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慶 郭慶
本文論述了安徽省水稻種植方式,分析了機插秧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對水稻機械化種植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
2018年,安徽省水稻種植面積3817.2萬畝,居全國第四位,平均畝產440.4公斤,居全國22位,總產336.2億斤,居全國第6位。水稻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以丘陵山區和沿江圩區為主,種植面廣,地形復雜。
1、機插秧發展現狀
近年來,安徽機插秧發展較為良好,但與水稻大省還不相稱。
截止2018年末,安徽省水稻插秧機保有量3.62萬臺(見表1),遠低于鄰省江蘇的10萬臺以上、湖北的7.1萬臺,水稻插秧機的使用較為滯后。
筆者通過走訪調研,認為安徽省水稻機插秧發展滯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田塊面積小、形狀不規則
安徽省水稻種植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田塊較小,沒有形成規模化種植,田塊不方正,時有尖角、圓角等不規則形狀,造成插秧機需頻繁轉向、掉頭,無法提高工作效率,且漏查、重插、傷秧率高,經常出現插秧機完成作業后人工進行補種的情況。
(2)傳統思想的制約
部分農戶對插秧機的使用還抱有一定的懷疑態度。通常,插秧機會對秧苗造成一定的傷害,秧苗在機插秧后不會立刻生長,有3-7天“返青期”。同時,機插秧用的秧苗較小,看起來不夠“強壯”,農戶擔心這樣的秧苗成活率低。另外,市場上常見的插秧機大多采用30cm的行距,而傳統的人工插秧行距多在20cm左右,農戶認為秧苗數量少,對產量會造成影響,不愿意接受機插秧作業。
(3)插秧機質量參差不齊、售后保障跟不上
目前,市場上插秧機種類繁多。進口品牌可靠性較好但價格昂貴,國產插秧機質量、售價差異較大,部分農戶在選購插秧機時僅考慮價格因素,沒有考慮質量和售后保障,插秧機在工作時經常出現故障,且沒有相關維修人員能夠及時到位進行維修,無法保證插秧工作的正常開展,耽誤了插秧時機。近年來,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影響下,插秧機行業發展迅速,但也給了少部分廠家可趁之機,部分廠家在沒有技術儲備的情況下進軍插秧機行業,沒有建立完善的技術研發體系及售后服務體系,甚至在插秧機市場不理想的情況下立即轉為生產其他產品,對之前銷售的插秧機不管不問,拉低了整個插秧機市場的平均質量水平。
(4)缺乏專業機手、育秧技術滯后
當前,多數用戶僅經過簡單的上機前操作培訓,不懂得如何排除簡單故障及常規保養。部分用戶在一個作業季結束后不懂得放油、放水、上潤滑油等最基本的保養,甚至連機器都不清洗,造成下個作業季開始時機器無法正常作業,耽誤插秧進度。在秧苗方面,沒有統一供秧組織,多數由農戶自己育秧,但缺乏標準化的指導,在品種、用種量、播種期把握上各有差異。
(5)水稻多樣化種植方式的沖擊
近年來,安徽的水稻插秧機推廣水平沒有突破性進展,但是傳統的人工插秧方式也越來越少,經過走訪調研,超過半數的農戶選擇采用人工撒播或者手工拋秧的方式種植水稻,這兩種方式功效高、成本低、播種量大,緩解了手工插秧的用工難問題,在氣候條件較好的年份長勢較好,且產量不比機插秧低,農戶為了省時省力多采用此兩種方法。
2、關于水稻機械化種植的一點建議
(1)抓好農機手技術培訓
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各地區要深度開展機插秧技術培訓和機插秧示范演練,加強宣傳,各地各級農機與農藝部門要緊密合作,從機插秧的整地、選種、育秧、插秧、維修保養等全程給與技術支持。同時加大示范區、示范點的建設,將培訓擴大到村組,有條件的可以派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手把手指導。
(2)加快集中育秧點、售后服務網點建設
各地可結合省級現代農業項目,加大投入,建設較大規模的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通過與種植大戶、農機大戶、散戶簽定供秧合同,訂單生產,實現供秧商業化、精準化。各地政府或農機主管部門,可積極協調插秧機生產企業或當地農機經銷商,加強售后服務網點建設。
(3)推廣新機型及育苗新技術
安徽適宜種植水稻的地區多為丘陵山區,田塊小、不規則,需發展質量輕、靈活度高、適應性強的小型化插秧機,目前市場上已出現這種插秧機,其質量在17-22kg之間,適合丘陵山區的機插秧作業,應積極予以推廣。鑒于插秧機插秧有一段時間的“返青期”,可以適度推廣缽體毯壯苗等新技術,缽體育秧在采秧過程中傷根較少,返青期短,并且成熟度良好。
(4)因地制宜推廣水稻直播技術
由于插秧機受到地形、規模、成本、技術等等限制,部分地區不能適應。在此情況下,可以適度的推廣水稻直播。直播水稻沒有栽后返青過程,生育期較移栽稻縮短5-7天,且秧苗質量好。水稻精量機械穴直播采用20cm行距,能滿足水稻大田基本苗數。值得注意的是,直播水稻對整地質量要求高,田面水深控制在1-2公分左右比較合適。
(作者單位:230031安徽省合肥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