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梅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對基層農村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本文從謀求農村發展、建立美麗鄉村、共享和諧成果三個方面著手,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闡述了當前農村建設與現代農業的發展,以期提高農業生產力,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
一、凝心共謀農村發展
1、學習先進經驗,謀求農村創新發展
農村發展的道路上,任何成功典型、方式、方法并非一成不變,需要不斷地摸索前進。鄉村應組織黨員干部和群眾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情,到發展典型和發展成功的地區學習、考察,認真借鑒先進經驗,合理部局。
2、積極討論與研究,通過民主決策確定發展方向
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社員大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辦群眾真正受益的事,杜絕領導頭腦發熱一時興起。基于新時期下國家政策引導與支持,積極討論如何脫貧致富,最終民主決策和謀求現代化建設下新農村發展方向,就本文作者工作地來說,當地以枇杷、李子、核桃、大紅袍為特色產業,可引入業主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高標準“田網、路網、水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意見,徹底甩掉“貧困”帽子,打好縣域+鄉鎮范圍的脫貧攻堅戰。
3、宏偉規劃,為多方面提高農業經濟收益打好基礎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加強高標準、高質量的科學規劃工作,做大做強當地主導產業,通過“產村相融、農旅結合”和提質增效的整體思路,打造優勢產業,推動鄉村旅游,力爭鄉村旅游發揮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提高農民經濟效益。
二、共建美麗鄉村
1、共建美麗鄉村離不開群眾的支持
在重大項目建設上,當地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的同時,穩定群眾主體地位。例如,在新村建設中,涉及到房屋、土地、水、路、地基平場、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時,除了政府的資金投入外,可廣泛發動群眾,引導農民自籌資金,應培養懂技術、有文化的新型農民,發展農村生態建設,帶動農民向現代化轉型,實現群眾對各個項目資金建設的自主選擇權,提高群眾主人翁意識為建設美麗新農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參與新農村建設,做好監督管理工作
加強建設質量與資金安全監管,組建業主委員會,創建鄉黨委、政府和駐村工作隊,出臺管理辦法,加強建設監管力度,廣泛發揮鄉黨委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基層政務公開化、透明化,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對建設質量和建設資金的全程監督,促進美麗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穩定。
3、開展農業旅游,帶動農業經濟效益
①以雷波縣為例:雷波縣以核桃種植為基礎產業,可通過網絡、媒體和導游等方式,多渠道發展現代農業旅游產業,建立“愛心林場”活動,鼓勵和倡導游客與果農簽訂“愛心林場”協議,規定游客可不定時來管理林場,“林場”掛果后認領了林場的游客可以免費品嘗自己的果子,并且買核桃時以會員的價格購買,以此增加雷波縣知名度,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又為果實銷售打下堅實基礎。
②善于發掘新路徑,以涼山州來說,黑苦蕎是涼山州的“一顆海底明珠”,它獨具的營養成份受到了各界的公認,作者單位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它、了解它,讓它走向祖國的大江南北,使它帶給人們營養的同時還要把它當作涼山的旅游文化來打造,與涼山的旅游文化相融合,打造涼山“黑苦蕎文化”,傳承涼山非遺文化的使命,圍繞“黑苦蕎文化”舉辦涼山蕎花節,通過彝族黑苦蕎的民間故事開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活動。苦蕎成熟的時節,可以舉行“品蕎”節,利用游客好奇心理,親自動手做蕎粑,品蕎粑,讓游客吃到健康和美味的同時,體味豐富的苦蕎文化,以此傳播獨具涼山特色農業旅游文化。
三、攜手共享發展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創造出比以往任何社會形態都更為豐富的物質、精神財富,而且要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促進發展成果惠及人民,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1、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
與大型企業合作,通過流轉土地、引入“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每年領取土地租金的同時,勞動力也得到解放,為本地各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就業資源,解決了本地農民就地務工問題、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社會問題,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集體增收。
2、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增添農民幸福指數、豐富農民業余生活
加強硬化公路、黑化公路和便民路建設,拓寬騎游步道,實現社社通水泥路、戶戶通便民路。做好田土調型、整治河道、修建山坪等工作,安裝自來水新建沼氣池,實現了家家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喝上自來水、用上清潔能源。依托完善的基礎設施,進一步開發開放農家書屋、健身活動場所等新農村的服務功能,豐富群眾文娛生活,使群眾獲得充分的幸福感和社會滿足感。
3、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意識,建設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視域下,應加強農民生態道德教育、培養農民生態道德意識,并幫助農民樹立生態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目前,我國農村清潔能源普及率低,大部分地區的生活燃料,以煤、草為主的傳統能源仍占較大比例,嚴重破壞了農村自然生態的保護,導致土壤鹽質化面積逐漸增大,濕地面積和耕地面積總量不斷減少,基于此,國家陸續將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意識,以生態道德的要求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并提出“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口號,加強農民生態道德建設,建立農村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機制,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更融洽,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新動力。
綜上所述,要實現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宏偉規劃,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依托,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立足解決和平衡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在農業生產生活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農民的生態道德意識,培育新型農民,加快現代農民轉型,不斷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讓農民共享和諧成果。
(作者單位:616550四川省涼山州雷波縣帕哈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