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霞
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對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隨著市場對玉米相關產品需求的增加,使用有效的手段提高玉米的產量極為重要。而病蟲害作為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在玉米秸稈還田的條件下,必須做好綜合防治工作,提高玉米種植的效率。
一、秸稈還田對玉米種植的影響
1、對玉米病害的影響
在進行玉米秸稈還田種植中,降低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提高了田地的營養含量,但同時也增加了病害的數量。大面積的秸稈還田增加了田地中病菌孢子的數量,加大了出現玉米病害的威脅,而出現的常見病害有苗枯病、粗縮病和紋枯病等,以苗枯病為例,這種病害一旦發生就會導致玉米的葉尖或者是整個葉片發生枯竭問題,致使種子變黑,嚴重時還會造成大面積的死亡,缺苗率率在30%至50%之間。對玉米種植業而言,不僅會影響種植效益,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2、對玉米蟲害的影響
大面積的玉米還田,一方面,可以為害蟲提供更加適合生存的條件,如二點委夜蛾,還田后未腐熟的玉米莖稈產生孔洞,符合這種害蟲喜好陰暗潮濕環境的需求。另一方面殘留于秸稈中的害蟲會繼續存活,并繁殖更多的害蟲,導致玉米種植區害蟲數量急劇增長,如螻蛄、黏蟲、薊馬等。
3、對田間雜草的影響
玉米種植田間的雜草類型較多,常見的類型有狗尾草、馬齒莧、牛筋草和藜等,這些雜草不僅會大量搶奪玉米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水分,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作為的生長。通過調查發現秸稈還田后,對狗尾草和牛筋草等禾本科雜草的生長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對馬齒莧等闊葉類型雜草的抑制效果較小。
二、玉米秸稈還田條件下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
1、建立輪作體系
通過作物輪作可以有效地降低農田中病蟲害的數量,減少對作物的危害。因此,在秸稈還田條件下的玉米種植區,也應建立相應的輪作體系,減少還田缺陷對于玉米的影響。在建立病蟲害輪作體系時,一般將玉米與大豆組成輪種作物,并以三年為一個輪作周期,也就是說,第一年種植玉米后,可以使用收割機進行玉米收割,要求將秸稈與殘茬的長度控制在5cm以下,同時將切碎的玉米秸稈進行深化還田,而還田的深度可以控制在10至35cm左右。在結束秸稈深度還田后,還應結合田地土壤的情況進行耙地、起隆,使其呈現播種時的狀態。在第二年時,可以根據田地的病蟲害狀況選擇種植玉米或者大豆,一般病蟲害數量較多時會選擇種植大豆,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種植效益。第三年種植時,應根據第二年種植的作物進行選擇,如果前茬種植作物為玉米,就應種植大豆,若前茬種植為大豆,則應免耕種植玉米。
2、優化施藥設備和手段
要想在玉米秸稈還田的條件下,提高對病蟲害和雜草的抑制效果,就應對以往使用的機械施藥機械設備和方式進行改善,確保其符合還田種植區的防治需求。一方面,應使用現代化的植保機械,提高施藥作業的規范性與科學性,此外,還要提高對農藥的利用率,減少以往存在的滴漏問題,增強對施藥作業的控制效果。另一方面,使用苗帶間施藥方式,并推廣高效、低毒和低殘留的環保藥劑,根據玉米病蟲草害具體癥狀,科學、適量用藥,降低用藥的數量和次數,加強綠色種植。
3、推行綠色專業化防控技術
一方面,加強對新型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究,使用生物防治措施、物理防控手段等綠色生物防治技術,提高對病蟲害的方式效果,營造適用于玉米種植,但不利于害蟲生存的環境,另一方面,農業部門應加大對玉米種植的扶持力度,建立專門的農業服務組織,加強對玉米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并推行植保一體化的專業化防治服務,提高防治的水平。
4、加強蟲害防治
在對玉米進行蟲害防治時,應堅持“治早治小,滅蟲保苗”的策略,加強對玉米種植區的監督和管理,提早找出種植中存在的蟲害問題,及時進行治理,盡可能將蟲害扼制在萌芽階段。在實際進行治理的過程中,為保證害蟲的清除效果,還應該加強不同病蟲害的了解,根據其特性和特征,采用不同的處理手段。比如,在處理黏蟲、地老虎害蟲時,可以使用高效的氯氰菊酯或者是氯氟氰菊酯噴霧進行防治。而處理地下害蟲二點委夜蛾時,可以使用過毒餌或毒土進行防治,也可以使用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等適合的藥劑噴灌玉米根部,以此來實現對蟲害的防治。
5、實施玉米雜草清除
在進行除草時,應改變傳統的施藥方式,減少對除草劑的使用,并使用濃度為20%的煙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懸浮劑,用量應控制在每畝80ml,利用3W-280C型懸掛式噴霧機進行除草,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在實際進行雜草防治時,若雜草的數量基數過大,還應考慮除草季節的溫度、雜草類型,做好土壤封閉處理工作和苗后莖葉處理工作。在進行土壤封閉處理時,可以使用乙草胺、精異丙甲草胺和莠去津等藥劑,如果使用的藥劑為乙草胺,應將90%乙草胺乳油用量控制在每公頃1500mL至2000mL,而具體的噴射量應控制在每公頃400L至600L之間。另外,在施藥時如果部分雜草已經呈現出苗狀態,可以加入41%的草甘膦異丙胺鹽劑2000至2500mL,減少雜草的基數。而施藥的時間應在出苗前的5天,若玉米處于拱土期或者是土壤裂縫,此時應禁止施藥,避免對幼苗造成影響。在處理苗后莖葉時,應在3至5葉期,使用機械噴灑4%的玉米樂,用量控制在每公頃750Z至1000mL。
6、防治注意事項
在對秸稈還田的玉米種植區,使用綜合技術手段進行防治時,為保證玉米的生長效果,還應注意一些相關事項:
第一,還田過程中,應選用健康良好的秸稈,剔除存在病蟲害問題的秸稈。
第二,種植抗病玉米品種,并在種植前清除病原和菌源。
第三,使用肥料時,應將農家有機肥作為主要的基肥,施足基肥、適時追肥,追肥時,主要是根據玉米的生長狀態,科學配合使用氮、磷、鉀肥,增加玉米的抗逆性。
第四,適當早種,并根據土地和玉米品種掌控合理密植,加強對田間適度控制,及時排水,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第五,提高對玉米田的監督、管理效果,落實中耕除草工作,及時清除田間病葉、病株等病源,降低病原基數。
(作者單位:125300遼寧省建昌縣牤牛營子鄉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