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海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幸福悖論”難題,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管理者,幸福正在成為普遍關切的問題。文化和旅游作為重要的幸福產業,其立足點和最終目標也應實現人的幸福。因此,回歸人的幸福是文化和旅游關系探討的核心要義,是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本源。在此,擬從人本理念出發,以幸福為研究視角,從追尋人生幸福、體驗文化幸福和實現社會幸福3個層面探討文化和旅游的關系。
一、追尋人生幸福: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本源
幸福是人類追求的最終目標,無論是東西方先哲,還是蕓蕓眾生,都對幸福問題有過或深或淺的思考。恰如康德所言,“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至雖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①。雖然人們對幸福的認識不同,衡量標準也有所差異,但在追求幸福上卻都不遺余力,其不同在于如何實現人的幸福。從文化和旅游關系的視角來看,文化和旅游互促發展顯然是實現人的幸福的途徑之一。因此,就需要從追求幸福的終極目標來審視文化和旅游關系,厘清旅游何以實現人的幸福、文化在實現旅游幸福中的作用以及旅游促進文化交流的特殊性。
旅游何以實現人的幸福,是從旅游的本質出發,解釋為何人要去旅游?De Botton認為,如果生活的要義在于追求幸福,除卻旅行,很少有別的行為能呈現這一追求過程中的熱情和矛盾②。顯然,De Botton認為驅使人們去旅游的根本動機是對幸福體驗的追求。亢雄和馬耀峰進一步提出,目前學界普遍認同旅游的本質是體驗的觀點,但這種觀點沒有回答體驗又是為了什么,并沒有能真正把握旅游的本質,他們從哲學層面探討了旅游的幸福,并進一步提出旅游的本質是人為了追求幸福體驗的一種活動③。然而,應該注意的是,旅游的幸福本質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實現幸福的旅游。這是因為幸福的旅游實現,除了受到旅游者感知美的能力、旅途中的心態等個人要素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④。事實上,人作為歷史文化的存在,生活于特定的價值與文化模式中,人們對幸福的體驗是由文化定義的,只有置身于特定的文化之中,才能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從而獲得屬于
人的幸福①。由此可見,文化在實現旅游的幸福中具有重要作用,具有文化體驗和文化內涵的旅游,是推動旅游的幸福走向幸福的旅游的鑰匙,是將旅游的幸福本質轉化為幸福現實的關鍵;而游客只有置身于獨特的文化模式中,體悟到異域的文化體驗,也才能實現人的幸福。此外,通過旅游促進的文化交流,與一般的文化交流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是一種更加深入、持久、范圍更廣的互動式文化交流方式,尤其是為社會精英與普通大眾之間的溝通互動提供了渠道,從而實現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社會互動、相互溝通、共同發展,消除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偏見,也能更好地實現人的幸福。因此,從實現可能幸福的目標來看,文化和旅游具有內在一致性;追尋幸福,是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本源。
二、體驗文化幸福:我國文化和旅游關系的變遷
在我國,文化和旅游關系的變遷:一方面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文化政策演變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旅游供給水平的制約。從幸福的視角來看,無論是文化,還是旅游,乃至二者的關系,都從關注經濟幸福轉變到體驗文化幸福。經濟幸福是源自經濟生活的幸福,比如收入提高帶來幸福感的提升;文化幸福是源自文化生活的幸福,比如由文化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帶來的幸福體驗②。
從文化角度來看,文化和旅游關系經歷了從促進文化開放到增強文化自信的變遷。改革開放以來,文化政策的演變可分為文藝解放(1978-1991)、文化開放(1992-2011)和文化自信(2012年至今)3個主要階段。在文藝解放階段,文化事業屬性占主導,采取“以文補文”的方針,文化和旅游之間是一種弱關系,僅停留在將文化資源開發成旅游產品。在文化開放階段,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十六大正式將文化發展分成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兩個發展方向,如何促進文化開放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文化發展的重心,旅游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產業,推動文化和旅游從弱關系走向強關系,有效促進了文化開放,推動了文化產業多樣化發展,拓展了文化產業的范圍,兩者逐漸呈現彼此融合的趨勢。在此階段,文化和旅游互促發展,更多關注的是經濟幸福,以旅游為手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十八大以來,進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自信階段,文化自信是幸福不可缺少的內涵③,只有文化自信才能體驗到文化幸福;已有不少研究表明,旅游作為一種傳播渠道,是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軟實力,進而提升國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有文化自信才能推動文化創造,有創造才能體驗文化幸福。
從旅游角度來看,文化和旅游關系經歷了從增加旅游供給到提升旅游品質的變遷。在我國旅游發展初期,文化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依托。當時學界對文化和旅游關系的認識,強調如何把文化資源開發成旅游吸引物,解決旅游產品供給短缺的難題,關注經濟幸福,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推動了文化和旅游的關系,從增加旅游供給到提高旅游品質的變遷,從關注經濟幸福到注重體驗文化幸福,解決旅游“好不好”的問題。當前,文化和旅游關系,已不是簡單地開發文化資源以增加旅游產品供給,而是如何通過文化元素的挖掘,把社會共同體的文化價值觀融合到旅游的各個環節,以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讓廣大游客體驗到異域的文化生活,獲得文化身份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體驗文化幸福。
三、實現社會幸福: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歸途
探究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深層次根源,不僅要追問兩者關系“從何處來”,也應進一步追問兩者最終“向何處去”。追尋幸福是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本源,決定了兩者關系的歸途是著眼于實現人的幸福。從歷史上看,人的幸福指向兩個方面:一方面指向個人幸福,追問何為美好人生;另一方面指向社會幸福,追問何為生活美好④。
那么,現階段在處理文化和旅游的關系時,主要著力點到底是實現個人幸福,還是社會幸福?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將影響到具體的發展實踐。立足于實現不同形式的幸福,會決定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不同導向,落實到產業實踐中會影響到產業形態與
開發理念。立足于實現個人幸福,在文化和旅游發展的資源配置過程中,就要以效率為導向,強調文化和旅游的經濟功能;立足于實現社會幸福,在具體的資源配置中,就要以公平為導向,強調文化和旅游的社會功能,通過兩者融合,實現更加包容性的發展。
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來看,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歸途應是著眼于實現社會幸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都實現了快速發展,但也帶來了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等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難題,社會幸福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焦點。因此,十八大以來,中央調整了發展導向,更關注實現社會幸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特別是,擁有各類豐富自然文化資源的貧困地區,可以通過發展旅游脫貧致富,縮小與經濟社會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實現最廣泛的社會幸福。
從文化和旅游的功能演進來看,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歸途也應立足于實現社會幸福。當前,文化和旅游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如何發揮出其社會功能,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的幸福本質,幸福的文化根源,以文化為核心發展旅游,更有助于發揮出旅游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共同體認可的價值觀與旅游相結合,增強民眾對社會價值觀的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形成更持久的社會幸福。與個人幸福相比,社會幸福能夠通過轉化成社會成員的文化價值得以傳承,也能更好地促進個人幸福。
綜上,幸福是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應有之義,追尋人生幸福是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本源,體驗文化幸福是文化和旅游關系的變遷,實現社會幸福是文化和旅游關系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