脛病主要依靠帶菌種薯傳播。(2)防治措施。①選用健康種薯或幼壯薯整薯播種。②要進行催芽或曬種,以便淘汰病薯。③用55%敵克松按種子量的0.1%拌種,田間發現發病病株時用55%敵克松稀釋500-800液灌根,或及時將病株拔除。
4、生理性病害
在馬鈴薯栽培過程中,主要是由于所處環境與其生長發育不適應,而導致出現生理性病害,較為常見的生理性病害包括藥害、缺素癥和不良氣候危害。防治方法,首先在處于發根、發棵及結薯期的葉面上均勻噴施具有解毒作用的微肥得力肥等;其次是大量施有機肥及氮磷鉀,為馬鈴薯提供足夠的基肥;最后是在遇到冷害或高溫危害時,需要連續兩次或三次對葉面肥進行噴施。
(作者單位:161300黑龍江省訥河市綠色食品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