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寶
小麥栽培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是農民生活質量的保障,更是糧食產業的重要前提。小麥在我國的所占播種面積位居前三,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因此,小麥栽培技術及后期管理技術的質量極其重要。小麥栽培的后期管理技術的質量直接影響糧食產業的豐收情況,不僅是農民生活的經濟保障,也是推動農業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本文對小麥栽培的后期管理技術作出簡要分析,希望能夠有效提升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想要提高小麥的單產量,促進社會農業的發展,切實保障農民的經濟收入。除了在選擇小麥種子時要嚴格篩選,在小麥栽種之后的管理技術也要格外注意,如果后期管理技術不過關,也很容易產生事倍功半的結果。因此,下面闡述幾點小麥栽培的有效后期管理技術:
1、施肥管理
通常情況下,小麥栽培之后的一系列施肥過程,除了采取平時常用的肥料之外,還要在此基礎之上追加相適宜地高端肥料,保證小麥生長的常態和升華。追加肥料要在葉面上進行,這既可以滿足小麥的良性生長,又可以促進葉面能夠更好的進行光合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用量上要嚴格控制,用量過多會導致小麥因營養過剩而死去。另外,在追加肥料的間隔時間上也要注意,一般是以一個星期為間隔最佳,大概使用2-3次,就能觀察到明顯的效果。在時間的選擇上,一般選擇天氣較好的時候,在下午4點鐘以后的黃昏時間施肥最佳,在施肥過程中要均勻的追加,小麥根部的追肥可以用深渡每畝500克來沖施。
2、葉片保護管理
小麥一般在抽穗之后,會在葉面、倒二葉和穗下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在小麥栽培后期管理中,一定要采用相應的技術保護好倒二葉和真葉,用科學的技術來保護其不受傷害,延長光合作用的有效期,保證光合作用的強度,對促進小麥的高產量創收提供重要的保障。
想要做好小麥的葉片保護工作,必須要保證其充足的水分和養分。同時還可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高溫對小麥灌漿的不利影響,減少干熱風的危害。灌漿水可提高籽粒灌漿強度,提高飽滿度,增加粒重。
3、早澆灌漿水管理
小麥揚花后10-15天左右應及時澆灌漿水。此期澆水應特別注意天氣變化,嚴禁大風天氣澆水,以防倒伏。收獲前7-10天內,忌澆麥黃水。澆水不宜過大,但要使底墑得到補充,保護深層根系不早衰。
4、病蟲害防治管理
小麥病蟲害的防治管理要做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抓住關鍵,突擊除治”,在小麥栽種到成熟的這段時間,過程中的病蟲害無法避免,病蟲害對于小麥的危害特別嚴重,甚至一株小麥感染了病蟲害,周圍的小麥都會收到影響。因此,在小麥栽種的后期管理過程中,對于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理是相當重要的。在小麥栽種前進比較常出現的害蟲就是蚜蟲,尤其是在下過雨的濕潤天氣,蚜蟲的出現率特別高,這就要求農民在下雨之后,一定要特別注意小麥的蟲害情況,并進行提前預防。在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理上,可以采用噴藥的方式,一般常用的除蟲藥劑有綠亨106、施定益等;或用50%毒死蜱乳油250毫升(半斤),或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250毫升(半斤),或用5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6兩),兌水1公斤。噴拌細沙土30~40公斤,可起到防病、防蟲、防干熱風的效果。根據病蟲害發生程度,輕則一遍,重則兩遍,第一遍在4月下旬抽穗前進行,第二遍在5月上旬進行,應視病蟲發生情況靈活掌握。
另一方面,除了要注意蟲害之外,還要注意一些病害,要定期對小麥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并且根據小麥的生長情況選擇適應的藥物,在藥物的選擇上也要有所變化,不要一直采用一種,防止小麥對該藥物產生抵抗性,而影響小麥的生長質量。
5、搞好后期倒伏的預防和補救
我地區前期小麥旺長面積比例偏高,后期麥田大面積倒伏的風險較大。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視麥田后期倒伏的預防工作。群體較大麥田肥水管理時間要盡量后移,加快分蘗兩極分化速度,通過改善群體通風透光狀況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
6、水分管理
小麥適時收獲期是蠟熟后期。小麥蠟熟后期時植株莖稈全部黃色,葉片枯黃,莖稈尚有彈性,農民有“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的說法。因此,廣大農民朋友應及時了解當時的天氣情況,適時搶收,確保顆粒歸倉。并且在歸倉之前一定要保證小麥生長過程中充足的水分,小麥只有具有充足的水分,才能保障其充足的養分。而且在小麥的根莖之中有非常豐富的自身營養,充足的水分可以促進小麥自身營養的流通,促使小麥自身的營養發揮最大的價值。在小麥生長直至成熟收獲的階段,一般來說溫度普遍較高,水分流失較快,因此農民一定要做好水分管理,降低高溫對小麥生長帶來的不利因素,促進小麥更加高質量,并且飽滿的生長。
在澆水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早一些澆水,如果澆水太晚的會出現小麥倒伏的現象。一般在楊花之后的一個星期開始澆水,在收獲之前半個月停止澆水。另外,在溫度過高時不要澆水,方式小麥不適應溫度的急劇變化,馬上要下雨的天氣也不用澆水,防止小麥倒伏現象發生。
(作者單位:161300黑龍江省訥河市和盛鄉農村經濟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