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亮
馬鈴薯又被稱作土豆,是人們生活的主要食材,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人工栽培歷史距今有上千年,但在馬鈴薯培育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的病蟲害問題,嚴重影響馬鈴薯的正常生長,下面就幾種馬鈴薯常見病蟲害問題,提出相應的防止措施。
一、馬鈴薯常見病害
1、早疫病
馬鈴薯早疫病主要由鏈格孢屬茄鏈格孢引起,一般發病于葉子上,也會感染根莖。馬鈴薯早疫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類的一種,它可以生長在植物尸體中,或者寄生在植物中。生病的菌株在下雨、澆灌或者暴露水中的情況下極容易產生孢子,而且適應環境溫度,可以通過風作為媒介進行傳播。馬鈴薯早疫病的孢子沒有晚疫病的孢子多,但是發病時間會很早,它的病菌通常感染一些老葉片,喜歡潮濕的環境,發病過程也比較緩慢。早疫病發病初期的表現是在馬鈴薯葉子上出現黑色斑點,隨著感染區域的不斷擴大,菌株逐漸成熟,感染斑點慢慢變成很多不平整的圓形病斑,最后葉片周圍的綠色逐漸消褪,取而代之的是枯黃的組織。馬鈴薯早疫病一般在土地貧瘠、營養不足、氣溫偏高、根莖缺水、生命力不足的情況下容易發生,需要根據這一特性避免早疫病的發生。
根據前面描述早疫病的特性,應該從發病因素、感染途徑、傳播方式等方面提出防治措施。馬鈴薯盡可能地生長在肥沃、營養豐富、水力充足的土地中,保證馬鈴薯植株生命力旺盛,以免感染病疫。在選用馬鈴薯品種時,盡量選擇早熟耐病類型,可以適當提早收獲。在收獲馬鈴薯時,也需要深耕滅茬增加土壤的有機含量,調節水肥氣熱成分,避免來年的病菌感染。在馬鈴薯種植之后,穩定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殺菌噴灑。一般是每隔十天噴灑一次百菌清保護殺菌劑,濃度在75%可濕性粉劑的700倍左右。當馬鈴薯早疫病發作時,可以噴灑代森錳鋅治療性殺菌劑,濃度在80%可濕性粉劑的800倍左右,每七天為一個周期,共噴灑三個周期。
2、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菌喜歡生長于夜晚涼爽、濕度高的環境中,但如果一直維持澆灌、氣溫涼爽的環境,晚疫病菌就不再受時間限制,在無論燥熱還是陰濕的季節都會感染植株。一般濕度95%以上和溫度20℃的環境都利于晚疫病孢子的形成,當病原體進入葉片組織后,迅速產生新孢子,并在植株受到感染后,再由空氣和水等媒介進行二次感染。發病狀況是葉片出現深綠色的斑點,一般發病于底層植株,再從底向上圍繞整個葉片擴散。感染后期莖部會出現病變且出現褐色條形斑點,感染嚴重的葉片不斷萎縮、卷縮,最后整個植株變黑腐爛,田地會出現大片的枯焦,還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從種植上應該選擇無病種薯,在秋收存儲、冬季保存、出窖、切塊、春種等過程中,嚴格地篩選合格的種薯。在馬鈴薯生長時期中還要加強田間管理工作,在產粉前定期噴灑百菌清保護性殺菌劑,當環境有利于病菌產生時及時噴灑治療性殺菌劑,七天為一個周期。注重要在植株快速生長階段,時刻對植株進行防病保護,因為這段時期病菌數目也會成倍的增加。在收獲馬鈴薯之后,注意禁止來年在這片田地再次種植馬鈴薯,防止連作,同時也需防止其它茄科作物連作。馬鈴薯應該與十字花科蔬菜進行三年以上的輪作,避免相鄰種植。
3、黑脛病
馬鈴薯黑脛病菌主要感染莖和薯塊,在苗期的每個生長階段都會發病,而且感染病菌的幼苗居多。一般感染后的植株都會比較矮小,葉片發黃、節間縮短、葉片上卷、脛部變黑等都是明顯的發病特征,發病后期馬鈴薯根部會逐漸變黑、腐爛發臭。染病的植株很容易從土拔出,其死亡率很高。染病的馬鈴薯從內部開始變黑,逐漸向表皮擴展,會分泌稠狀液體,散發難聞氣味。馬鈴薯黑脛病主要是依靠感染方式傳播,攜帶黑脛病菌的種薯通過馬鈴薯表皮傷口侵入,使病菌感染健薯。黑脛病喜歡濕度大、溫度高的環境,如果馬鈴薯田地恰好是這種環境,則可能導致大批植株死亡。
在選擇種薯時盡可能地選擇無病或者抗病品種,通過催芽或者曬種,將染病種薯篩除。在種薯切塊后用草木灰攪拌后及時播種,使馬鈴薯盡早出苗。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及時檢查田地植株生長狀態,當出現發病或者死亡植株,立刻拔出,并用殺菌液進行灌根,或對莖部噴霧治療。
二、馬鈴薯常見蟲害
1、蚜蟲病
在馬鈴薯的生長階段中,蚜蟲喜歡聚集在馬鈴薯葉片的背面和花蕾上吸食植株的汁液,這樣會造成葉片營養缺失,逐漸彎曲枯卷。由于蚜蟲的吸食還會致使植株營養流失嚴重,干擾葉片正常的光合作用。雌性蚜蟲還能進行單體繁殖,繁殖速度極快,繁殖過后會立刻轉移至新的植株,每年可以繁殖十五代左右,適應溫度較廣。蚜蟲自身也會攜帶病毒,造成植株病變,破壞馬鈴薯生長,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
對蚜蟲的防治可以分為三方面,首先是進行藥劑噴灑,在種薯周邊噴灑1500倍液左右40克/畝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或2000倍液噴霧。其次是種薯和藥劑一起種植,每百公斤種薯配35克的70%可殺得濕性伴種劑,防治效果也很明顯。最后是根據蚜蟲遷徙規律,躲避蚜蟲,在海拔高等不適合蚜蟲生存的環境下種植馬鈴薯。
2、螻蛄病
螻蛄又稱拉拉蛄或地拉蛄,主要分布在北方,是一種雜食性害蟲。螻蛄喜歡啃食馬鈴薯幼苗的根莖,造成幼苗死亡。它們在土壤表面穿行時還會造成幼苗和土壤分離,使幼苗缺水干枯。在冬季里喜歡啃食根莖,影響來年的馬鈴薯生長。這種害蟲還能在土層下過冬,在氣溫低的環境下停止活動,等到開春回暖后重回地表。
防治螻蛄一方面需要加強對田間的管理,使用良好的肥料;另一方面是進行毒餌誘殺,勾兌敵百蟲試劑,每畝用八公斤左右的毒餌。由于螻蛄喜愛夜間行動,所以盡量在傍晚將毒餌撒在田間,保持毒餌最大藥效。
3、二十八星瓢蟲病
二十八星瓢蟲主要取食葉肉、果實和嫩莖,被啃食葉片最后僅留網狀上表皮,并逐漸開始枯萎變黃,嚴重時會使整個馬鈴薯植株死亡,且幼蟲危害較大,孵化一周才能長成成蟲。這種蟲害對馬鈴薯的產量影響極大,是當前最嚴重的蟲害之一。
因為二十八星瓢蟲可以越冬,所以首先要在冬季消滅蟲卵,其次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噴灑敵敵畏殺蟲劑,最后加強對田地監管力度,及時發現蟲害并解決。
(作者單位:164036黑龍江省北安市海星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