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娟 張新泉
玉米螟是玉米上常發的鉆蛀性害蟲,屬于世界性害蟲,可為害200多種寄主植物。主要以幼蟲為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個部位,降低籽粒產量,嚴重時玉米產量損失30%以上,全國各地都有發生。在黑龍江省玉米生產中以一代玉米螟是發生最重、危害最大的的主要蟲害,主要取食玉米心葉,蛀食莖稈,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造成減產,且近年來有為害加重趨勢,且根據各地春季玉米螟基數調查情況分析,預計今年一代玉米螟在黑龍江東北部地區總體偏重發生,應引起足夠重視。
一、關于玉米螟
玉米螟俗名玉米鉆心蟲、箭稈蟲,成蟲屬鱗翅目,螟蛾科,食性很雜,能危害多種作物,能危害多種作物,以玉米、高粱受害最重。在中國隨緯度可發生6代,玉米螟屬于全變態的昆蟲,一生四變:幼蟲、蛹、成蟲、卵,從卵開始到發育成成蟲是一代。黑龍江省一年可發生一代。老熟幼蟲在玉米穗軸內、莖稈中越冬,次年化蛹,經過10天左右羽化。成蟲羽化當天可交尾產卵,卵期3~5天,一個雌蛾平均可產卵350~700粒,喜歡在生長較茂盛、離地50cm以上的玉米葉背面中脈兩側產卵,玉米螟成蟲壽命5~10天,飛翔力強,喜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幼蟲多為五齡,具趨糖、趨濕、趨觸性特性,初孵幼蟲對玉米可形成轉株危害,能借風力吐絲下垂飄遷鄰株;三齡前主要集中取食玉米幼嫩心葉、雄穗、苞葉和花絲;四齡后鉆入莖稈為害,幼蟲4齡以前為潛藏為害,4齡以后表現鉆蛀為害。
二、一代玉米螟的危害
一代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心葉、莖稈,在玉米心葉期初孵幼蟲取食或蛀食玉米未展開的心葉葉肉,二齡幼蟲集中在心葉內為害,葉上形成半透明、不規則的薄膜狀排孔,造成玉米心葉出現“花葉”和排糞孔,葉片被害嚴重的破碎不能展開,降低光合作用效率,雄穗不能正常抽出。3-4齡幼蟲在玉米抽穗后鉆蛀、咬食其他堅硬組織:莖稈、穗柄、穗軸,主要破壞莖稈組織,被蛀食后的莖稈和果穗形成隧道,植株內水分、養分的輸送遭到破壞,造成玉米營養供應不足,致雌穗發育受阻,授粉不良,雌穗在結實前受害形成癟粒不結實,玉米易早衰而減產,植株受損嚴重時莖稈易被風吹折,使倒折率增加,籽粒產量下降,若是結實后受害,造成籽粒缺損、霉爛、變質影響品質。一代玉米螟幼蟲對春玉米的為害使受害植株高達30%左右,減產10%,嚴重發生時,被害株高達90%,一般減產30%左右。
三、一代玉米螟發生的條件
1、氣象條件
①溫度
玉米螟適合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育,黑龍江18年暖冬,冬季氣溫較高,天敵寄生量少,利于玉米螟越冬存活和繁殖,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玉米產區大部平均氣溫維持在20~25℃,基本利于玉米螟羽化產卵,進入一代幼蟲為害盛期,隨著卵塊孵化,田間蟲量將進一步上升,危害較重,若卵期干旱,玉米螟危害會較輕,卵塊易從卷曲的葉片葉背面脫落而死亡。
②濕度
濕度是玉米螟數量變動的重要因素。頻繁降水利于玉米田濕度增加,潮濕的秸稈利于幼蟲咬食,雨水、霧滴利于幼蟲吸食,7月分進入雨季,降水頻率和雨量適中,25~100mm的降水和相對濕度較大的空氣,為玉米螟化蛹、羽化、產卵、孵化及幼蟲生長發育提供了適宜的水分條件。降水在10mm以下或大暴雨天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玉米螟產卵孵化與幼蟲發育,
2、蟲源基數大
玉米螟越冬幼蟲耐寒力強,越冬基數越大,田間1代卵量和被害株率就越高。
3、寄主條件良好
7月春玉米處于拔節孕穗期,長勢較好的一、二類苗陸續進入抽雄吐絲階段,為一代玉米螟發生、發展和為害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條件。
四、傳播途徑
1、越冬寄主環境多
玉米螟可在主要寄主玉米秸稈、根茬、穗軸、苞葉中越冬,具備一定傳播優勢,來春形成為害。
2、生存環境有利
玉米種植區生產普遍采取機械跨區作業、免耕、密植、秸稈還田等措施,提供了有利于玉米螟生存的外在環境,還有助于玉米蟲源積累、傳播擴散。
五、防控建議
1、防治適期
7月中旬玉米心葉末期或田間花葉率達到10%或1-2齡幼蟲集中危害期是防治玉米螟的關鍵時期,也是玉米螟防治的較佳時期,應立即進行防治,做到“時到不等卵”。
2、防治指標
“卵到不等時”,當田間蟲卵量達到防治指標時開展防治,一代玉米螟蟲株率達5%~10%時進行挑治,達20%進行普治,超過20%需連續防治2次。
3、農業防治
消滅越冬蟲源。玉米螟老熟幼蟲在玉米秸稈、穗軸中越冬,根據玉米螟的越冬規律,在春季越冬幼蟲化蛹、羽化前對主要寄主處理,殺死越冬幼蟲,降低蟲源基數,減輕來年第1代玉米螟的發生程度。冬季防治效果也較好。采取秸稈粉碎還田技術、集中燒毀、粉碎做飼料、漚制肥料等方式,將玉米螟越冬幼蟲數量壓低到最低限度。
4、物理防治
推廣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在玉米螟成蟲羽化期,利用玉米螟的趨光性在玉米種植區使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大面積種植的區域按每盞燈控制面積50畝安裝。
5、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敵種類很多,赤眼蜂,白僵菌、蘇云金桿菌、寄生蠅等對玉米螟抑制作用最大。
①釋放赤眼蜂
赤眼蜂防螟技術性強,不產生公害,不污染環境,無毒、效果好。在心葉末期,即玉米螟產卵始、初盛和盛期選擇晴天大面積釋放赤眼蜂到田間2-3次,每畝設5—10個放蜂點,每次放蜂15萬-30萬頭/hm2。
②撒施白僵菌顆粒
玉米心葉中期500g白僵菌粉拌爐渣顆粒10-20倍,撒施白僵菌顆粒劑于心葉叢中;春季越冬幼蟲復蘇后化蛹前,噴撒白僵菌粉在剩余玉米秸稈堆上封垛處理。
③撒施蘇云金桿菌
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拌細沙從玉米心葉末端撒入心葉叢中灌心,每畝用粉劑50-100g。
6、化學防治
玉米抽雄前心葉初見排孔直接丟放呋喃丹顆粒劑或1.5%的鋅硫磷顆粒劑于喇叭口,玉米穗期用75%的辛硫磷乳劑或90%的敵百蟲1000倍液,或80%的敵敵畏乳劑600-800倍液兌水噴霧玉米雌穗頂部,也可畝用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6-20g,兌水噴霧,注意交替用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作者單位:164035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黑河中心支公司建設保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