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
摘? 要? 紫砂壺創作三要素,一,紫砂泥是紫砂壺最根本的基因;二,紫砂壺的造型藝術是外在美的表現;三,紫砂壺的工藝技法是文化,是紫砂壺的內涵文心。
關鍵詞? 紫砂花器;文心;紅梅綠竹壺
宜興紫砂千姿百態,古往今來,紫砂藝人們為了追求壺的實用性與欣賞把玩的最佳效果,在紫砂泥料的選擇、造型設計的構思以及工藝技法的實施等方面,都絞盡腦汁,精心設計、制作,所以歷代紫砂藝人為我們后代紫砂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經典的作品。從事紫砂壺藝40余年,紫砂壺的光素器、花器均能熟練獨立設計和制作。在長期的紫砂壺藝實踐中,在向前輩名人學習中,我摸索、積累了一些體會,此文意在與同道同行交流。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數千年間,在圖生存、求發展的過程中,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根據生活的需求和長期養成的習俗,產生了許多藝術層面的工藝美術品,其中與人民日常生活最為關聯的就是陶瓷藝術品。宜興是世界著名的陶都,有“五朵金花”著稱于世,紫砂則是其中最為靚麗的一朵。眾所周知,紫砂陶以壺藝為代表,而紫砂壺藝中又有光素器、花器和筋紋器之分。光素器是所有紫砂壺的基礎,花器則是在這基礎上以貼塑的技藝,裝飾著大自然中的各種物類,如植物界的松、竹、梅和梅、蘭、竹、菊等,花器可謂集紫砂造型裝飾藝術、雕刻藝術、印章藝術于一壺。
一把紫砂壺反映出作者的手工技藝和造型欣賞、文化修養等各個方面的品味,一把好的紫砂花器必須具備三大基本要素:一、紫砂礦泥要選好、用好,并能利用礦土的自然色調,在造型裝飾過程中巧妙利用搭配,形成繪畫的藝術效果,紫砂土就是紫砂壺最主體的基因。就同人類一樣,基因好的人就必然健康、長壽者居多,選用好的紫砂礦土,紫砂壺就會有更好的日用功能,更趨自然美的色澤,泡茶就會保留茶的本質清雅之香,欣賞就會感到秀色可餐。第二要素是造型藝術,形態是壺的外貌,紫砂壺的形態要力求做到端莊、大方、秀麗、清雅,這樣才能引人注目,讓玩壺、愛壺者第一眼就目不轉睛,盯上它、愛上它。第三要素是文心,所謂文心就是這把壺的靈魂。文心是借壺的外形,讓使用欣賞、把玩者能體味出這把壺的內在文化,沒有文化的壺就是一把日用品而已。
一把有文化內涵的紫砂壺,它所表達的是中華文化中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是追求平和的和諧,是與人為本的務實。它融合中國茶道文化、中華佛教文化、中華道教文化和中華儒學文化的學識與精神,這是紫砂壺的文心和靈魂,這三者都應該成為紫砂陶藝人的追求的目標。
依據自身領悟的上述三個壺藝創作要求,我獨立設計創作了一把“紅梅綠竹壺”,這件作品通高16 cm,寬15.5 cm(壺嘴、壺把計算在內),底徑8.2 cm,口徑為6 cm,在設計中嚴格把握好整體與壺嘴、壺把之間的協調關系。壺身以直筒形光素器為基礎,壺嘴、壺把以竹節造型,壺蓋、壺身貼塑裝飾紅梅,取意紅梅飛雪迎春,綠竹高潔凌云,以表達出壺的文化內涵,追求壺的文心。這件作品選用調砂民國綠段泥制作,以紅泥貼塑紅梅裝飾。由于這件作品身筒高,在成型、制作、干燥、燒成時,如用一般泥料容易變形,而調砂民國綠段泥耐火溫度高,在整個施藝流程中不易變形,而且燒成后的效果如老竹段的色澤,貼上紅泥的紅梅花朵,形成和諧的視覺美感,緊扣壺的設計主題。在成型制作過程中,事先制作配好打壺身筒用、貼塑紅梅和竹葉的專用工具,以便能充分地把工藝技法與藝術效果盡情地發揮出來。
另外一件創作的“禪梅壺”,顧名思義與佛教文化有關,作品創作的靈感是在浙江天臺山旅游時,我到著名國清寺朝拜參觀,在大雄寶殿東側有一玲瓏的六角小亭,名為梅亭,庭前的墻邊有一株蒼虬多姿的隋代梅花樹,相傳是國清寺第一任方丈灌頂禪師親手種下,已有1 300多年的樹齡,在聽了寺內僧人介紹這棵千年梅樹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后,我萌動了以這棵中國最古老的梅樹為題材,創作一件梅樁壺的想法,并決定題名為“禪梅”。我把這顆隋梅的枝干設計成一段壺身,借用梅樹老似龍爪的虬枝設計成壺嘴、壺把,壺身、壺蓋貼塑20余朵梅花,有含苞待放、有迎雪怒放,貼塑時精心施藝,把梅花的質感、冰清玉潔的氣質表達出來,盡力表現這棵隋梅歷經千年滄桑而生機勃勃的旺盛生命,并把它不畏嚴寒,大雪紛飛之時依舊梅花盛開、暗香浮動的精神表達出來,也就是要借梅抒情比德,把千年古梅的精神融進壺中,讓這件“禪梅壺”在造型美中蘊含著“文心”之美。去年,經人介紹,我相識了99歲高齡的著名書畫藝術家、上海的陳佩秋先生,她看到我這件“禪梅壺”后非常高興,我又介紹了這件作品的創作經過,她聽后欣然在“禪梅”上題書:“華發尋春喜見梅”。歷史上常有文人墨客在紫砂壺上書畫陶刻,這件“禪梅壺”也是一位百歲老人、書畫藝術家與紫砂壺的一次歷史性合作,讓這件作品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壺之文心更添風采。
手工制作技藝是紫砂壺的最主要的工藝特征,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把好的紫砂壺一定要有好的手工制作技藝,中國工藝美術界有一句古訓:“功不到則藝不達”,因而在制作這件作品時,我精心施藝,在壺的塊面與線條過渡處注意細節的處理,做到一絲不茍,盡可能地把設計意圖、壺的文心靈魂表達出來,做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盡可能地把人們對梅花的贊美、梅花的精神和對竹子的凌云之志、謙虛有節的精神反映到壺上,形成壺的文心之美。
參 考 文 獻
[1]時順華.收藏指南紫砂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2]時順華.中國紫砂文化與藝術[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3]韓欣.中國名寺[M].東方出版社.2008.