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順華
江南宜興,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由于大自然的恩賜,出產以“紫”為主的紫砂陶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優美無比的紫砂土和江南的山山水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錦心巧手的紫砂人。他們用自己的聰敏才智和勤勞雙手,做出了千姿百態的紫砂茶具,為中華文化藝術寶庫,為源淵流長的陶文化、茶文化增添了一道迷人的紫色風景線。紫砂壺手工制作技藝,已被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吳亞平先生在壺藝領域始終秉承傳統精神,努力創作他自己的、具有時代面貌的佳作,這些作品多了,就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風格。
吳亞平先生在生活中是一個隨和、隨緣的人,但在壺藝創作時卻是一個追求境界、一絲不茍、嚴謹法度的紫砂長者,他與紫砂界中我欽佩的幾位大師一樣,與我投緣,往往幾天不見,就很想念,見面以后,也無大事。這種平淡而又相互吸引的情感,對于上了歲數的老朋友們來說,應該就是世人常說的君子式的“至交”了。人海茫茫,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達到了這種境界,我認為是有其內在因素的,這就是“品性”與為人的基本相似,所以就投緣吧。
吳亞平1940年生于陶都宜興,1956年進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因對紫砂的愛好和執著,樂于助人,而深受壺藝泰斗顧景舟喜愛,得以師從習藝制壺。六十年紫砂春秋,風霜寒暑,歲月不僅給了他一頭銀發,更給了他厚重的人生體驗。恩師顧景舟技藝薪火傳遞,自身的天賦和勤奮使他的紫砂人生之路一帆風順,無論在家鄉宜興還是在中原大地,對紫砂藝術的虔誠和追求,始終是他的精神支柱。
他耕耘不輟,把胸中的萬千氣象和生活感悟,化為一件件紫砂壺藝珍品。他培桃育李、桃李天下、謙和儒雅、廣受尊重,他不僅僅是一位紫砂名人,更是一位睿智、寬和、德藝雙馨,充滿人格魅力的大師。
吳亞平從藝多年,期間經多位名師指導,特別是師從壺藝泰斗顧景舟之后,紫砂壺手工制作技藝融匯名家之長,經過長期的實踐感悟、梳理和拓展,熟練地掌握了多種類別的紫砂壺成型技法和要領,靈活地運用恩師傳授的造型形式法則,探索創新之路。他掌握造型的技藝是多方面的,因而能適應紫砂壺圓器、方器、筋紋器等多種類別的造型要求,并能隨心所欲地施展其基本功。
由于吳亞平先生深諳紫砂壺藝的三大基本要領:發揮材質的自然美、手工技藝的人文美、日用舒適的功能美,所以無論是傳統的經典作品,還是創作的新品,他都臻爐火純青之境。他的“至德壺”就是以吳文化為創作背景,運用紫砂壺藝的形式和手藝語言創作的經典杰作。
吳亞平先生的祖先,是上溯到公元前3 200多年的吳國國王泰伯。泰伯三讓奔吳,開發荊蠻,三千多年來,吳地文化潤澤了江南大地,使這里成為我國最繁榮富庶地區之一,吳文化源淵流長,泰伯精神萬古長青。為了弘揚中華吳文化,歌頌祖先泰伯精神,吳亞平先生以紫砂藝術為載體,創作了一件“至德壺”,作品設計突破紫砂壺傳統,以“吳”字為主題,壺蓋為“吳”字上頭的“口”字,壺身如“天”字的兩劃,而壺足如“天”字的一撇一捺,蓋上壺蓋,整件作品就是一件“吳”字形紫砂壺。作品造型端莊凝重、大氣大度、平衡對稱、和諧中庸。壺蓋一面以紫砂陶刻藝術刻上“泰伯”像,另一面刻著“仲雍”像,作品表達了吳亞平先生對祖先的崇敬,造型設計體現了吳文化的平和、謙讓、開拓的“至德”精神,欣賞者在獲得紫砂藝術美感享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至德文化的教育熏陶。從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吳亞平先生在壺藝領域的造詣、手工技藝的全面和功力,以及他為人厚道、謙虛平和、德藝雙馨的品德。
從古至今,一件優秀紫砂作品所蘊含的“技”和“藝”水乳交融,只有造型藝術、成型技術的熟練“合二為一”,才能完成一件品位高雅的作品。古人有句名言:“工不到,則意不達”,也就是說,你有最好的設計、構思,但是缺乏與此相匹配的技藝去實現,藝術創作是無法完成的。同樣,沒有高的藝術修養和人文修養,其作品也只能是平庸乏味的。吳亞平先生之所以能創作出如此優秀的作品,和他學藝時打下的扎實基本功,以及他后來人生道路上的磨練是不分開的。從他許多作品里,我們看到他的個性和品格的縮影,也見到他技術和藝術的高度。吳亞平先生在恩師顧景舟的指導下,熟練地掌握紫砂壺藝、花瓶等多種工藝和制作技術,在這基礎上又不斷加強文化學習,使自己漸步文人化,創作的精品從造型藝術到表現形式、表現手法都具有多樣性和文人氣。作品“道轉乾坤”整體混沌渾圓,而圓中又有“規方”,這種少見的圓中有方、方外見圓的造型,突破紫砂壺藝常規,唯有心胸寬闊、眼放八極之大師,才能創作出氣魄宏偉、剛柔相濟、藝工相融,反映“老”、“莊”學說的杰作,令人玩賞不已,愛不釋手。
吳亞平先生在幾十年的紫砂生涯中,曾因政策性原因“下放”回到農村,但這段經歷沒有讓他失去對生活的信念,沒有讓他失去對紫砂藝術的執著,反而磨練了他的堅強意志,激勵了他對生活、對紫砂藝術的創作激情。他創作的“中流砥柱壺”就是反映了他的思想,中國人在苦難中那種不屈的堅強意志和人格風骨。作品“中流砥柱壺”,壺身穩重,壺把提梁方形舒展,大開大合,圓見融通,方見風骨;而壺蓋之鈕,玉柱擎天,如黃河砥柱,立激流而不傾,表現出一種勇于擔當的氣概,令人敬畏。
吳亞平先生的紫砂人生可以說浸潤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創作的“提扁壺”就是平衡中庸的儒家文化理念,舒展飄逸的詩人氣韻,在老辣的技藝表現中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壺身潤澤豐滿,壺嘴優雅舒展,壺蓋平和如璧,提梁彩虹飛掛,有杜詩之規,和東坡大江東去的氣勢,大有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在舞臺中央舒廣袖、神逸飛的藝術效果。
這件“飛虹壺”的提梁,我為他命名“亞平式”提梁。扁圓的壺平樸、平凡,可加上了“亞平式”提梁和玉柱式壺鈕,就在人的視覺面前出現了氣勢如虹的形、飄逸如風的韻。作品虛實空間優美、和諧,提梁形式反映了吳亞平先生的功力深厚,制壺技藝的大膽運用。
通過欣賞和解讀吳亞平先生的紫砂壺藝作品,我從中受到諸多啟迪,對紫砂壺作品的欣賞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視角,能把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化為平淡而高雅,貴在于心的感悟。對待自己的作品一絲不茍的嚴謹,貴在于手的技能熟練和認真。遵規矩、守傳統,而不為其制約;心馳騁、藝飛揚,卻不失法度。唯有心態平和者,藝境至高者,功力深厚者,其作品才能格調高雅,顯精、氣、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