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波
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是農村深化改革、增強發展活力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關鍵環節。對農民進行培訓,在我國已經持續進行了許多年,可以說成果豐碩,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自2012年啟動以來,更是指明了農民培訓工作的方向,促進了農民培訓工作的更好開展。本文就如何有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進行了闡述。
1、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①培訓流于形式,得不到農民認可
由于國家大力推進城鎮化,城市發展面貌日新月異,而城鄉差距問題也不可忽視,因此導致農村的大批年輕人紛紛奔向城市打工賺錢,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大學畢業返鄉務農、回鄉創業的農村子女少之又少。以上因素使農村年青勞動力流失嚴重,從而導致農民培訓工作成了無矢之的,流于形式。為了應付檢查,有的農民培訓機構甚至弄虛作假,以完成任務為借口,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因此培訓效果差,農民不認可的問題普遍存在。
②培訓方式落后,滿足不了農民需要
我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人群數以億計,可謂群體龐大,人口眾多,但現在的培訓方式的手段跟不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發展的需要,每年完成的培訓人數只有100~200萬,與數以億計的需要培訓的農民數量相比,每年完成培訓的數量真是少得可憐,以這樣的培訓方式和速度,全面完成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工作將遙遙無期。因此,必須探討新的培訓方式和手段,提升培訓速度,這是農業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前提。
③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
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大部分不是很高,而且居住地不夠集中。當前農民培訓主要以農廣校為依托,用的還是傳統的集中培訓、課堂講授的方式,增加一些現場講解輔導及跟蹤服務方式,以上方式已經運用多年,經實踐檢驗,培訓效果與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大批高素質農民的目標相去甚遠。在傳統的培訓中,其講授的內容一般都由當地的培訓機構自行編制,存在特色不突出,內容重復率高等問題,與當地實際情況和農民的真正需求相脫節,導致農民參加培訓的熱情低,投入的精力不夠。另外,傳統培訓中忽視了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只是專注于農業生產經營技能等方面的內容,在培訓農民提高精神境界方面還有差距。
④師資隊伍難以滿足要求
在農民培訓工作中,師資水平往往決定培訓工作的成敗。目前在各培訓機構中,由于師資普遍是老同志,知識結構更新不夠,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可以說無法適應當前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工作需要。即使如此,專業師資人數仍然差得很多,更多是聘請兼職教師承擔培訓任務,但由于兼職教師在培訓內容上較隨意,而且在時間上也無法固定,使培訓質量大打折扣。為適應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能夠熟悉并掌握培訓的新方法、新知識、新技能,而且足夠數量的專兼職教師人才隊伍。
2、有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措施和對策
當前,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深入人心,應在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以推動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工作在新形勢下持續發展。應采取的措施和對策如下:
①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新型培訓平臺
應由國家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主管部門,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技術,建立起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系統的統一的培訓平臺,開通云服務功能。通過現代化培訓方式的利用,可以為農民培訓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農民不必再集中到教室中接受培訓,只需要一臺能連接到網絡的終端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接受農業科技人員的指導,與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在線互動,及時了解農業生產和經營及技能等方面的知識,更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掌握國家的相關政策和農業產業信息,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
②提高師資隊伍建設速度
保證師資隊伍的質量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本質需要,提高培訓效果及未來發展都需要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做支撐。在網絡信息化時代,可以廣泛吸納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其中包括農業科技人員、在農業生產上有專長的農場主、“高產大王”等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培訓。如果學員在日常的農業生產中遇到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還可以和教師隨時隨地進行互動,不僅能解決問題,還增進了師生間的了解和友誼。
③建立培訓的長效機制
我國農村區域間的發展很不平衡,現代農業建設不會一蹴而就,仍然任重道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同樣是長期任務。建設長效機制,需要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如果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工作難以收到良好效果。而且,由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見效慢、效益低,政府開展培訓工作的積極性難免會受到影響。因此,應該建立一套考核機制,把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工作納入地方政府政績之一進行考核,這樣將會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開展。政府支持,地方各農業培訓、農科研究及生產經營等機構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推進地方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健康發展,以及培訓長效機制形成。
總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工作任務艱巨,使命光榮,需要各級政府和各培訓機構共同努力推進。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制,提高師資素質,培訓內容緊貼農民的實際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推動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工作的開展,才會培訓出大量真正的新型職業農民。
(作者單位:718199陜西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米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