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2019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在洛杉磯比華利山市政府會議中心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濟濟一堂,共同探討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現狀及未來前瞻。
2019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由美國比華利藝術機構、美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比華利山歷史學會和當地相關組織合作共同發起舉辦。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家常月紅作為演講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并發表了“紫砂之美、源遠流長”的主題發言。常月紅主要向參會嘉賓介紹了宜興紫砂制作技藝從2006年列入中國非物質物化遺產目錄開始,整個紫砂藝術行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
常月紅說:近年來,“文化遺產”一詞大大改變了內涵,部分原因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了標準的文件。文化遺產不會以紀念碑和物品集合結束,它還包括從我們的祖先遺傳下來的傳統或生活表達,如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節日活動、有關自然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或生產傳統工藝的知識和技能,中國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出了10大類別。脆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日益全球化的情況下維持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了解不同社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進行文化間對話,并鼓勵相互尊重其他生活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不是文化表現本身,而是通過它從一代傳到下一代的豐富知識和技能。這種知識傳播的社會和經濟價值與少數群體和一國內的主流社會群體有關,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同樣重要。
會議期間,常月紅帶了形態各異的紫砂壺共30余把,供參會嘉賓欣賞,侃侃而談紫砂壺從宋代出現到明代興起的悠久歷史,與會嘉賓都非常有興趣深入了解,對紫砂壺為什么喝茶更好,通透性好的依據是什么,紫砂壺豐富的色彩是什么原因,近些年紫砂藝術創新有哪些等問題,常月紅都做了一一回答。
論壇嘉賓加州大學美術系教授Richard Wearn從另外的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深度闡述,Richard教授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說明了文化的隱蔽性,它的無形狀態,以及這個國家與歷史和復古活動組織的關系,他對集體文化認同與個體內部身份的心理表現之間的相互作用感興趣。這種關系的無形性反映了非物質文化體驗的高漲。要用現象學的術語來看待這種關系,我們的存在與時間一致時會與外部事件保持一致。通過與我們對時間性和特定事件的理解互動,我們的身份將被賦予形狀。我們將歷史和遺產作為表征給予我們——人們可能會認為它們是真實事件的抽象,然后產生并呈現為共同維持元敘事的子階層。元敘事意味著一種總體敘事或一種意義的連續體,充當事件和經驗的背景和協調主體。例如,“前目的地”的元敘事將構成官方歷史的不同且看似隨機的事件組合協調為一個有目的的、有條件的故事,它調整了當前的社會和身份概念。
比華利山歷史學會會長Phil Savenick就比華利山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現狀作了介紹,并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打造比華利山品牌上的作用作了進一步闡述。同時比華利山歷史學會收藏了常月紅紫砂壺一把,并向常月紅頒發了收藏證書。
獲得過22次艾美獎的美國著名電視主持人Carlos Amezcua、世界和平組織主席Douglas Ivannovich、美國電影紀錄片協會創始會長Harrison Engle、國際知名建筑設計師Sandra Costa、比華利山市榮譽市長John Mirisch等嘉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個方面先后發言。
大家都期待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