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欣
作為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脫貧攻堅戰的成敗與否舉足輕重,這其中農業機械化扮演著重要角色。農機戰線要以幫扶貧困農村地區提升農機化機械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為核心任務,精準發力,定點施測,助力貧困戶發展生產、脫貧致富奔小康。本文對農機扶貧模式進行了挖掘和探索,并就工作推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了分析和講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扶貧工作作為一項頭等民生大事,要如期兌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莊嚴承諾,關鍵看產業,如何推進產業扶貧,農業機械化在其中可以發揮很好的助力推動作用。農民收入上不去,不僅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不上去,而且嚴重阻礙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利于脫貧攻堅順利完成,也關系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一、農業生產機械化現狀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機械化裝備得到了廣泛應用,簡單依靠人力勞動來實現農業生產是不符合現代農業生產標準的,將機械化生產方式融入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農業生產者的負擔。黑龍江省是我國糧食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這片富饒廣袤的黑土地上,農業生產耕作機械主要以大馬力、大幅距、高速度、高效率的大中型農機具為主。近年來,全省也在大力拓展推廣以“大農機、大水利、廣研發、多交流”為特色的獨具龍江優勢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集群。在廣大干部群眾投入到脫貧攻堅這場聲勢浩大的戰役當中時,基層農機工作者要關注農村地區農機事業發展,以幫助提升農機化技術應用能力和機具裝備水平、發展特色產業為重點,采取整合資源、傾斜政策、指導技術、培育主體、合力幫扶等舉措,精準發力,充分發揮農機化作用,積極引導貧困戶利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方法,重點是借此來實現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因此,加大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力度勢在必行。
二、農機扶貧模式探索
1、優化農業機械裝備布局
堅持“農戶自主、基層扶持、市場指導、社會助推”作為農業機械發展思路的主要特點,加強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新技術、新裝備。結合大慶市地域特點,大力發展主要糧食作物水稻育秧、機械插秧和收割機械,鼓勵引進、采購玉米、大豆播種、收獲機械,實現速度、性能、格局、效率、安全的有機結合,發展具有大慶地域特色的農機產業。
2、支持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發展
加強政策宣傳與業務指導,健全完善以村集體服務為依托,農機合作社為基礎,農機大戶為主體,將公益性服務和市場化服務更有機高效地進行結合。進一步挖掘農機合作社自身固有的的“造血功能”,大力度扶持和引領農機經濟合作組織的蓬勃發展,激勵深層次拓寬市場,增強服務農業扎根農村的意識和技能。
3、加強農業機械化作業信息交流平臺建設
促進農業信息化、農業物聯網技術與農機設備、農機作業與管理的深層次融合,利用信息產業新技術促進新發展。重中之重,是要提高農機走向市場的服務功效和利益,信息服務平臺需要由市場來搭建支持,因此,要加大力度,鼓勵市場供需平衡、機具調度和后勤支持,實現信息共享,做好農機具跨區作業的信息對接,提高機具使用效率和生產效率,增加貧困戶收入,使農業機械真正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支撐。
4、加強宣傳培訓,鞏固農機人才隊伍
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培訓農民使用新機具、新技術的生產意識。要面向大慶特色農業、集群化建設和農機具操作的要求,切實提高農機具駕駛人員的駕駛、操作以及排障技能水平,鞏固農機化人才梯隊。通過技術輔導、現場教學和一對一演示等方式,無償為困難群眾培訓農機的使用、維修與保養,使其掌握一定的生產生活技能、拓寬增收致富渠道。堅持“安全生產,綜合協調”的工作方針,進一步推進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著力構建農機安全生產環境。
三、工作推進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結合實際因村施策
每個行政村的自然資源、產業定位與發展優勢都不一樣,因此,需要農機裝備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在工作過程中必須要秉持細致認真的工作態度,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結合地域與供需實際,科學合理確定農機類型與數量,讓農機可以有效在農業生活中發揮應有功用,惠及貧困戶,促進增產增收。
2、發揮示范園區的帶動引領作用
要想讓農民發自內心深入認可農機具的使用功效,最切實可行的方法是配備示范園區,通過地方主導、合作社跟進的形式,在示范園區中引進試圖推廣應用的農機具,通過示范演示、操作示范,讓農民身臨其境、切身感受到便捷和高效,真正達到推廣示范農業機械的根本目的,提高地區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
3、加強部門聯動
扶貧部門要聯合農機推廣、農機管理、農機監理和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部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電商農業等扶貧產業,加大農機扶貧開發力度。
黑龍江省脫貧攻堅事業已進入攻城拔寨的總攻時期,扶貧方式正在由“輸血式”轉向“造血式”。農機事業參與脫貧攻堅工作職能對口,實力強勁,要立足自身優勢,銳意進取,創新工作思路,不斷推動鞏固脫貧成果,讓貧困戶脫貧致富可持續,不再返貧。
(作者單位:163311黑龍江省大慶市扶貧開發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