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寧 李剛
一、文化與旅游的關系思辨: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
文化和遺產是國際旅游市場的重要競爭力。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7旅游業競爭力報告》(TheTravel&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7),中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其競爭優勢位居全球首位,旅游競爭力的綜合排名全球第15位,而文化資源排名前5位的其他國家,如西班牙、法國、日本、意大利等其綜合旅游競爭力也均排名全球前10位。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文化在旅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多種途徑將二者有機結合。當然,文化和旅游各自的復雜性,使得文化資源優勢與旅游競爭力之間并不是簡單的正相關。Pine和Gilmore指出,目前已進入體驗經濟時代,文化/遺產旅游、生態旅游、探險旅游、主題公園及購物旅游成為新的旅游方式①。旅游者不再滿足于大眾旅游,而是希望能有值得回憶的經歷,不斷提高個人的“文化資本”②。從體驗經濟角度看,文化與旅游之間需要實現“文化的旅游化”和“旅游的文化化”兩種轉變,這種轉變是通過文化資源的商品化,由具體的文化/遺產地點、作品等物理性資本通過文化旅游體驗轉化為旅游者個體內在的文化資本,即由“具體文化資本”向“內含文化資本”轉移。這種轉變,實質是消費者需求引導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新博物館學運動,促使博物館從以“物”為中心轉變到以“人”為中心。包括博物館在內的文化機構,其核心作用不僅在于知識、收藏品及相關研究的傳播,又被賦予將博物館的知識及藏品所處的空間與體驗經濟相結合的新使命,揭示了文化機構從“空間中的生產”轉向“空間本身的生產”的必要性。英國是博物館文化起源和創新發展的橋頭堡,其博物館是半數以上到訪英國游客的游覽地。2017年英國接待旅游者人數最多的前20位免費和收費景點中,博物館和歷史古跡類分別占17處和10處。在此,我們根據Lefebvre的“空間三元論”③,分別從被構想的空間、被感知的空間以及作為再現性空間的親歷空間等維度,探討英國博物館的空間生產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中的經驗與啟示。
二、空間生產是文化和旅游的發展載體
1.社會空間生產——文化與旅游協同發展的基礎
Lefebvre認為空間是一種社會關系,不僅包括生產關系,也包括再生產的社會關系。社會空間生產主要涉及制度空間、資本流動空間、關系空間等。從制度空間看,英國數字、文化、媒體和體育部(DCMS)對英國官方旅游機構Visit Britain、VisitEngland提供資助并直接管理,除了DCMS外,與旅游業相關的政府組織還有英國國際貿易部、外交和聯邦事務部、英國文化協會等。如何建立跨政府部門的有效協同機制,一直是旅游業的政府管理難題。近些年來,英國旅游政策重心逐步從增加就業轉向可持續發展、增強競爭力進而進行質量管理。這意味著政府在政策制定與實施上的權利下放,更加依賴政策網絡的有效治理。從資本流動空間看,英國博物館的資金來源有中央政府預算、地方政府預算、國家彩票、社會彩票、投資基金等多種形式。遺產彩票、大樂透等是博物館的主要資金來源,DCMS為國家級博物館美術館提供資助,其他政府部門也有諸如社區發展基金、兒童基金等用以資助博物館發展。關系空間的生產意味著博物館需根植于當地的社會文化和社會關系,協調旅游業與文化遺產間的勞動與組織分工,促進旅游者與當地居民的和諧發展。
2.物理空間生產——文化旅游資源的承傳與創新
法國哲學家Merleau-Ponty認為物體的空間性不只是位置的空間性,更是處境的空間性④。Lefebvre認為,物體是空間性的,空間也是成長性的,物體與空間占有之間的雙重關系將會構筑出自我再生產的新空間。從旅游者的角度看,文化資源并非只有被凝視的對象(如博物館展品)存在,作為非凝視對象的景象或物體也存在著?!氨荒曃铩迸c
“非被凝視物”之間的“共在”關系,使得博物館在旅游化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根據旅游者的需求多樣性,不斷豐富自身功能。一方面適當配置有形物理空間,如兒童游樂場所、餐飲/咖啡廳、紀念品商店、演出場所等;另一方面將博物館的整個空間從展示空間變成一個全新的場域,旅游者不僅是凝視某一件作品,而是進入構建的“場景化”空間并與之互動。博物館自身“物理空間”的創新發展為旅游者親歷空間的生產、延長停留時間、優化收入結構創造了機會。
3.親歷空間生產——“文化資源”到“文化旅游體驗”的轉化
物理空間和親歷空間的關系在于,通過博物館“物理空間”生產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將他們從現實空間帶入他們想要的置換空間。Pine和Gilmore用“主動”與“被動”的參與關系、“吸收”和“沉浸”的環境關系,區隔出教育、娛樂、美學、逃避現實這4類體驗①。親歷空間的生產是一種經濟行為,越來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滿足于“打卡”式的旅游行為,而期望獲得難忘的、有特色的獨特經歷。對于大多數旅游者而言,文化屬于一種復雜信息的學習,將游客從日常生活空間中解脫出來,專注在當前的目標(由設計師營造)情境下并感到愉悅和滿足,就需要對文化資源進行“研究—敘事化一場景化”的不斷迭代,進而實現從博物館的“具體文化資本”向旅游者的“內含文化資本”的轉移。
三、從空間生產、消費到文化傳播
1.從政府管理到社會治理,形成多渠道融資與網絡化合作機制
從社會空間的生產來看,涉及政府、非營利組織、生產者、消費者、當地居民、志愿者組織等眾多利益相關者,建立有效的社會治理機制成為處理復雜的旅游與文化關系的關鍵,其基礎是成員間的相互信任、信息對稱、合理預算與頻繁互動。為此,英國將旅游業發展績效作為政府對文化各部門投入的考評因素;允許社會資本投入對國家博物館、地方博物館、獨立博物館等采取分類管理模式;完善博物館協會、聯盟等非營利組織的功能,英國博物館協會提出“博物館改變生活”的目標,為社區居民、老人、兒童、殘疾人、流浪者、上班族等提供均等的文化教育機會;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提供專業講解甚至獨立運營博物館,構建了更加和諧和積極的社會關系網絡;博物館等文化機構與社區、旅游、教育和其他非營利組織建立伙伴關系,充分發揮文化傳播的多元屬性。
2.“沉浸式“體驗空間生產,促進游客的文化資本積累
為了打造游客的親歷空間,大英博物館2000年1月推出“觸摸文物”服務,觀眾可在解說員指引T觸摸文物、聆聽解說。英國許多博物館根據不同學生群體,以任務為驅動,在藝術、歷史、地理、數學、科學等十幾個領域,設計幾百場主題活動且不斷更新,利用現代科技,在壓縮的時空下最大化還原歷史場景。同時,新增臨時展覽和擴建展館也可以提升博物館的游客量和重游率,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2017年因為新增擴建項目和特展,游客量大幅增長;將沉浸式體驗理念應用到“產品開發”中來,倫敦“秘密移動電影院”,觀影地點選擇在博物館、地下通道等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觀眾會提前被告知在劇中角色,身穿劇情服裝,演員置身于觀眾當中,帶給觀眾獨特的觀影體驗。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如披薩、雞蛋等成為展覽主題,參觀者在沉浸式的場景中拍照并在社交媒體迅速傳播,成為體驗式博物館的新思路。
3.社區及公眾參與,增強社會福祉
目前,英國社會普遍形成一種共識,即博物館應成為增強社會公眾地方歸屬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載體。新空間的生產不僅在于經濟利益,更是要實現文化傳播、社會共享、公眾參與的多元共贏。為此,蘇格蘭海事博物館和蘇格蘭造船學校合作,為青年人及長期失業者提供培訓機會,讓他們有能力參與到博物館船只的修理工作,很多人以此找到新的工作。志愿者的工作從簡單的導引、信息咨詢轉向需要專業技能的工作,如樸茨茅斯城市博物館的志愿者“一線”項目(first hand),延伸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讓志愿者直接從事一些收藏品管理,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參與到博物館的工作中。同時,創新博物館的管理理念,調整博物館員工結構和工作職能,工作重心從對“物”的管理轉向對“人”的管理,構建暢通的“前臺”與“后臺”人員間的交流機制,為今后產品研發和市場研究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